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必然要求。作者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讨论法的作用提出了五个注意点:要创设讨论的条件和时机;讨论的问题要具有空间性、针对性;组织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讨论要有教师的参与;讨论中要有交流、甄别、总结环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讨论法 问题设计
  
  什么是讨论?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法就是在教学中师生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的方法,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讨论形式灵活多样、不易组织、费时费力、操作难度大,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不被广泛运用。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讨论不热烈,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偏离中心等问题,这让教师感到很困惑。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讨论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创设讨论的条件及时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即动机原则,讨论也是如此。讨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有知识储备,才能有所比较,有所鉴别,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果达不到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无法进行辩论,更谈不上交换意见。
  例如,在教学《离骚》(节选)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为什么文中解说为“喻指君主或诗人自己”?有什么凭证?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知道从文中找理由,可是不着边际。这是为什么?因为学生没有屈原身世常识的储备。所以,要学生能讨论,便要为讨论创设条件,即要及时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屈原的生平、政治理想和《离骚》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因为这“美人”的“美”含有屈原的政治理想,如“美政”指理想的政治。况且这“美”字在《离骚》中出现了十几次。所以,具备了上述的知识储备,讨论上例中的问题,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才能讨论下去。
  具有了讨论的知识储备,意味着具有了讨论条件,这里还需要创设讨论的氛围,即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教师需善于引导,把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吸引到讨论的问题上,也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讨论问题的心理倾向——探究问题的欲望。
  2.讨论的问题要具有空间性、针对性
  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拿来讨论,那么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来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呢?
  (1)设计的问题要有讨论余地。
  一般说来,像答案非唯一,且那每种答案背后可能有不同逻辑推理、事实依据支持的争议性大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而那些需要积累最基础的知识,如字音、字形、词语解释、文学常识等这些问题,答案明确,具有单一性,争议性不大,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也就没有多少讨论价值。
  (2)设计的问题要有讨论针对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针对本次授课预设的目标。每次授课,都有目标,所以讨论问题要为实现目标而设计,否则,尽管课堂热闹非凡,但最后学生不知道讨论是为了什么,教师也不明白教给了学生什么,这样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其次,设计问题要针对讨论对象。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却各不相同,所以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完全一致,否则,对谁都没有好处:浅显的对能力高、知识丰富的人来说,没有意思;太深奥,对水平低的来说,也没意思,所以,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权衡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显然,只有一个需讨论的问题是不足以做到的。如果在某一角度从不同层面上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学情,分派不同的讨论任务,就会很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组织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可千篇一律
  首先,要根据问题的内涵来组织讨论形式。有些问题内涵少,面不广,不必太多拓展和引申,就需要课堂内小讨论,临位的就可以随时组成一讨论小组,用一两分钟解决问题。而课堂上这种小讨论最具灵活性,有时讨论是预设的,有时是根据课堂需求而当堂生成的,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好这个“短平快”。有些问题涉及的面较大,且点多,仅凭一人之力不易答全,所以要集大成,大讨论。这样的讨论一般需要一节课,这就更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可以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教师要考虑到如何分组,如何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不断争论,如何把握时间,如何引导才不致偏离问题的实质,如何结束,等等。像这样的大讨论必须少而精,必须有周密充分的准备,不仅准备课上的,还要准备课前和课后的。
  其次,讨论小组的划分要灵活,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把邻座四人分为一讨论小组。小组的划分应根据问题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来定。小问题可以同位两人讨论即可,大问题要根据预设的讨论结果分别分组。如想在讨论中出现奇异的火花,就要将性格不同、观点相异、价值观念不一的人组合在一组。想让多方各找论据支持这个观点时,就要把性格趋同、观点信仰相近的人分在一组。总之,课堂讨论和应灵活多样,不可千篇一律。
  4.讨论要有教师的参与
  讨论是一种互动的行为,不仅要有生生互动,而且要有师生互动。认为讨论只是自己布置好题目,让学生独自讨论,自己只是在教室里维护秩序,这是十分错误的。在讨论中因学生知识欠缺,或思维不畅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有时游离于讨论话题之外。这时教师参与,才能给学生引航把舵,避免在争论中偏题跑题,冷场的局面。学生不明白讨论问题的目的,不知突破口在哪里,出现冷场也在情理之中。教师不只是讨论问题的设计者,也应该是讨论的指导者,教师适时参与,及时引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生成目标。
  5.讨论中要有交流、甄别、总结的环节
  在很多情况下,讨论是草草收尾的,尤其是大组别的大讨论,由于时间紧,或准备不足,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讨论效果。要让讨论有实效,就必须强化讨论中的交流、甄别、总结的环节。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立场不同,思维方式和價值观不同,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交流能丰富学生的间接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判断空间。当然这里的交流应有别于讨论过程中各组之间零乱的互相交换意见或争辩的交流,而应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形成性交流即作为各讨论组归结性的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尽管学生的观点丰富多彩应给以肯定,但学生的知识水准千差万别,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对事物的认识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有悖于伦理道德,这些必须加以甄别,只有通过甄别,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总结是讨论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完成预设目标或生成目标的显示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获得的知识是否科学;才能学有所获,论有所得,不断提高讨论能力,所以总结很重要。然而,总结不是教师对讨论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讨论结果的更正、补充,分析讨论过程出现的问题,点评讨论中的精彩之处,归纳方法,以期下次讨论有所进步。
  总之,讨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一说、争一争、论一论就完事的,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有指导,有方法,有过程,有充分准备。要想让讨论之法在课堂上发挥出显著作用,教师在备课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一种由牛疱疹病毒1型(BHV-1)引起家养或野生牛的传染病。主要分为呼吸道型和生殖道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传染性
隐孢子虫是家养、笼养和野生禽类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目前,公认的寄生于禽类的隐孢子虫有3个有效种,分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baileyi),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
Porcine post-weaning diarrhea (PWD) occurs sporadically or as major outbreakscause of economic losses in the pig industry.PWD a disease caused by a group of bac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都在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经过一轮的改革实验,语文教师已经达成共识:在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阅读,从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关键词: 学生阅读 教师阅读 阅读现状    一  世界有“儿童图书节”,我国有“儿童阅读日”。新课标对中小学生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小学高段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万
副猪嗜血杆菌(Haempohliusparasuis,HPS)能够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给全球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HPS有15个血清型,部分血清型之间存在交叉保护作用。由于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平台,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攀登;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