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现象,从政府职能、教学理念、教学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为构建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29-02
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据统计,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30%。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ow)教授以毛入学率为标准的划分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的则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迈向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质量下滑现象严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政府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政府监管职能
国内外教育体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政府的角色不同,目前国内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工作由政府主导,而发达国家的各级政府基本上不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直接评估,一般交由民间组织进行。因此,政府需要由原来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其应积极鼓励高校突出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高校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将评估重点放在就业率评估上,以更好地反映高校教育的社会有用性;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高校的教学投入,特别须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式,可将部分经费通过贷款和助学金的方式直接落实到学生个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政府需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建立高校师资流动的市场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敬业精神;此外,政府可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调控的依据和理由。
二、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先导,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国内高校需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没有立足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因此高校教学也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必须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相关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加快转变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高校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需从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组织机制上,以学校教务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院、系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力度,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适当规模的质量评估科,将质量评估体系和现有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新体制,教学督导组专家应经常参与听课,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成立专门的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小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切实保证教学管理信息沟通顺畅,真实反映高校目前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上,高校应以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为目标。因此,在激励机制上,需积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具体而言,需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努力完善校、院两级的工作奖惩办法,将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工资等级和奖金额度相挂钩,努力调动教师在教学质量改革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高校需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核心,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依据的职务评审办法,通过科学设岗、量化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四、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是指政府、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确定的教学质量规范性文件来衡量教学效果水平的标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国家和地区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类高校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三是学生以及家长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将八项原则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第一,以顾客为中心。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与期望,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第二,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高校的管理者要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以增加学校的整体凝聚力,合理组织各项资源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努力实现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局面。第四,运用过程方法。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PDCA”方法,对教学过程实施计划、监控、改良、调整。第五,管理的系统性方法。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贯彻整体最优化的原则,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为出发点。第六,持续改进。高校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通过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来提高教学质量。第七,以事实为依据。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第八,保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根据ISO9000的质量要求,高校须清楚认识到与供方是互利的关系,可营造一个合适层次的沟通渠道以解决合作中发现的问题,保证合作的长期实现。 五、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学科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及其为社会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因此高校需将学科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等。目前在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上,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新设立学科必须经过校内外专家及主管部门审批后立项进行,从而减少建设的盲目性;二是学科建设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一般都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权、责、利分明,能够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学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都能通过期中检查和验收工作对建设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可以说,学科建设的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集责任制、竞争机制、监控机制、奖惩机制于一体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良好地保证学科建设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校情,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有了科学完整的学科平台,必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可以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其弊端在于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多的专业课程排挤了一部分综合课程,削弱了基础课程,并且由于专业口径狭窄,导致学生无法面对多样的社会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首先必须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确立明确而合理的课程目标,始终保证课程体系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理论基础,主动地、有效地适应经济的形态和发展。具体来说,高校需建立一个开放的、弹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逐步变为引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在管理模式上,变学年制为学分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大选修课学分,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创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但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动专业自身的发展,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个学校的声望。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师资队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教师数量不足,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二是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特别是在职称评审问题上,名额争夺日益激烈,造成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流失,而目前的分配制度也难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很多新增专业上,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四是师德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较淡薄,教风比较浮躁,并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教学为本”,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核心内容和出发点;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由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速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拓宽师资培养途径和在职培训机会,努力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学校的奖惩制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促使评价信息真正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七、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和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将传统的“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加大课堂的开放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再次,积极引入科学的案例教学法,并认真做好案例的讨论、总结以及评价工作,弥补课堂讲授存在的本质缺陷,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后,利用日益先进的教学设备,形成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八、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教学文化建设
加强教学文化的建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文化主要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师、学生的风貌。教风和学风是大学教学文化的具体体现,优良的教风要求大学教师有着以身作则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将教学与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优良的学风反映的是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一般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大学精神,而这种大学精神间接地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还没有成型。因此,高校应将教风、学风等教学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坚持合理的办学方向,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对本校的教学文化合理、准确定位,并量身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政策,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培育和教学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文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任静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3]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评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29.
[4]徐向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原则与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0-45.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29-02
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据统计,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30%。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ow)教授以毛入学率为标准的划分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的则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迈向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质量下滑现象严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政府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政府监管职能
国内外教育体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政府的角色不同,目前国内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工作由政府主导,而发达国家的各级政府基本上不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直接评估,一般交由民间组织进行。因此,政府需要由原来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其应积极鼓励高校突出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高校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将评估重点放在就业率评估上,以更好地反映高校教育的社会有用性;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高校的教学投入,特别须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式,可将部分经费通过贷款和助学金的方式直接落实到学生个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政府需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建立高校师资流动的市场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敬业精神;此外,政府可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调控的依据和理由。
二、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先导,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国内高校需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没有立足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因此高校教学也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必须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相关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加快转变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高校办学风格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需从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组织机制上,以学校教务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院、系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力度,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适当规模的质量评估科,将质量评估体系和现有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新体制,教学督导组专家应经常参与听课,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成立专门的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小组、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切实保证教学管理信息沟通顺畅,真实反映高校目前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上,高校应以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为目标。因此,在激励机制上,需积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具体而言,需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努力完善校、院两级的工作奖惩办法,将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工资等级和奖金额度相挂钩,努力调动教师在教学质量改革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高校需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核心,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依据的职务评审办法,通过科学设岗、量化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四、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标准是指政府、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确定的教学质量规范性文件来衡量教学效果水平的标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国家和地区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二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类高校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三是学生以及家长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将八项原则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第一,以顾客为中心。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与期望,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第二,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高校的管理者要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以增加学校的整体凝聚力,合理组织各项资源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努力实现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局面。第四,运用过程方法。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PDCA”方法,对教学过程实施计划、监控、改良、调整。第五,管理的系统性方法。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贯彻整体最优化的原则,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为出发点。第六,持续改进。高校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通过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来提高教学质量。第七,以事实为依据。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第八,保持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根据ISO9000的质量要求,高校须清楚认识到与供方是互利的关系,可营造一个合适层次的沟通渠道以解决合作中发现的问题,保证合作的长期实现。 五、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学科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及其为社会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因此高校需将学科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等。目前在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上,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新设立学科必须经过校内外专家及主管部门审批后立项进行,从而减少建设的盲目性;二是学科建设以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一般都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权、责、利分明,能够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学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都能通过期中检查和验收工作对建设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可以说,学科建设的立项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集责任制、竞争机制、监控机制、奖惩机制于一体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良好地保证学科建设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校情,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有了科学完整的学科平台,必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可以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其弊端在于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多的专业课程排挤了一部分综合课程,削弱了基础课程,并且由于专业口径狭窄,导致学生无法面对多样的社会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首先必须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确立明确而合理的课程目标,始终保证课程体系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理论基础,主动地、有效地适应经济的形态和发展。具体来说,高校需建立一个开放的、弹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逐步变为引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在管理模式上,变学年制为学分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大选修课学分,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创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但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动专业自身的发展,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个学校的声望。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师资队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水平的教师数量不足,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二是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特别是在职称评审问题上,名额争夺日益激烈,造成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流失,而目前的分配制度也难以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很多新增专业上,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四是师德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较淡薄,教风比较浮躁,并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教学为本”,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核心内容和出发点;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由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速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拓宽师资培养途径和在职培训机会,努力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学校的奖惩制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促使评价信息真正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七、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和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将传统的“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加大课堂的开放力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再次,积极引入科学的案例教学法,并认真做好案例的讨论、总结以及评价工作,弥补课堂讲授存在的本质缺陷,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后,利用日益先进的教学设备,形成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八、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教学文化建设
加强教学文化的建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文化主要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师、学生的风貌。教风和学风是大学教学文化的具体体现,优良的教风要求大学教师有着以身作则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且能够将教学与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优良的学风反映的是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一般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大学精神,而这种大学精神间接地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还没有成型。因此,高校应将教风、学风等教学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坚持合理的办学方向,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对本校的教学文化合理、准确定位,并量身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政策,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培育和教学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文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任静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3]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评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29.
[4]徐向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原则与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0-4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