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建立物理观念的关键期。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发展学生的物理素养,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情境;问题;实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動,并且教学的目的最终也是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来构建课堂,这样一来,能够使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必要性。此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抓住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从这些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以此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提高物理认知水平。
一、构建生活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服务于生活。在初中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构建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产生共鸣心理,强化其应用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以此降低他们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感性顺利过渡到理性。
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能够发生反射,并使他们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举例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等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构建情境,并提出:“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为什么打开灯就能够看到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于这一生活现象并不陌生,但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却是未曾探索过的,这也引发了学生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此情况下,笔者揭示了教学主题,以此推动了“光的反射定律”这一实验活动的展开。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构建情境,能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共鸣心理,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原理作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二、巧设探究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探究性问题是初中物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巧设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以问题为研究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维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光的色散”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色散现象,笔者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导向,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意境,并提出问题,即: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太阳光是否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随后,展示课件,并提出“一间暗室,有一束太阳光线从窄缝射进来,照到屏幕上,这是属于什么光现象”。学生能够结合已有认知回答“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课件,放大光谱,并伴随着问题的生成,即: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什么颜色?什么是光的色散?在现实中有什么光的色散现象?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激发,还逐渐对光的色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开展实验操作,完善认知水平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建立物理思维观念的重要过程。此外,通过实验的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切实观察到物理实验现象并总结出物理原理,还能够使他们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到活动中,以此完善他们的认知,并提高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声音的特征”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钢尺、橡皮筋、硬塑料片”等用具展开实验操作活动。其中,为了探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到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通过这个实验操作活动,学生能够得到“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这一结论。在实验中,学生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多种感知觉、思维等认知得到了同时参与,从而使他们的认知得到了完善。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受到枯燥乏味,这同时也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由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首先应将新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并体现出“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以此促进他们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秀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6):86-86.
[2] 马桂春.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中学物理,2017(1):51-52.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情境;问题;实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動,并且教学的目的最终也是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来构建课堂,这样一来,能够使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必要性。此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抓住教学的各个要素,并从这些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以此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提高物理认知水平。
一、构建生活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服务于生活。在初中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构建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产生共鸣心理,强化其应用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以此降低他们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感性顺利过渡到理性。
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能够发生反射,并使他们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举例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等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构建情境,并提出:“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为什么打开灯就能够看到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于这一生活现象并不陌生,但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却是未曾探索过的,这也引发了学生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此情况下,笔者揭示了教学主题,以此推动了“光的反射定律”这一实验活动的展开。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构建情境,能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共鸣心理,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原理作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二、巧设探究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探究性问题是初中物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巧设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以问题为研究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维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光的色散”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色散现象,笔者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导向,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意境,并提出问题,即: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太阳光是否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随后,展示课件,并提出“一间暗室,有一束太阳光线从窄缝射进来,照到屏幕上,这是属于什么光现象”。学生能够结合已有认知回答“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课件,放大光谱,并伴随着问题的生成,即: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什么颜色?什么是光的色散?在现实中有什么光的色散现象?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激发,还逐渐对光的色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开展实验操作,完善认知水平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建立物理思维观念的重要过程。此外,通过实验的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切实观察到物理实验现象并总结出物理原理,还能够使他们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到活动中,以此完善他们的认知,并提高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声音的特征”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笔者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钢尺、橡皮筋、硬塑料片”等用具展开实验操作活动。其中,为了探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到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通过这个实验操作活动,学生能够得到“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这一结论。在实验中,学生既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多种感知觉、思维等认知得到了同时参与,从而使他们的认知得到了完善。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受到枯燥乏味,这同时也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由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首先应将新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并体现出“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以此促进他们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秀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6):86-86.
[2] 马桂春.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湖南中学物理,2017(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