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歌 传唱千秋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的歌儿,丝丝勃发。
  水泥丛林顷刻耸立,一些声音悠远隽永。
  在南京、北京、杭州、上海、兰州,在实实在在的城市里,一些来自西北的歌谣总是固执地弥漫在通俗歌曲之外。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啊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懈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就对着黄河唱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民间乐人一茬儿接一茬儿,歌唱着最本质的内容,一如西北坦荡的土地、宽广的胸怀、丰厚的物产。很少虚荣繁华的幻影,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实在。这些歌者如同戈壁滩上坚定的芨芨草,在狂风的侵袭里,固执、坚决、冷漠;在艳阳的明晃晃里,孤单、强硬、决绝。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孕育出的歌者,民间氛围厚重,用最简单的方式构建着最纯粹的属于自我信念的状态,就像山里的花儿,勃发丝丝,呈未梳理的状态,乱得有理有情。
  “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先生,曾在这个逼仄的城市里,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歌谣。
  《达坂城》便是其一。
  那是1939年,新疆有个车队运送苏联援助的物资去延安经过兰州,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慰劳车队的工友们,期间有个维吾尔族司机,用维语简单、仓促地哼唱了一首简短的歌曲。就是大家都不曾在意的这个曲调,触动了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他从凌乱不规则的歌唱中听出了一种新鲜的曲调、节奏和韵味。几番寻访,1939年初秋的一个夜晚,这首唱遍了祖国大地的歌曲,在王洛宾兰州的住所里诞生了。
  当时,这首“新疆民歌”一阵风似地吹遍了兰州,西去东来的人们,便把这首歌由兰州传往各地。
  《黄昏炊烟》里的“囚徒之歌”,是王洛宾在兰州被捕时,面对荒野古道的无尽,黄昏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在内心交织出的凄楚、悲愤之旋律,是他在囚车里的感受,沿途所见、所思,构成了这首歌:
  荒野里夕阳暗淡,
  囚车的木轮挣扎旋转,
  车夫暴躁地打着皮鞭,
  野兔惊慌跳进自由的麦田。
  囚人频息,
  马儿气喘。
  前面是无尽的坎坷路,
  后面盯住几只冷情的眼。
  饥饿的黄昏哟,
  炊烟总是那样的遥远。
  王洛宾入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牙膏皮卷起来当作笔,在废纸上写下这首词曲。沦为囚徒,他依然忘不了歌唱。失去了自由和爱情的他,在狱中难友们的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竟然滋生了一种复杂的幸福感,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了《我爱我的牢房》: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天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为悼念狱友“11号”,他为其谱曲《春去也》,这首歌没有收录在王洛宾的歌曲集中,在他的记忆深处,埋藏着永恒的印记:
  春去也!绿增古松巅。
  声潺潺,浪瀑青丛外。
  阳光透叶,水珠失散;
  人生堪叹,似水流年。
  绿深泉竭山色减,雏蝉怔恐岁月迁。
  一声声,唤他还!
  王洛宾是一个政治意识相对淡薄、模糊的人。他完全凭着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本能,感知和判断着牢狱中的人事。囚狱中的生活,带给他无尽的思索:
  像是大理石的雕刻,
  矗立山头,
  弥补缺陷的宇宙。
  像是爱人的美手,
  情意缠绵,
  招引囚人的思愁!
  ——“囚徒歌”之七:《云》
  一首《大豆谣》的创作,足足影响了小狱友罗力立一生,据她回忆,在狱中,王洛宾先生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在她后来撰写的《大豆谣》一本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你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是不是馒头?”
  “不——对。叔叔,你看,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王洛宾听到此话,看着孩子一脸天真的表情和干瘦的小手里的大豆,心里一阵心酸。他的心无法平静,满腔的悲愤化作带泪的旋律,他反复吟唱着,回到囚室后用卷起的空牙膏皮,在小小的纸烟盒上,为这位小囚友,谱写了这首《大豆谣》:
  蚕豆秆,低又低,
  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莉莉对囚徒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小莉莉,笑眯眯,
  妈妈转身泪如雨。
  街头上叫卖糖板栗,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小莉莉,有志气,
  妈妈的哭声莫忘记。
  长大冲出铁大门,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这是一颗小小的大豆引发的歌谣,饱含着王洛宾对小囚友莉莉的深切同情,寄托着对她的殷切期望,对美好社会的无限憧憬。罗力立(莉莉)长大后,认为这是“西北歌王”王洛宾留给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据罗力立回忆,王洛宾先生被捕时,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因当时王洛宾留着长连鬂胡子,4岁的小莉莉淘气地称他为“W”。王洛宾先生用自己满腔的爱,抚育着这朵在监狱里开放的“无罪之花”,用艺术的琼浆浇灌着这朵花。在狱中,他不仅教会了小莉莉《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由他自己创作的优美的西部民歌,还教会她不少京剧唱段和抗战歌曲。无论是小嗓的《玉堂春》,还是大嗓的《窦尔敦》,小莉莉都唱得有板有眼,给寂寞的牢房增添了生机。
  在莉莉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放风,王洛宾总会头顶花手绢,利用一小块空地,跳踢踏舞,唱新疆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梳妆台……”一会儿耸耸肩,一会儿扭扭脖子,优美的旋律、潇洒的舞姿,给披枷带锁的囚徒——人类的精英们带来美的享受。他绝不是愁眉紧锁的“犯人”,完全是一位活泼、愉快的演员。   王洛宾说过:“美在天堂,也在地狱。”他用自己炙热的心,在地狱中燃起艺术的圣火。“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即是美。苦难中也有美,并且美得更真实。”他用笑脸来面对苦难。
  在狱中,他创作了不少歌曲。以艺术家独特的感受发掘“苦难中的美”。他笔下的《小号牢房》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爱我的牢房,
  像是一座小摇床,
  头倚靠西窗,
  脚抵住东墙。
  我爱我的牢房,
  鸿雁常来常往,
  年年把我的思念,
  带到我生长的地方。
  我爱我的牢房,
  它从未阻止我的想象,
  我的心常去那万里云空,
  作着无拦阻的奔放。
  字里行间都是对逆境的豁达、大度,展现着他在苦难中仍不失幽默的乐观性格。这一点,对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小莉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力立讲:“我的幼年时期虽身陷囹圄,这固然是不幸的,然而我却得天独厚地受到这位心地善良、音乐造诣很高的大胡子叔叔长达四年的艺术熏陶,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美,为我的一生留下了闪光的回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感谢命运替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有一次,王洛宾在巴掌大的牢房里,扭动着腰肢教莉莉跳新疆舞,他把小莉莉的长头发编成了许多小辫子,让她站在土炕上转圈儿、扭脖子。莉莉的衣服很破旧,王洛宾就心疼地说:“小莉莉,赶明儿大胡子叔叔一定给你买新衣服,再给你买大红花戴在头上,那跳舞才好看呢!”可是,八个月就在狱中生活的莉莉,是怎么也不能想象出“大红花”的样子来,即使王洛宾怎么比划,竭力描述大红花的样子,她还是想象不来,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未曾见到过花朵。
  除了唱歌,坐在小小的土炕上,听“W”叔叔用娓娓动听的北京话讲故事,是小莉莉最感兴趣的事。猪八戒、孙悟空、白雪公主、丑小鸭的故事……为小莉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罗力立讲:“据我了解,洛宾叔的被捕,是因为他和共产党员丛德滋有过交往。1938年他和萧军、塞克等文化名人来到兰州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曾在丛德滋家里住过。1941年,丛德滋被捕后,有叛徒向特务报告,说丛德滋曾赴青海塔尔寺与知名人士王洛宾交往,特务们怀疑是‘布置工作’,便于1941年3月乘王洛宾来兰之机将他逮捕。洛宾叔入狱后,特务头子孙步墀等人轮流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刽子手们用木杠压他的两腿,硬逼他交代‘罪行’,但他始终没有暴露任何线索。在狱中,他不顾危险地找机会和丛德滋联系、交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丛德滋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诗人。1938年初,为了加强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他邀请作曲家王洛宾和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兴南来兰州。就这样,王洛宾开始了与丛德滋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也正是这次的大西北之行,拨动了王洛宾生命的琴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丛德滋入狱后,被称为“2号”,他在狱中给难友们介绍王洛宾时,无不幽默地说:“他们怕我们在狱中太寂寞,为我们请来了音乐家。”
  第一首民歌的创作,途经,暂住,与前妻的婚姻结束,参加“西北抗战剧团”,数年牢狱经历,在兰从教……王洛宾的这些经历都发生在兰州。
  在哪里耕耘,便会在哪里收获。这位“西北歌王”曾在母亲河日日滋润的城市里,孤单跋涉,开拓出艺术的绿洲。
  在这里,不断踊跃出的民谣乐手,在这位先行者开拓的道路上,散发着淳朴的幽香。《青春圆舞曲》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它便是由王洛宾先生传播到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旧上来,
  花儿谢了明天还会一样地开,
  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兰州民谣乐队“野孩子”在王洛宾先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在他们创作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中加入了强劲的鼓声,不仅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更多的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如今的民谣乐手善于将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有效的结合,乐器虽然大都来自西方,但是依旧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根植于西北的民间氛围。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再是生硬地改编传统民间音乐,这源于他们成长时民歌的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王洛宾先生的创作。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昔日的“野孩子”成员张佺曾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由于出生于这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他们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很多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唱。“野孩子”乐队,就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相融合。
  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
  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
  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在这里,最朴实、最真诚的音乐,响动在冰冷、坚硬的城市里,破壁而出,直愣愣地逼视着每个人的内心。
其他文献
母亲说,今天闲着,下午咱们拔柴去。  我说,这年头,哪里还有拔柴的人。家家不是用蜂窝煤炉子就是用煤气灶,要么就是用电磁炉,都啥年代了。  母亲说,烧填大过吃穿。这几年家里没种麦,没柴烧。今年雨水多,野狐沟畔有块麻椒地,长满了黄蒿,我问过了主人,人家让我们去拔。  野狐沟就在霍家坪和温家集以及我们村的交界处,沟这边正是我们村的“十字路地”,这里原先就有我们家的地。黄昏时分,我和母亲引着儿子,拿好镰刀
期刊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不仅要求博物馆展览内容好、讲解服务好,更重要的是展览能否吸引他们关注。展览能受到大众喜爱,要归功于形式多样、创意新奇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了达到宣传教育效果,博物馆宣教人员如何才能成功地策划活动,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秘诀可寻。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广东部分博物馆策划的活动,探讨博物馆活动策划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陈列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期刊
[摘要]广大群众在突发性危机事件面前对主流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危机爆发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不明确,公众处在迷茫、混沌、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中,媒体要及时把握受众心理,做好心理引导,从而化解灾难。本文从玉树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事件来探究主流媒体应如何正确把握受众心理并进行准确地引导。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主流媒体;危机传播;心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要]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继承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弥补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裂痕,重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道德秩序,是目前摆在学界的一道难题。《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关注。该著着眼于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问题,设定一些考量的指标,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自然而然地导入当下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道德秩序怎样重构与超越。  [关键
期刊
[摘要]电视方言栏目剧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的个性特征,使其在激烈的电视文化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使电视方言栏目剧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长久生存。  [关键词]方言栏目剧;电视文化;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92-03  一、 电视方言
期刊
一  “丝绸西去,佛教东传。”一条延续千年之久的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的“运河”,千年尘埃落定,在丝路沿线留下的敦煌莫高窟、榆林千佛窟、张掖马蹄寺、天水麦积山等一系列精美的壁画、佛塑、寺院和石窟,宛如一串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千里河西,给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增添了许多闪光点。  马蹄寺位于张掖市南的祁连山中,在张掖市区就能远眺到的祁连雪峰给这个塞外边城平添,一种壮美。其实,祁连山还在百里之外,距张掖整整6
期刊
[摘要]王玄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四次出使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运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的经历及在印度的活动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以此来印证王玄策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中印文化交流;佛教艺术;王玄策  [中图分类号]K8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53
期刊
马竞先·河北  再渡滹沱河  当年作客过滹沱,两岸灾鸿哀怨多。  世事沧桑今异昔,膏腴万顷水无波。  甘肃境内长城遗址  塞外初秋草木凋,长城脚下怒风号。  征夫万里闺中泪,白骨至今怨未消。  访泾川瑶池圣母宫  信步登山日未斜,桃林深处有人家。  东风偏扫游人兴,吹落瑶池满苑花。  金城访友  金城访友逸兴饶,宴罢归来酒未消。  路转峰回天欲暮,黄河桥上雨潇潇。  陇上吟  李秉德·河南  塞水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沉默是一种传达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每一个信息都是符号,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和接收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不通过符号中介,人就无法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没有符号,文化就缺乏传延的功能,就无法传承、交流、储存和增值,文化就无法生存,无法发挥其功能。本文从符号学角度讲述了对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沉默;符号学;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王洛宾带着对西北民族音乐事业的一颗火热的心,永远向那遥远的地方走了。对王洛宾,我并不陌生,可以谈得上是三代情谊了。通过与他的几次相见和近20多年的书信往来,我多少知道一些他的遭遇、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心。每当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或坐下来静静地从录音机里品味他创作的西北民歌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面对那流逝了的时光波涛,拾取几块可作纪念的彩贝,以此寄托我对他老人家的怀念与哀思!  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