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双向素质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我觉得素质教育应当是双向的,既是指我们施教者本身要讲素质,同时也要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弯。”因此教师本身的素质尤显得重要。
   一、人格与素质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地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素质教育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素质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二、思想与素质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接受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素质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较强的朗读能力;过硬的背功;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写一手好文章。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综上所述,你不觉得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吗?
其他文献
新课改在河南省已实行几年了,经历了2011年的新高考,我今年又带二年级语文课,期间有一些思考与感悟,现写出来盼同仁赐教。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的“实施建议”部分有“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阐释:“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段话颇值得玩味,显然新课
期刊
如今的语文教学,依然挣不脱应试的羁绊,多少有点急功近利。语文教学因为舍弃了诗意的陶冶,呈现出苍白孱弱的面貌,让学生感到“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如何解读诗意的语文,营造诗意的课堂,已是新课改给每位授课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一堂语文课应是一首美丽的诗。语文教师在诗意课堂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   诗意的语文,应
期刊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作为作文的发展等级,其内容主要表现在: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等。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审题立意正确,考生拉开差距的关键就在语言。这是作文备考最难的一环,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尤为重要。如何加强语言文采的训练呢?   一、审视和反思,进行语言的升格训练    在作文备考过程中,可以把自己一段时期的习作收集起来,就语言表达问题集
期刊
阅读是与生命相伴的精神旅程,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现代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凸显了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然而,纵观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禁让人生忧,不求甚解者有之,浅尝辄止者亦有之……学生阅读不少是处于“无主”“无序”“无法”的迷惑之中。那么,怎么阅读,
期刊
议论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无论是在工作,抑或是在学习中,地位都显得尤为突出。但囿于应用文这一说法,在作文教学中,教者往往过多强调了其逻辑说理性,诸如论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严密等,常常以“言简意赅”而蔽之。而学者也往往在这样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误以为议论文只能是板着脸孔当“圣人”,其遣字造句只能往“严谨”使劲。长此以往,议论文出现了种种弊端:要么脸孔冷漠,拒人于千里;要么语言贫血,读者难生亲近之情;要
期刊
红漆的书桌上,端放着一杯清香淡雅的茉莉花茶,手捧一本书,在寂寞中醉闻墨香,体味迁客骚人之情怀,感悟人生世事之真谛。   品读书本,能够修身养性。   “读书足以怡情”,喜爱读书的人即使独处幽居也不失生活的情趣:一本书,一盏台灯,在这里,我们可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悠然自得;可以像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飘逸洒脱;抑或如易安居士“知否?知
期刊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与其说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还不如看作为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中描摹了优美的山水,并且课文的结构十分鲜明,句式非常工整。直接体现了“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一、奇异的山水体现“绘画美”   课文写的是富春江的水和两岸的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它们的特点。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
期刊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怎样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使他们乐写、善写作文呢?   一、走进课本,学习借鉴   读写不分家,以课本为载体,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从范文的学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改纲要里指出要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上日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用新课标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构建起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课堂现状是:重读写,轻听说;仍以技能训练为主;缺少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   当下在课堂教
期刊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大面积学生语文差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提倡探究与合作,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而泛读缺失的学生其实是难以真正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与探究的,他们或人云亦云,或缄口不语,或东拉西扯,或只见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