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大纲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有较大的改变,特别提出教育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笔者在研究的课题。
在实施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化学内容,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探究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化学的喜悦,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和信心。
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案例1 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时,引入这样的情境设计:博物馆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铁及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夜,出现红棕色沉淀,与其有关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行探究思考,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案例2 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引领学生对相关生活素材的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
材料一
1)50年前,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的各式各样精美浮雕花纹还清晰可见,而现在大多模糊不清,部分已成光板……
2)我国万里长城许多地段的砖块、石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蚀,急待解决;
3)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正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侵蚀,美国人正想办法拯救;
4)几场大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面山的2.7万亩马尾松死亡。
材料二 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 1872最先提出的,一般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数值5.6是指蒸馏水与空气中SO2达到溶解平衡的酸度。酸雨被称为“空中杀手”,是因为它对生物、土壤、建筑等危害很大。我国西南、华南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政府已制定《两控区酸雨和SO2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温州市被列为酸雨控制区,市政府也制定出《温州市酸雨控制区SO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材料三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雨(即雨水中含有硫酸),某校科技小组在某地采集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值,得到表1所示数据。
问题:1)随时间推移,雨水酸性怎样变化?2)雨水中硫酸怎样产生?
材料四 减少酸雨的途径之一——脱硫技术。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吸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2,这种方法称为“钙基固硫”;另外也可以采用烟气脱硫技术,用石灰浆液或石灰石在烟气吸收塔内循环,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请分析原因。
材料五
1)白木耳又叫银耳,属真菌类食品,具有生津、止咳、降火等功效。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得到更白的银耳,在大棚内放置硫磺,采用传统的“硫磺熏蒸”工艺,银耳中会含有一定量二氧化硫。最近上海质监部门对21种银耳进行抽查,二氧化硫含量居然全部超标,最高达2.23 g/kg,最低为0.125 g/kg。因此,银耳并非越白越好。
2)据台北市调查,市售一次性筷子在制作时为了增白、防腐,也是用硫磺熏蒸,因此多数一次性筷子含二氧化硫量超标,提醒消费者使用前先闻一下是否有酸味。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让作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将知识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了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再比如,教师可以变实验习题为课后小实验,如:提纯含有MgSO4和CaSO4的粗盐(多种设计方案的实际比较);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设计实验,检验红砖中含有的Fe2O3成份。在这些课后的小实验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及实验设计的优劣,就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化学中学”的理念。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
在实施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化学内容,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探究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化学的喜悦,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和信心。
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案例1 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时,引入这样的情境设计:博物馆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铁及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夜,出现红棕色沉淀,与其有关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行探究思考,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案例2 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引领学生对相关生活素材的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
材料一
1)50年前,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的各式各样精美浮雕花纹还清晰可见,而现在大多模糊不清,部分已成光板……
2)我国万里长城许多地段的砖块、石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蚀,急待解决;
3)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正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侵蚀,美国人正想办法拯救;
4)几场大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面山的2.7万亩马尾松死亡。
材料二 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 1872最先提出的,一般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数值5.6是指蒸馏水与空气中SO2达到溶解平衡的酸度。酸雨被称为“空中杀手”,是因为它对生物、土壤、建筑等危害很大。我国西南、华南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政府已制定《两控区酸雨和SO2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温州市被列为酸雨控制区,市政府也制定出《温州市酸雨控制区SO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材料三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雨(即雨水中含有硫酸),某校科技小组在某地采集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值,得到表1所示数据。
问题:1)随时间推移,雨水酸性怎样变化?2)雨水中硫酸怎样产生?
材料四 减少酸雨的途径之一——脱硫技术。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吸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2,这种方法称为“钙基固硫”;另外也可以采用烟气脱硫技术,用石灰浆液或石灰石在烟气吸收塔内循环,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请分析原因。
材料五
1)白木耳又叫银耳,属真菌类食品,具有生津、止咳、降火等功效。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得到更白的银耳,在大棚内放置硫磺,采用传统的“硫磺熏蒸”工艺,银耳中会含有一定量二氧化硫。最近上海质监部门对21种银耳进行抽查,二氧化硫含量居然全部超标,最高达2.23 g/kg,最低为0.125 g/kg。因此,银耳并非越白越好。
2)据台北市调查,市售一次性筷子在制作时为了增白、防腐,也是用硫磺熏蒸,因此多数一次性筷子含二氧化硫量超标,提醒消费者使用前先闻一下是否有酸味。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让作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将知识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了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再比如,教师可以变实验习题为课后小实验,如:提纯含有MgSO4和CaSO4的粗盐(多种设计方案的实际比较);在“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设计实验,检验红砖中含有的Fe2O3成份。在这些课后的小实验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及实验设计的优劣,就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化学中学”的理念。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