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伊基克,为何有20万太平军后裔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l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4月2日,一场8.2级强震袭击了智利城市伊基克。这座城市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部的关塔哈亚山麓的一个半岛上,是智利北部太平洋岸港市,塔拉帕卡第一大区和伊基克省首府,距首都圣地亚哥1800公里。
  难以置信的是,伊基克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这里不仅拥有南美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还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华人天堂”,将近1/4的当地人口拥有华人血统,华商是商业中的重要角色。
  在伊基克,处处可见中国面孔的影子,虽然由于长期混血,已与纯种华人有所区别。但中华痕迹还是不少:如当地人称弟弟为“塞罗”(细佬),把儿子叫“崽”,女儿叫阿米(阿妹)等。又比如,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馄饨被称为“完蛋”(浙江话馄饨)。祭祀祖先时,许多伊基克人也同智利土著有明显不同,他们会祭祀祖先的牌位,早期的直接用汉字书写,现在的牌位也有用西班牙语书写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华人血统的伊基克人会过一个叫“包巾节”的节日,这也揭示了他们的由来:每到7月的某一天,伊基克华人就带上各种颜色的头巾,这样的做法是仿效他们的祖先——当年的太平军。
  在伊基克,超过20万人有华人的血统,他们正是当年太平军的后裔。1999年建成的一家伊基克博物馆,还收藏着那些远赴南美大陆的太平军人使用过的三角旗。
  清代的太平军,怎么会远涉重洋,跑到遥远的南美大陆去了呢?
  太平军残部的隐秘去处:避走海外
  1948年,首批同盟会会员、曾在1918年参与护法运动的政治家冯自由,出版了一本书籍《革命逸史》。此书是他自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等编写的。
  冯自由曾亲历辛亥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史上的关键人物都非常熟悉,这本《革命逸事》也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书中在讲述洪门(又名天地会)之源流及派别渊源时,不经意提到这样一句话:“其后太平天国失败, 洪秀全、陈金刚诸部将亦多远赴美洲, 重张旗鼓。”
  这句话不经透露出太平军残部一个鲜为人知的行踪,也为不少史学研究者所关注。
  著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学者罗尔纲教授也曾提过,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中人确实多有走避海外。这里说的海外,泛指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南亚、美国等地,当时都是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
  1947年出版的《上海洪声》月刊,在其创刊号也透露,“失败之后, 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身于国内,于是数万弟兄赴美洲,平南王黄德滋率领数万弟兄赴澳洲(平南王建立之洪门会所, 尚存于澳洲大金山),黄仲涵之父率领数万弟兄赴爪哇,其余多赴南洋各地,从事开发工作。”
  那么,究竟有哪些太平军出奔美洲?他们在一个陌生国度又是如何安身立命?这留下的一个个问号,勾起了不少国人的兴趣。
  沦为“契约矿工”
  1864年年初,进入第13个年头的太平天国已然有了摇摇欲坠的迹象。当年1月,江苏的淮军在枫泾击败太平军,嘉善、平湖、乍浦和海盐的太平军全部投降,拉开了太平军全线败退的序幕。
  六月,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于天京,终年五十岁。几个月后,曾国荃的湘军便一鼓作气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结束,“天京”也被改名换姓,由曾国藩改回江宁。
  就在闽粤沿海一带,一支太平军余部从福建漳州突围而出,慌不择路,向西逃窜。一路上,清廷的湘、淮两路大军紧追不舍;沿途的督署团练设伏打围,迎头出击。数万太平军且战且退,一路上损兵折将,犹如丧家之犬,苦不堪言。
  这支部队曾经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麾下的一支虎狼之师。漳州城沦陷后,军帅翁德容带残部突围而出,却既不见援军,也不知侍王李世贤身在何方,一路疲于奔命。
  留下来继续抗清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东躲西藏也不是办法,到处都在剿杀太平军残部。在这种情形下,不少流亡的太平军便想到逃去清廷的法外之地。
  香港因毗邻广东,是出亡的理想落脚点和桥头堡。曾担任清朝水军司令官的森王侯裕田,就曾经以开设商铺为掩护,暗运军火粮食接济太平军漳州余部;琅王洪绍允初以贩卖咸鱼为业,后来当上了警察,而后在九龙红磡开设广济堂药店。
  还有个出路,就是去当“猪崽”,即到国外当“契约矿工”。这支太平军余部中约一万多人选择了这条生路。他们带着自己的亲属家眷,坐了几个月的船,被运到南美一个地方当起了硝石矿工。
  这个地方,正是前文提到的智利伊基克。伊基克所属塔拉帕卡大区,该区原属于秘鲁。这是一座被沙漠和海水包围的城市,它的另一个外号叫做“旱城”,西临太平洋,东靠阿卡塔马沙漠,海拔5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成为了伊基克和周边国家玻利维亚、阿根廷以及巴拉圭交通往来的巨大障碍。这座城市显然并不是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
  异国土地上的二次“起义”
  劳工生活并不容易。当时南美各地的许多矿上充满了折磨和压榨,不少苦役病死,甚至有人选择自杀。
  对于逃亡至此的太平军,劳工的生活更是非人的。每天要干苦役14个小时以上,时常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忍受矿主无故的打骂和虐待,一切就要逼至崩溃的临界点。
  终于,他们的命运在1866年迎来转折。这一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为争夺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沙漠硝石资源与鸟粪产地摩擦不断,战争一触即发。混乱中,不堪折磨的太平军们酝酿着发动起义。
  伊基克地区正处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三国交界地带,长期以来,为了争夺丰富的矿产资源,秘鲁和玻利维亚结成盟友,与智利之间的征战不断。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乱之中,这批太平军获得了机会。1867年3月,伊基克的数千名太平军,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发动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起义”。有过实战经验的他们很快就抢夺了枪炮,活捉了来不及逃走的洋人矿监,占领了整座矿山。   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由于担心秘鲁军队卷土重来,翁德容当即排兵布阵,命令陈永碌赶快收集所有缴获的枪弹,带领一千人快速下山,靠近伊基克镇,阻击来犯之敌,只准佯攻,且战且退,只留下两老弱病残的太平军镇守矿区后方大营。自己则带着五千将士拿着铁锹钢钎,备足碎石,埋伏在山谷两边的森林之中。
  不久,山外枪声一片,秘鲁数千人马气势汹汹地扑过来。等他们全部进入山谷,翁德容一声令下,碎石就像雨点一样砸向敌阵,打得他们猝不及防,一个个丢盔弃甲。这时,陈永碌又带着人马回戈一击,山谷两边事先埋伏下的将士们猛然扑向敌阵。一时间,秘鲁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翁德容带着数千将士乘胜追击,打死两名秘鲁军中的将领。
  这一仗下来,据说,秘鲁方面的2000印第安雇佣军被生擒,同时缴获长枪1000多支、火炮2门,太平军的三角旗插在了大洋彼岸的异国土地之上。
  事后,太平军接洽上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将军,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皮佐听说伊基克地区发生了武装起义事件后,喜出望外,连忙上报智利政府,并派人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承诺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管理。
  这封信让这支太平军看到了希望,命运就此改变。
  伏击战一战成名
  西拉皮佐将军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衣军”,让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智利军队在港口登陆,占领莫克瓜,一同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褐衣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不过,他们没有按照当时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军队的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之前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
  由于可利用的火器不多,于是“褐衣军”就在当地开始打造类似太平刀这样的冷兵器。他们还自行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同年6月,“褐衣军”开始攻打秘鲁南部城市塔克纳。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
  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褐衣军”派出300名先锋引诱玻利维亚骑兵部队到一处森林,然后展开了伏击,打死了70多玻利维亚军人。随后,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色和红色头巾,身穿褐色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入玻利维亚军队中。这支玻军约有4000余人,其中有2000多的印第安雇佣兵,仅操着十字弩,根本敌不过作战经验丰富的“褐衣军”。
  几番攻势下来,玻军很快溃退,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褐衣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及200余匹战马。
  这场对阵中,“褐衣军”也伤亡不小,有400多人阵亡。“褐衣军”的主帅翁德容由于沉疴已久,积劳成疾,在这次战斗中从马背上摔下,伤重不愈。陈永碌依照军帅遗言,带领全体“褐衣军”在他们当初第一步踏上美洲大陆的伊基克海港上,为翁德容举行了盛大的海葬。西拉皮佐将军代表智利政府前来劳军并参加了葬礼,他授予翁德容智利国会勋章,擢升陈永碌上校军衔,并给予所有阵亡太平军高额抚恤金。
  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这也让“褐衣军”一战成名。
  太平盛世政策在他乡开花结果
  1879年,为配合智利军在帕科查港登陆,陈永碌指挥着“褐衣军”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
  他们仍采用太平军典型的作战方式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虽未大获全胜但给敌人制造了恐慌。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长官也阻止不了。”
  这其实是太平军惯用的惊心战。由于“褐衣军”的军事行动给秘鲁-玻利维亚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
  在莫克瓜战役中,“褐衣军”首次与智利军并肩作战。西拉皮佐当时记载:“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 (太平刀)”。
  接着“褐衣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秘鲁-玻利维亚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占领了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1881年1月,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硝石战争”(又称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由此,伊基克也随之划分给智利。
  随后,智利政府信守承诺,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成为平民。“褐衣军”首领陈永碌爽快地答应了,原太平军将士们在他的带领下解甲归田,融入当地的普通生活,与当地人通婚,大力推行太平天国曾经提出的建立太平盛世的理想政策。洪秀全做梦也没想到,他提出的设想中的某些部分竟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了。
  100多年过去了,伊基克已发展成为南太平洋之滨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伊基克这座城市与中国太平军之间的牵连。历史有时超出人的规划和设想,充满了戏剧性。
其他文献
西康省,中国旧省名,是在现今中国行政地图上消失了的一个省份。它设置于1939年,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  1929年8月17日,西康民众公呈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西康警报频来,危亡已在眉睫,特恳迅派负责人员组织西康省政府,以图挽救事。”然而此后几年,西康建省一事仍无着落,19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成立,终于把长期以来的建省计划提上了日程。1938年12月,经国民政
期刊
谈及清朝邮传部二等顾问官詹天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几乎无人不晓。因为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起点在北京丰台柳村,与京汉铁路接轨,终点在河北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1905年,清政府不顾西方列强的阻挠,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该条铁路。消息传出,举国轰动,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因为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
期刊
提及林长民,在当下一般人眼里显得极为陌生,纵使今日还有人知道林长民这个名号,多半也无外乎因他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岳父。而林长民的生平好似过往烟云,湮没在历史尘埃中鲜有问津。可是在百年前,意气风发的林长民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曾在晚清和民国政治舞台上,凭借耿介、执拗与担当,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那个纷乱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鲜明的亮色。  求学与教学  
期刊
明成祖朱棣(以下简称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继位传统,这位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并不是“皇三代”,而是“皇二代”。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皇帝手里夺来的。成祖采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残忍地杀害了不为己用的方孝孺(“诛十族”),并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宦官机构“东厂”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但在他的治下,营建北京,疏浚运
期刊
一九九二年,21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陷入精神困境,他希望通过一场苦行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到少林寺学习中国功夫。那时,河南郑州的外国人还很少,少林寺外面的小卖部,只有一家可以买到可口可乐,还是放了好几个月的。  马修在少林寺待了两年,取中文名包默斯,和他一起习武的和尚,都开心地称他为“老包”。马修学习了套路,并跟随一个全国散打冠军练习了几个月的散打。当他回到
期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国在许多方面自主或被迫地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体育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于内忧外患,当时的进步人士普遍倡导“体育强兵、强种、强国”的观念,但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激荡,国人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多的认知。民国时期,中国体育开始向体育竞技、健身、休闲娱乐的观念转变。  随着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不仅有更多的
期刊
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曾经活跃着一支近代海军武装。它拥有当时中国第一艘环球航行的巡洋舰、第一艘航空母舰,实力一度全国最强。然而,时代所限,它的命运,虽盛极一时,终难免消亡的命运。  前身:建立吉黑江防舰队  1919年8月,北洋政府海军部为加强东北境内的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航务管理,着令王崇文负责筹备吉黑江防筹备处。王崇文经过考察调研,以巩固国防、保护航运为由,正式起函呈请海军部建立吉黑江防
期刊
香港的九龙寨城公园,即原九龙寨城(又名九龙砦城,俗称九龙城寨)所在地。经典港片《省港旗兵》《重案组》《阿飞正传》中,这里都是重要场景。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这里以“猪笼城寨”的面目出现。加拿大摄影师格瑞歌曾经用8年时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用心拍摄下每一处细节。由日本历史学家、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九龙探险队”,细心画出一幅极其细腻的大楼剖面图;在日本,还有关于这里的专门漫画集、电影,以及模
期刊
清代官场中活跃着众多的绍兴人,他们担任正官的幕僚,俗称“绍兴师爷”。师爷们不仅协助官员断案、收税、管账,还促使了“民信局”的诞生。绍兴师爷重视乡谊,虽分散在各省各级衙门中,但经常书信联络,结成帮派,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初期的民信机构。绍兴师爷为何不通过清政府的驿站寄送信件呢?  原来清沿明制,在全国的战略重地、水陆要冲皆设立邮和驿。邮,负责传递公文;驿,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和通信工具,兼具招待所的性质。在
期刊
日本作为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其发动的侵略战争在给他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得本国遭受了重创,满目凋零。然而,日本人在一片废墟上经过23年的顽强奋斗,到了1968年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强国,实现了明治维新以来的二次崛起。而奠定日本崛起的就是曾任日本首相前后长达七年之久的吉田茂。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他是“日本最黑暗时刻的一位脾气暴躁、性格粗野的领袖。就是这位狡黠而爱抽雪茄的前外交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