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村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由此出现了村干部腐败现象。本文先后分析了村干部腐败的现状及危害、产生原因及关键根源,并据此探讨了村干部腐败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村干部腐败问题;防治对策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已成为农村两大热点问题,直接影响村级政权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村干部腐败,势在必行。
村干部腐败是指村干部在农村、农业、农民公共事务管理中违背农村社会公认的法律、政治、道德行为规范,利用公共权力,不当为家庭、家族、个人和相关人员谋取私利的行为。村官腐败主要表现在以权谋私贪污索贿,挥霍浪费生活腐化,作风专断欺民霸权,结党营私,贿选拉票。村干部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干部位卑权小但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村干部腐败损害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任凭村干部腐败蔓延下去必将危及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笔者经过研究,村干部腐败都有其内在原因,通过对村官腐败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对我们预防村官腐败有一定的启发。
一、村干部概念及腐败表象
村干部,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他们是党和政府在基层不折不扣的形象代言人,其是否依规依纪依法办事,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基层的有序运行。现实中,大部分村官都能尽心尽责,构筑了良好的执政根基。然而,也有少数“村官“成了基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从大吃大喝、奢靡浪费,到蚕食扶贫资金、粮食补贴,再到鲸吞征地补偿款、土地出让金,“村官”的腐败行为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村干部腐败的根源分析
1、自身免疫低下。村干部腐败案件的作案主体均是我国官吏架构中的较为底端的人员,在政治上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其强烈的欲望和需求要得到满足就必须另谋出路,而其中利用权力谋取经济利益、捞取实惠的是最直接和最容易的事情,一旦条件具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就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一些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也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因素。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与其工作职责应具备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又不主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导致驾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高。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村干部对群众缺乏说服教育和疏导的有效途径,动则指手划脚开口谩骂,把事情引向极端。有的村干部在位时间过长,办事不公、独断专行。有的村委干部因在位时间较长,对本村的发展做过的一定贡献,于是居功自傲,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思想改造,独断专行,宗教家族思想严重,在入党、参军、人员使用和扶贫救济物质的调配、计划生育等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亲属和朋友,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3、监督缺位使村干部“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由于新时期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不属国家干部序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村干部有点“鞭长莫及”。村民监督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有点“力不从心”。村干部之间互相监督容易存在“官官相护”因而“名存实亡”,村官腐败出现集体腐败现象。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创造了条件。“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4、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到位。账目管理方面:一些村级账目设置不规范,镇村干部变动频繁,账目交接不清,财务审批不严格,坐收坐支,白条入账,随意开支等较为常见。村务公开方面: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务收支情况、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等,公开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有的甚至不公开。从业人员管理:有的村干部任人唯親,“村长变、报账员变”现象时有发生。对村级报账员缺乏培训和教育,个别村级报账员立场不坚定、不坚持原则,全凭村书记、主任安排,给个别村干部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5、存在侥幸心理和腐败成本过低。一直以来,我国反腐败工作重点都放在政治、经济领域和重点工程领域,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不够。查处重点在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处于社会领域的村干部腐败防治工作有待加强,查处力度不够。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影响是多重的更是严重的,使得原来不敢腐败的也敢腐败了,反正没人管。
三、防治村干部腐败的对策措施
1、加强学习教育,解决“不想腐”的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岗位廉政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正反典型教育引导,督促村干部加强法律法规,党章党纪知识的学习,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普遍性的案例进行案例剖析,以案示警。使农村干部牢固树立清正廉洁意识。要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
2、加强村干部思想教育和培训,提高廉政意识。乡镇要将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列入年度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让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主任接受党风廉政教育,提高依法依纪办事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正反典型對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乡镇党委、政府、纪委主要领导要不定期开展与村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的廉政谈话,提高他们廉洁自律意识。
3、健全监督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使得村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上级监督、村民监督、相互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让村干部权力处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做贼心虚不敢作案。是防治村官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
4、强化村务公开制度。要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重点,规范公开形式,实现公开内容逐项逐笔公布,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实现由张榜上墙的“间接公开”向接受村民质询的面对面“直接公开”,坚决纠正不公开、假公开、漏公开、迟公开等现象。要采取交叉检查、专门督查、调研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违规操作。
5、加大查处力度。加大查处力度使得村干部体验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对那些厚颜无耻在监督之下掩耳盗铃继续“将腐败进行到底”的腐败村官要敢打、真打、狠打,决不心软手软,让他们为腐败付出的高昂代价足以对其他村官产生警示作用。
总之,村干部腐败的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并且还在蔓延,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村干部腐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农村反腐败机制和机构的“真空”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基层的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鞭长莫及”,仅靠“自下而上”的监督在目前条件下还管不住小小的村干部,必须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管延伸国家的反腐机器。治理村干部腐败,不仅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更要关注基层执政体制的结构性缺陷,消除党、政、法“三不管”的盲区。在这方面,一些县市已开始尝试进行对村级干部的任中和离任审计,以形成对村干部监管的长效机制,据称效果不错,值得各地借鉴。
【关键词】:村干部腐败问题;防治对策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已成为农村两大热点问题,直接影响村级政权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加强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村干部腐败,势在必行。
村干部腐败是指村干部在农村、农业、农民公共事务管理中违背农村社会公认的法律、政治、道德行为规范,利用公共权力,不当为家庭、家族、个人和相关人员谋取私利的行为。村官腐败主要表现在以权谋私贪污索贿,挥霍浪费生活腐化,作风专断欺民霸权,结党营私,贿选拉票。村干部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干部位卑权小但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村干部腐败损害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任凭村干部腐败蔓延下去必将危及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笔者经过研究,村干部腐败都有其内在原因,通过对村官腐败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对我们预防村官腐败有一定的启发。
一、村干部概念及腐败表象
村干部,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他们是党和政府在基层不折不扣的形象代言人,其是否依规依纪依法办事,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基层的有序运行。现实中,大部分村官都能尽心尽责,构筑了良好的执政根基。然而,也有少数“村官“成了基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从大吃大喝、奢靡浪费,到蚕食扶贫资金、粮食补贴,再到鲸吞征地补偿款、土地出让金,“村官”的腐败行为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村干部腐败的根源分析
1、自身免疫低下。村干部腐败案件的作案主体均是我国官吏架构中的较为底端的人员,在政治上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其强烈的欲望和需求要得到满足就必须另谋出路,而其中利用权力谋取经济利益、捞取实惠的是最直接和最容易的事情,一旦条件具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就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一些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也是产生腐败的主要因素。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与其工作职责应具备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又不主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导致驾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高。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村干部对群众缺乏说服教育和疏导的有效途径,动则指手划脚开口谩骂,把事情引向极端。有的村干部在位时间过长,办事不公、独断专行。有的村委干部因在位时间较长,对本村的发展做过的一定贡献,于是居功自傲,放松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思想改造,独断专行,宗教家族思想严重,在入党、参军、人员使用和扶贫救济物质的调配、计划生育等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亲属和朋友,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3、监督缺位使村干部“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由于新时期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不属国家干部序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村干部有点“鞭长莫及”。村民监督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有点“力不从心”。村干部之间互相监督容易存在“官官相护”因而“名存实亡”,村官腐败出现集体腐败现象。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为腐败创造了条件。“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4、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到位。账目管理方面:一些村级账目设置不规范,镇村干部变动频繁,账目交接不清,财务审批不严格,坐收坐支,白条入账,随意开支等较为常见。村务公开方面: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务收支情况、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等,公开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有的甚至不公开。从业人员管理:有的村干部任人唯親,“村长变、报账员变”现象时有发生。对村级报账员缺乏培训和教育,个别村级报账员立场不坚定、不坚持原则,全凭村书记、主任安排,给个别村干部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5、存在侥幸心理和腐败成本过低。一直以来,我国反腐败工作重点都放在政治、经济领域和重点工程领域,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不够。查处重点在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处于社会领域的村干部腐败防治工作有待加强,查处力度不够。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影响是多重的更是严重的,使得原来不敢腐败的也敢腐败了,反正没人管。
三、防治村干部腐败的对策措施
1、加强学习教育,解决“不想腐”的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岗位廉政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正反典型教育引导,督促村干部加强法律法规,党章党纪知识的学习,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普遍性的案例进行案例剖析,以案示警。使农村干部牢固树立清正廉洁意识。要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
2、加强村干部思想教育和培训,提高廉政意识。乡镇要将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列入年度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让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主任接受党风廉政教育,提高依法依纪办事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正反典型對村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乡镇党委、政府、纪委主要领导要不定期开展与村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的廉政谈话,提高他们廉洁自律意识。
3、健全监督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使得村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上级监督、村民监督、相互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让村干部权力处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做贼心虚不敢作案。是防治村官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
4、强化村务公开制度。要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重点,规范公开形式,实现公开内容逐项逐笔公布,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实现由张榜上墙的“间接公开”向接受村民质询的面对面“直接公开”,坚决纠正不公开、假公开、漏公开、迟公开等现象。要采取交叉检查、专门督查、调研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违规操作。
5、加大查处力度。加大查处力度使得村干部体验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对那些厚颜无耻在监督之下掩耳盗铃继续“将腐败进行到底”的腐败村官要敢打、真打、狠打,决不心软手软,让他们为腐败付出的高昂代价足以对其他村官产生警示作用。
总之,村干部腐败的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并且还在蔓延,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村干部腐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农村反腐败机制和机构的“真空”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基层的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鞭长莫及”,仅靠“自下而上”的监督在目前条件下还管不住小小的村干部,必须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管延伸国家的反腐机器。治理村干部腐败,不仅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更要关注基层执政体制的结构性缺陷,消除党、政、法“三不管”的盲区。在这方面,一些县市已开始尝试进行对村级干部的任中和离任审计,以形成对村干部监管的长效机制,据称效果不错,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