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的歌儿,丝丝勃发。
水泥丛林顷刻耸立,一些声音悠远隽永。
在南京、北京、杭州、上海、兰州,在实实在在的城市里,一些来自西北的歌谣总是固执地弥漫在通俗歌曲之外。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啊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懈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就对着黄河唱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民间乐人一茬儿接一茬儿,歌唱着最本质的内容,一如西北坦荡的土地、宽广的胸怀、丰厚的物产。很少虚荣繁华的幻影,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实在。这些歌者如同戈壁滩上坚定的芨芨草,在狂风的侵袭里,固执、坚决、冷漠;在艳阳的明晃晃里,孤单、强硬、决绝。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孕育出的歌者,民间氛围厚重,用最简单的方式构建着最纯粹的属于自我信念的状态,就像山里的花儿,勃发丝丝,呈未梳理的状态,乱得有理有情。
“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先生,曾在这个逼仄的城市里,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谣。
《达坂城》便是其一。
那是1939年,新疆有个车队运送苏联援助的物资去延安经过兰州,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慰劳车队的工友们,期间有个维吾尔族司机,用维语简单、仓促地哼唱了一首简短的歌曲。就是大家都不曾在意的这个曲调,触动了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他从凌乱不规则的歌唱中听出了一种新鲜的曲调、节奏和韵味。几番寻访,1939年初秋的一个夜晚,这首唱遍了祖国大地的歌曲,在王洛宾兰州的住所里诞生了。
当时,这首“新疆民歌”一阵风似地吹遍了兰州,西去东来的人们,便把这首歌由兰州传往各地。
《黄昏炊烟》里的“囚徒之歌”,是王洛宾在兰州被捕时,面对荒野古道的无尽,黄昏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在内心交织出的凄楚、悲愤之旋律,是他在囚车里的感受,沿途所见、所思,构成了这首歌:
荒野里夕阳暗淡,
囚车的木轮挣扎旋转,
车夫暴躁地打着皮鞭,
野兔惊慌跳进自由的麦田。
囚人频息,
马儿气喘。
前面是无尽的坎坷路,
后面盯住几只冷情的眼。
饥饿的黄昏哟,
炊烟总是那样的遥远。
王洛宾入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牙膏皮卷起来当作笔,在废纸上写下这首词曲。沦为囚徒,他依然忘不了歌唱。失去了自由和爱情的他,在狱中难友们的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竟然滋生了一种复杂的幸福感,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了《我爱我的牢房》: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天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为悼念狱友“11号”,他为其谱曲《春去也》,这首歌没有收录在王洛宾的歌曲集中,在他的记忆深处,埋藏着永恒的印记:
春去也!绿增古松巅。
声潺潺,浪瀑青丛外。
阳光透叶,水珠失散;
人生堪叹,似水流年。
绿深泉竭山色减,雏蝉怔恐岁月迁。
一声声,唤他还!
王洛宾是一个政治意识相对淡薄、模糊的人。他完全凭着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本能,感知和判断着牢狱中的人事。囚狱中的生活,带给他无尽的思索:
像是大理石的雕刻,
矗立山头,
弥补缺陷的宇宙。
像是爱人的美手,
情意缠绵,
招引囚人的思愁!
——“囚徒歌”之七:《云》
一首《大豆谣》的创作,足足影响了小狱友罗力立一生,据她回忆,在狱中,王洛宾先生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在她后来撰写的《大豆谣》一本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你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是不是馒头?”
“不——对。叔叔,你看,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王洛宾听到此话,看着孩子一脸天真的表情和干瘦的小手里的大豆,心里一阵心酸。他的心无法平静,满腔的悲愤化作带泪的旋律,他反复吟唱着,回到囚室后用卷起的空牙膏皮,在小小的纸烟盒上,为这位小囚友,谱写了这首《大豆谣》:
蚕豆秆,低又低,
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莉莉对囚徒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小莉莉,笑眯眯,
妈妈转身泪如雨。
街头上叫卖糖板栗,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小莉莉,有志气,
妈妈的哭声莫忘记。
长大冲出铁大门,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这是一颗小小的大豆引发的歌谣,饱含着王洛宾对小囚友莉莉的深切同情,寄托着对她的殷切期望,对美好社会的无限憧憬。罗力立(莉莉)长大后,认为这是“西北歌王”王洛宾留给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据罗力立回忆,王洛宾先生被捕时,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因当时王洛宾留着长连鬂胡子,4岁的小莉莉淘气地称他为“W”。王洛宾先生用自己满腔的爱,抚育着这朵在监狱里开放的“无罪之花”,用艺术的琼浆浇灌着这朵花。在狱中,他不仅教会了小莉莉《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由他自己创作的优美的西部民歌,还教会她不少京剧唱段和抗战歌曲。无论是小嗓的《玉堂春》,还是大嗓的《窦尔敦》,小莉莉都唱得有板有眼,给寂寞的牢房增添了生机。
在莉莉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放风,王洛宾总会头顶花手绢,利用一小块空地,跳踢踏舞,唱新疆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梳妆台……”一会儿耸耸肩,一会儿扭扭脖子,优美的旋律、潇洒的舞姿,给披枷带锁的囚徒——人类的精英们带来美的享受。他绝不是愁眉紧锁的“犯人”,完全是一位活泼、愉快的演员。 王洛宾说过:“美在天堂,也在地狱。”他用自己炙热的心,在地狱中燃起艺术的圣火。“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即是美。苦难中也有美,并且美得更真实。”他用笑脸来面对苦难。
在狱中,他创作了不少歌曲。以艺术家独特的感受发掘“苦难中的美”。他笔下的《小号牢房》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爱我的牢房,
像是一座小摇床,
头倚靠西窗,
脚抵住东墙。
我爱我的牢房,
鸿雁常来常往,
年年把我的思念,
带到我生长的地方。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云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字里行间都是对逆境的豁达、大度,展现着他在苦难中仍不失幽默的乐观性格。这一点,对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小莉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力立讲:“我的幼年时期虽身陷囹圄,这固然是不幸的,然而我却得天独厚地受到这位心地善良、音乐造诣很高的大胡子叔叔长达四年的艺术熏陶,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美,为我的一生留下了闪光的回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感谢命运替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有一次,王洛宾在巴掌大的牢房里,扭动着腰肢教莉莉跳新疆舞,他把小莉莉的长头发编成了许多小辫子,让她站在土炕上转圈儿、扭脖子。莉莉的衣服很破旧,王洛宾就心疼地说:“小莉莉,赶明儿大胡子叔叔一定给你买新衣服,再给你买大红花戴在头上,那跳舞才好看呢!”可是,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莉莉,是怎么也不能想象出“大红花”的样子来,即使王洛宾怎么比划,竭力描述大红花的样子,她还是想象不来,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未曾见到过花朵。
除了唱歌,坐在小小的土炕上,听“W”叔叔用娓娓动听的北京话讲故事,是小莉莉最感兴趣的事。猪八戒、孙悟空、白雪公主、丑小鸭的故事……为小莉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罗力立讲:“据我了解,洛宾叔的被捕,是因为他和共产党员丛德滋有过交往。1938年他和萧军、塞克等文化名人来到兰州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曾在丛德滋家里住过。1941年,丛德滋被捕后,有叛徒向特务报告,说丛德滋曾赴青海塔尔寺与知名人士王洛宾交往,特务们怀疑是‘布置工作’,便于1941年3月乘王洛宾来兰之机将他逮捕。洛宾叔入狱后,特务头子孙步墀等人轮流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刽子手们用木杠压他的两腿,硬逼他交代‘罪行’,但他始终没有暴露任何线索。在狱中,他不顾危险地找机会和丛德滋联系、交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丛德滋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诗人。1938年初,为了加强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他邀请作曲家王洛宾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兴南来兰州。就这样,王洛宾开始了与丛德滋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也正是这次的大西北之行,拨动了王洛宾生命的琴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丛德滋入狱后,被称为“2号”,他在狱中给难友们介绍王洛宾时,无不幽默地说:“他们怕我们在狱中太寂寞,为我们请来了音乐家。”
第一首民歌的创作,途经,暂住,与前妻的婚姻结束,参加“西北抗战剧团”,数年牢狱经历,在兰从教……王洛宾的这些经历都发生在兰州。
在哪里耕耘,便会在哪里收获。这位“西北歌王”曾在母亲河日日滋润的城市里,孤单跋涉,开拓出艺术的绿洲。
在这里,不断踊跃出的民谣乐手,在这位先行者开拓的道路上,散发着淳朴的幽香。《青春圆舞曲》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它便是由王洛宾先生传播到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旧上来,
花儿谢了明天还会一样地开,
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兰州民谣乐队“野孩子”在王洛宾先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在他们创作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中加入了强劲的鼓声,不仅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更多的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如今的民谣乐手善于将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有效的结合,乐器虽然大都来自西方,但是依旧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根植于西北的民间氛围。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再是生硬地改编传统民间音乐,这源于他们成长时民歌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王洛宾先生的创作。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昔日的“野孩子”成员张佺曾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由于出生于这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他们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很多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唱。“野孩子”乐队,就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相融合。
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
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
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在这里,最朴实、最真诚的音乐,响动在冰冷、坚硬的城市里,破壁而出,直愣愣地逼视着每个人的内心。
水泥丛林顷刻耸立,一些声音悠远隽永。
在南京、北京、杭州、上海、兰州,在实实在在的城市里,一些来自西北的歌谣总是固执地弥漫在通俗歌曲之外。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啊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懈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就对着黄河唱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民间乐人一茬儿接一茬儿,歌唱着最本质的内容,一如西北坦荡的土地、宽广的胸怀、丰厚的物产。很少虚荣繁华的幻影,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实在。这些歌者如同戈壁滩上坚定的芨芨草,在狂风的侵袭里,固执、坚决、冷漠;在艳阳的明晃晃里,孤单、强硬、决绝。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孕育出的歌者,民间氛围厚重,用最简单的方式构建着最纯粹的属于自我信念的状态,就像山里的花儿,勃发丝丝,呈未梳理的状态,乱得有理有情。
“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先生,曾在这个逼仄的城市里,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谣。
《达坂城》便是其一。
那是1939年,新疆有个车队运送苏联援助的物资去延安经过兰州,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慰劳车队的工友们,期间有个维吾尔族司机,用维语简单、仓促地哼唱了一首简短的歌曲。就是大家都不曾在意的这个曲调,触动了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他从凌乱不规则的歌唱中听出了一种新鲜的曲调、节奏和韵味。几番寻访,1939年初秋的一个夜晚,这首唱遍了祖国大地的歌曲,在王洛宾兰州的住所里诞生了。
当时,这首“新疆民歌”一阵风似地吹遍了兰州,西去东来的人们,便把这首歌由兰州传往各地。
《黄昏炊烟》里的“囚徒之歌”,是王洛宾在兰州被捕时,面对荒野古道的无尽,黄昏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在内心交织出的凄楚、悲愤之旋律,是他在囚车里的感受,沿途所见、所思,构成了这首歌:
荒野里夕阳暗淡,
囚车的木轮挣扎旋转,
车夫暴躁地打着皮鞭,
野兔惊慌跳进自由的麦田。
囚人频息,
马儿气喘。
前面是无尽的坎坷路,
后面盯住几只冷情的眼。
饥饿的黄昏哟,
炊烟总是那样的遥远。
王洛宾入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牙膏皮卷起来当作笔,在废纸上写下这首词曲。沦为囚徒,他依然忘不了歌唱。失去了自由和爱情的他,在狱中难友们的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竟然滋生了一种复杂的幸福感,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了《我爱我的牢房》: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天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为悼念狱友“11号”,他为其谱曲《春去也》,这首歌没有收录在王洛宾的歌曲集中,在他的记忆深处,埋藏着永恒的印记:
春去也!绿增古松巅。
声潺潺,浪瀑青丛外。
阳光透叶,水珠失散;
人生堪叹,似水流年。
绿深泉竭山色减,雏蝉怔恐岁月迁。
一声声,唤他还!
王洛宾是一个政治意识相对淡薄、模糊的人。他完全凭着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本能,感知和判断着牢狱中的人事。囚狱中的生活,带给他无尽的思索:
像是大理石的雕刻,
矗立山头,
弥补缺陷的宇宙。
像是爱人的美手,
情意缠绵,
招引囚人的思愁!
——“囚徒歌”之七:《云》
一首《大豆谣》的创作,足足影响了小狱友罗力立一生,据她回忆,在狱中,王洛宾先生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在她后来撰写的《大豆谣》一本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你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是不是馒头?”
“不——对。叔叔,你看,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王洛宾听到此话,看着孩子一脸天真的表情和干瘦的小手里的大豆,心里一阵心酸。他的心无法平静,满腔的悲愤化作带泪的旋律,他反复吟唱着,回到囚室后用卷起的空牙膏皮,在小小的纸烟盒上,为这位小囚友,谱写了这首《大豆谣》:
蚕豆秆,低又低,
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莉莉对囚徒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小莉莉,笑眯眯,
妈妈转身泪如雨。
街头上叫卖糖板栗,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小莉莉,有志气,
妈妈的哭声莫忘记。
长大冲出铁大门,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这是一颗小小的大豆引发的歌谣,饱含着王洛宾对小囚友莉莉的深切同情,寄托着对她的殷切期望,对美好社会的无限憧憬。罗力立(莉莉)长大后,认为这是“西北歌王”王洛宾留给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据罗力立回忆,王洛宾先生被捕时,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因当时王洛宾留着长连鬂胡子,4岁的小莉莉淘气地称他为“W”。王洛宾先生用自己满腔的爱,抚育着这朵在监狱里开放的“无罪之花”,用艺术的琼浆浇灌着这朵花。在狱中,他不仅教会了小莉莉《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由他自己创作的优美的西部民歌,还教会她不少京剧唱段和抗战歌曲。无论是小嗓的《玉堂春》,还是大嗓的《窦尔敦》,小莉莉都唱得有板有眼,给寂寞的牢房增添了生机。
在莉莉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放风,王洛宾总会头顶花手绢,利用一小块空地,跳踢踏舞,唱新疆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梳妆台……”一会儿耸耸肩,一会儿扭扭脖子,优美的旋律、潇洒的舞姿,给披枷带锁的囚徒——人类的精英们带来美的享受。他绝不是愁眉紧锁的“犯人”,完全是一位活泼、愉快的演员。 王洛宾说过:“美在天堂,也在地狱。”他用自己炙热的心,在地狱中燃起艺术的圣火。“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即是美。苦难中也有美,并且美得更真实。”他用笑脸来面对苦难。
在狱中,他创作了不少歌曲。以艺术家独特的感受发掘“苦难中的美”。他笔下的《小号牢房》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爱我的牢房,
像是一座小摇床,
头倚靠西窗,
脚抵住东墙。
我爱我的牢房,
鸿雁常来常往,
年年把我的思念,
带到我生长的地方。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云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字里行间都是对逆境的豁达、大度,展现着他在苦难中仍不失幽默的乐观性格。这一点,对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小莉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力立讲:“我的幼年时期虽身陷囹圄,这固然是不幸的,然而我却得天独厚地受到这位心地善良、音乐造诣很高的大胡子叔叔长达四年的艺术熏陶,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美,为我的一生留下了闪光的回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感谢命运替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有一次,王洛宾在巴掌大的牢房里,扭动着腰肢教莉莉跳新疆舞,他把小莉莉的长头发编成了许多小辫子,让她站在土炕上转圈儿、扭脖子。莉莉的衣服很破旧,王洛宾就心疼地说:“小莉莉,赶明儿大胡子叔叔一定给你买新衣服,再给你买大红花戴在头上,那跳舞才好看呢!”可是,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莉莉,是怎么也不能想象出“大红花”的样子来,即使王洛宾怎么比划,竭力描述大红花的样子,她还是想象不来,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未曾见到过花朵。
除了唱歌,坐在小小的土炕上,听“W”叔叔用娓娓动听的北京话讲故事,是小莉莉最感兴趣的事。猪八戒、孙悟空、白雪公主、丑小鸭的故事……为小莉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罗力立讲:“据我了解,洛宾叔的被捕,是因为他和共产党员丛德滋有过交往。1938年他和萧军、塞克等文化名人来到兰州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曾在丛德滋家里住过。1941年,丛德滋被捕后,有叛徒向特务报告,说丛德滋曾赴青海塔尔寺与知名人士王洛宾交往,特务们怀疑是‘布置工作’,便于1941年3月乘王洛宾来兰之机将他逮捕。洛宾叔入狱后,特务头子孙步墀等人轮流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刽子手们用木杠压他的两腿,硬逼他交代‘罪行’,但他始终没有暴露任何线索。在狱中,他不顾危险地找机会和丛德滋联系、交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丛德滋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诗人。1938年初,为了加强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他邀请作曲家王洛宾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兴南来兰州。就这样,王洛宾开始了与丛德滋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也正是这次的大西北之行,拨动了王洛宾生命的琴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丛德滋入狱后,被称为“2号”,他在狱中给难友们介绍王洛宾时,无不幽默地说:“他们怕我们在狱中太寂寞,为我们请来了音乐家。”
第一首民歌的创作,途经,暂住,与前妻的婚姻结束,参加“西北抗战剧团”,数年牢狱经历,在兰从教……王洛宾的这些经历都发生在兰州。
在哪里耕耘,便会在哪里收获。这位“西北歌王”曾在母亲河日日滋润的城市里,孤单跋涉,开拓出艺术的绿洲。
在这里,不断踊跃出的民谣乐手,在这位先行者开拓的道路上,散发着淳朴的幽香。《青春圆舞曲》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它便是由王洛宾先生传播到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旧上来,
花儿谢了明天还会一样地开,
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兰州民谣乐队“野孩子”在王洛宾先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在他们创作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中加入了强劲的鼓声,不仅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更多的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如今的民谣乐手善于将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有效的结合,乐器虽然大都来自西方,但是依旧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根植于西北的民间氛围。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再是生硬地改编传统民间音乐,这源于他们成长时民歌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王洛宾先生的创作。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昔日的“野孩子”成员张佺曾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由于出生于这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他们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很多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唱。“野孩子”乐队,就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相融合。
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
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
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在这里,最朴实、最真诚的音乐,响动在冰冷、坚硬的城市里,破壁而出,直愣愣地逼视着每个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