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为教育目标,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临床科研教学复合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培养制度模式,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更好地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来培养应用性人才,从而满足各级医院、院校、科研机构等医疗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现行的中医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历经数十余载,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人员。然而,由于高校的导师们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更加偏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同时,他们自身也是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高级人才,自然相对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感受[1],众所周知,中医学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培养模式自然离不开临床专业实践。长此以往,中医学研究生的整体实践创新能力不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实用性及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会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明显脱节。鉴于上述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的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了“双导师”制度培养模式。
一、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的模式建立
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是指一个学生由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其中主导师通常为中医诊断教研室的科研导师,合作导师通常为自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导师,两位导师共同制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却又各有侧重。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时期中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2]。主导师作为资深高校教师,在科研能力培养上通常可以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督促研究生围绕课题研究方向查阅文献,让学生自行选择专题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及投稿,尝试各级标书书写,促进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并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从而确保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二、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培养的优势
“双导师”制度是一种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强调在多重视野、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研究生教育,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它既具有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又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的特点。与传统导师制相比,双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创造出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毫无疑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增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因此,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临床导师为研究生增强其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其次,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千年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总是存在着“理论思维”与“实际问题处理”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在理论上符合逻辑性的时候,在现实执行中却是很难的,或者在实践中具有普及性的问题,在理论上却很难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为研究生在实践操作和理论思辨之间搭起了桥梁,理论和实践导师分别从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加强了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最后,在中医诊断学的导师在与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导师共同指导一位研究生的同时加强了高校与院校附属医院的沟通与联系,高校教师也可借此提高临床实践的机会,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典型的病例收集,丰富了《中医诊断学专》课程的教学内容,而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导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获得高校优厚的科研设施等有利条件,对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大有益处。
三、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的完善
1.应更加健全导师的评聘制度
应针对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导师评聘制度。研究生导师的评聘不能单纯以论文和课题来衡量,而应以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主,科研学术水平为辅。一般要求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对于有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临床医师,即使不具备高级职称也可酌情选聘。
2.应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估制度
根据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合作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评估制度。完善的导师评估制度不但可以使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也防止雙方因互相推诿,导致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指导出现空缺现象的发生,从制度上保障导师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确保权益与责任同举,从而形成一种对导师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估,具有反馈性和指导性。除了要建立教育内部评估、中介评估和社会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外,在制定一些评估指标时,还需根据中医诊断学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切合实际制定考核指标体系。
3.加强“双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必须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校外导师的指导为辅,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具有更大的责任,在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中要采取较为主动的姿态,积极与校外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才能使校内外导师实现优势互补,既能发挥校内导师基础理论深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实践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措施,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所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引入“双导师”制,既可以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导师指导下,结合时代和专业行业发展的前沿特征,深入理解中医学科学研究及创新教育教学,又能直接师从来自临床医疗岗位临床导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医疗工作经验,在科研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掌握好科研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应用创新技术和实验方法去探索临床实践工作中新发现的问题,不断激发和增强他们的科研兴趣,可望达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程伟,卢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1(5):90-93.
[2]樊清华,汪冰.双导制与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刍议[J].理论导报,2007(3):39-40.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B06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B240);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2018XJJJ09);湖南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开放基金(2018ZYV2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2018YSTY06)。
作者简介:向茗,助教,研究方向: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辨证。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现行的中医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历经数十余载,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人员。然而,由于高校的导师们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更加偏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同时,他们自身也是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高级人才,自然相对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感受[1],众所周知,中医学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培养模式自然离不开临床专业实践。长此以往,中医学研究生的整体实践创新能力不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实用性及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会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明显脱节。鉴于上述问题,湖南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的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了“双导师”制度培养模式。
一、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的模式建立
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是指一个学生由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其中主导师通常为中医诊断教研室的科研导师,合作导师通常为自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导师,两位导师共同制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却又各有侧重。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时期中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2]。主导师作为资深高校教师,在科研能力培养上通常可以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督促研究生围绕课题研究方向查阅文献,让学生自行选择专题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及投稿,尝试各级标书书写,促进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并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从而确保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二、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培养的优势
“双导师”制度是一种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强调在多重视野、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研究生教育,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它既具有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又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的特点。与传统导师制相比,双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创造出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毫无疑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增强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因此,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临床导师为研究生增强其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其次,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千年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总是存在着“理论思维”与“实际问题处理”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在理论上符合逻辑性的时候,在现实执行中却是很难的,或者在实践中具有普及性的问题,在理论上却很难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为研究生在实践操作和理论思辨之间搭起了桥梁,理论和实践导师分别从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加强了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最后,在中医诊断学的导师在与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导师共同指导一位研究生的同时加强了高校与院校附属医院的沟通与联系,高校教师也可借此提高临床实践的机会,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典型的病例收集,丰富了《中医诊断学专》课程的教学内容,而院校附属医院临床导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获得高校优厚的科研设施等有利条件,对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大有益处。
三、中医诊断学“双导师”制的完善
1.应更加健全导师的评聘制度
应针对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导师评聘制度。研究生导师的评聘不能单纯以论文和课题来衡量,而应以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主,科研学术水平为辅。一般要求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对于有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临床医师,即使不具备高级职称也可酌情选聘。
2.应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估制度
根据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合作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评估制度。完善的导师评估制度不但可以使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也防止雙方因互相推诿,导致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指导出现空缺现象的发生,从制度上保障导师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确保权益与责任同举,从而形成一种对导师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做到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估,具有反馈性和指导性。除了要建立教育内部评估、中介评估和社会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外,在制定一些评估指标时,还需根据中医诊断学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切合实际制定考核指标体系。
3.加强“双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必须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校外导师的指导为辅,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具有更大的责任,在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中要采取较为主动的姿态,积极与校外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才能使校内外导师实现优势互补,既能发挥校内导师基础理论深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实践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措施,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所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引入“双导师”制,既可以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导师指导下,结合时代和专业行业发展的前沿特征,深入理解中医学科学研究及创新教育教学,又能直接师从来自临床医疗岗位临床导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医疗工作经验,在科研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中医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掌握好科研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应用创新技术和实验方法去探索临床实践工作中新发现的问题,不断激发和增强他们的科研兴趣,可望达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程伟,卢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1(5):90-93.
[2]樊清华,汪冰.双导制与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刍议[J].理论导报,2007(3):39-40.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5B06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B240);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2018XJJJ09);湖南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开放基金(2018ZYV28);湖南中医药大学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2018YSTY06)。
作者简介:向茗,助教,研究方向: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