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我们通过优化实验教学体系,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三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现代生物学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必经的途径之一。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已成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2]。在医学领域,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都逐步发展到分子水平,衍生出了分子药理学、分子肿瘤学、分子免疫学等各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深入研究的工具[3]。
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抽象,而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是教授分子生物学实践课程的核心问题。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设置独立的实验课
从2002年开始,我们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4],设计了质粒提取、PCR技术、DNA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片段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及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实验。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内容详细、操作具体的实验教材。
从2002年第一次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实验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课上学生上课情况和完成的实验报告上看,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动手动脑并提出问题,实验报告也完成得认真、仔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对将来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由于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全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设计为“教师包办型”,从试剂配制到操作步骤教师都已经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限制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
由于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发挥主动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新模式,从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为学生今后进实验室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
我们在改革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如学习重组DNA技术时,我们安排了5个实验:重组质粒的提取,DNA的酶切,DNA凝胶电泳及片断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及鉴定。这五个实验包括了重组DNA技术的五个核心内容“分、切、接、转、筛”。我们把这5个实验串联成一个综合实验,使其具有连贯性。每次实验结束时的样品正好是下次实验的材料,这些实验将变成一整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只有这5个实验全部操作成功了,才能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克隆。这种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也使最终成功得到产物的学生有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开放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显得很有必要的[5]。但对于多数中医院校来说,由于实验室资源紧张,在开放方面一直实行得不够。这次,我们尝试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用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有不少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我们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课题组和教师一起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通过和研究生共同实验,加强了理论课的知识。
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完成了科研小课题的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他们设计的小课题,通过教师评价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讨论进一步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正式实验。
最后,在课堂中,我们抽出15分钟,让做实验的学生讲了具体实验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经验。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大家都觉得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好,增长了很多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能多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既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袆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4):101-102.
[2]杨丽萍,汤红琴,周玉玺等.中医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1):48-50.
[3]张以顺,黎茵,陈云凤.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40.
[4]张前,解华,李峰,王珍.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5):24-26.
[5]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3):320-322.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课题资助,课题编号XJY12051,XJY-ZH-1315。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现代生物学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必经的途径之一。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已成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2]。在医学领域,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都逐步发展到分子水平,衍生出了分子药理学、分子肿瘤学、分子免疫学等各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和深入研究的工具[3]。
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抽象,而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来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是教授分子生物学实践课程的核心问题。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设置独立的实验课
从2002年开始,我们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4],设计了质粒提取、PCR技术、DNA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A片段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及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实验。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内容详细、操作具体的实验教材。
从2002年第一次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实验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课上学生上课情况和完成的实验报告上看,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动手动脑并提出问题,实验报告也完成得认真、仔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对将来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由于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全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设计为“教师包办型”,从试剂配制到操作步骤教师都已经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限制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
由于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发挥主动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新模式,从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为学生今后进实验室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
我们在改革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如学习重组DNA技术时,我们安排了5个实验:重组质粒的提取,DNA的酶切,DNA凝胶电泳及片断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及鉴定。这五个实验包括了重组DNA技术的五个核心内容“分、切、接、转、筛”。我们把这5个实验串联成一个综合实验,使其具有连贯性。每次实验结束时的样品正好是下次实验的材料,这些实验将变成一整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只有这5个实验全部操作成功了,才能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克隆。这种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也使最终成功得到产物的学生有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开放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显得很有必要的[5]。但对于多数中医院校来说,由于实验室资源紧张,在开放方面一直实行得不够。这次,我们尝试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用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有不少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我们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课题组和教师一起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通过和研究生共同实验,加强了理论课的知识。
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完成了科研小课题的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他们设计的小课题,通过教师评价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讨论进一步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正式实验。
最后,在课堂中,我们抽出15分钟,让做实验的学生讲了具体实验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经验。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大家都觉得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好,增长了很多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能多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既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袆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4):101-102.
[2]杨丽萍,汤红琴,周玉玺等.中医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1):48-50.
[3]张以顺,黎茵,陈云凤.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科研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38-240.
[4]张前,解华,李峰,王珍.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5):24-26.
[5]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3):320-322.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课题资助,课题编号XJY12051,XJY-ZH-1315。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