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适应了社会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下的需要。全体一线教师只有深入学习、理解和思考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转变教学行为,才能构建起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本文阐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实验结果分析等,通过“启、读、议、练、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构建渗透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实验方法与过程
2.1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遵循研究方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以自然实验方法为主,同时配合使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研究等辅助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各方有关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寻求新的研究生长点。
(2)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实验前、中及一个阶段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进行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借此了解实验对象各项素质的进展情况。
(3)自然实验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造理论假设,搞好实验设计,把初步构建的各种体系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充实、完善,使假设最终得以证实,取得预期效果。
2.2研究过程(略)。
3.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以“导读、导思、导议”为基础;以发现、解决、应用为主线;以实验、模型或电学为手段;以强能、创新为总目的,在探究疑难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激其趣,引其疑,导其思,育其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3.2模式结构。
3.3教学程序。
3.3.1导是前提。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求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和富有激励性、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3.2读是基础。所谓“读”是质疑探究的自学过程。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读边议边思考,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勇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3.3.3议是关键。“议”即议论,辩疑解难,是探究的合作学习过程。这个阶段通过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理顺知识,掌握规律,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理性认识再次深化,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在“议”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尤为重要。学生自学后,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设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悟出道理。要以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思”,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要怕说错,允许争论、答辩,真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生主动发展自我的课堂氛围。
3.3.4练是重点。“练”即释疑检验,形成技能。在这个阶段,通过学生的练习、应用、归纳,使获取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技能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适时恰当的给予精讲评价。通过强化学习,达到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由线到面构成知识网络,掌握共性,突出特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3.3.5创为目的。“创”是创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不是以得到某种结果为终结,要通过变式练习,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新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得到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创”是导学讨论式教学模式潜在的主线,不仅在教学程序上有创的环节,而且要将“创”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启”、“读”、“议”、“练”几个层面上都要使课堂活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要发挥职能,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使整个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活动。
3.4学习心理。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学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全面关怀每个学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
4.实验结果
几年来,我们以上述模式为核心,在语文、化学两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全面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其研究效果是显著的。下面对2008届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认知心理品质、非认知心理品质以及学习成绩的调查分析。(略)
结果表明: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明显减轻学习上的两级分化现象,具有转化“差生”的独特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动、自主发展,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结束语
总之,依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能动、自主、全面发展,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2]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出版社,1998.
[3]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研究[J].现代教育学,1997.
[4]高文.个性的发展与培养[J].外国教育资料,1999,2.
[5]余嘉元.教育心理测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6]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构建渗透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实验方法与过程
2.1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遵循研究方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以自然实验方法为主,同时配合使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研究等辅助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各方有关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施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寻求新的研究生长点。
(2)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实验前、中及一个阶段实验后,组织对实验对象进行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借此了解实验对象各项素质的进展情况。
(3)自然实验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造理论假设,搞好实验设计,把初步构建的各种体系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充实、完善,使假设最终得以证实,取得预期效果。
2.2研究过程(略)。
3.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以“导读、导思、导议”为基础;以发现、解决、应用为主线;以实验、模型或电学为手段;以强能、创新为总目的,在探究疑难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激其趣,引其疑,导其思,育其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3.2模式结构。
3.3教学程序。
3.3.1导是前提。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求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和富有激励性、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3.2读是基础。所谓“读”是质疑探究的自学过程。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读边议边思考,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勇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3.3.3议是关键。“议”即议论,辩疑解难,是探究的合作学习过程。这个阶段通过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理顺知识,掌握规律,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理性认识再次深化,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在“议”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尤为重要。学生自学后,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设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悟出道理。要以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思”,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要怕说错,允许争论、答辩,真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生主动发展自我的课堂氛围。
3.3.4练是重点。“练”即释疑检验,形成技能。在这个阶段,通过学生的练习、应用、归纳,使获取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技能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适时恰当的给予精讲评价。通过强化学习,达到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由线到面构成知识网络,掌握共性,突出特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3.3.5创为目的。“创”是创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不是以得到某种结果为终结,要通过变式练习,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新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得到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创”是导学讨论式教学模式潜在的主线,不仅在教学程序上有创的环节,而且要将“创”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启”、“读”、“议”、“练”几个层面上都要使课堂活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要发挥职能,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使整个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活动。
3.4学习心理。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学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全面关怀每个学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
4.实验结果
几年来,我们以上述模式为核心,在语文、化学两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全面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其研究效果是显著的。下面对2008届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认知心理品质、非认知心理品质以及学习成绩的调查分析。(略)
结果表明: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明显减轻学习上的两级分化现象,具有转化“差生”的独特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动、自主发展,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结束语
总之,依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能动、自主、全面发展,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2]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出版社,1998.
[3]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研究[J].现代教育学,1997.
[4]高文.个性的发展与培养[J].外国教育资料,1999,2.
[5]余嘉元.教育心理测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6]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