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指构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必备的条件因素,比如知识、经验、活动等。小学阅读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而言,指向于和文本有关联的文字资料、生活经验、信息资源、自然物产,以及学生个体所具备的生活经验等。教师要努力通过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深教材文本的内涵,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资源的重新建构与择优选用,是教育生命力的显著体现。那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来搞好阅读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阅读教学的文本资源主要是指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各自搜集的与教材文本有关联的文字材料,这是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常见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都能开拓视野,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及相互探讨,使他们弄清了文章的表面内容,比如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香气拒虫,且能永久保持。但对于更深刻的问题,比如“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等,很多学生就感到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此时,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个人资料,经过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大家都认识到宋庆龄具有坚定的信仰,以及不向外来势力屈服的高贵品质。此时,再结合樟树永久拒虫的特点进行思考,前面的难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可见,学会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阅读理解非常有帮助。
2.要充分利用生本资源
精彩生成是任何一堂课都期盼的绚丽之花。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使得他们各自具备精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个个丰富的个体,是阅读教学课堂上不容忽视的资源。
《 三袋麦子 》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教学时,我设定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思考小猪、小牛、小猴在面对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时,谁做得最好,从而感受三种动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出于集体的认同感,大家都认为小猴是最棒的。然而,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不同的看法:“刚才大家对小猪都嗤之以鼻,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它知道如何将麦子变成可口的食物,并津津有味地享用它,它这不是贪吃,更像是一位美食家在品味食物。”对于这独特的课堂生成,我紧紧抓住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探讨。大家将原本一两个词语概括的人物性格,叙说得更加丰满,更有见地。此时,人物形象已不是“一刀切”了,而是在各自的心里成为了不同的“哈姆雷特”。
3.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信息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新举措,是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深远的重要契机与保证。
为了加深学生对《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一课的认识,在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之后,我利用教室里的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着国际互联网的丰富内容,如如何查阅与筛选资料、下载课文录音、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认识到网络的巨大功能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亲自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进行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这一课,我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并让学生对互联网技术做到学以致用。
4.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趣味的同时,还可以将书本与生活达成无痕联系,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写春联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过年时,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通过张贴春联的形式来除旧迎新,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因此在学习《 迎春联 》这课时,我紧紧抓住这一可贵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挖掘开发。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自家的和左邻右舍张贴在门上的春联内容,在课上交流讨论。在掌握了春联对仗和音律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筛选课前搜集到的春联中,哪些对仗十分工整,哪些只是大概的对仗。在此环节过后,我再引导学生辨别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层层的推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联的特点及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5.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活动,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的世界。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一些自然资源,一定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力。
教学诗歌《 秋天 》一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大自然,想一想,哪些情景、事物最能够体现浓浓的秋意?在第二天的交流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眼中的秋天。有的说:“秋天的田野已不再绿得发亮,而是经过大自然的手笔变成了一片金黄。”也有的说:“红通通的柿子、紫色的葡萄在院子里已经成熟了,秋天来了!”“秋天的天空特别蓝,阳光也变得柔和,风吹在身上很凉爽,许多树的树叶儿开始像蝴蝶儿一样飘落下来。”……因为有了认真的观察,所以学生眼里的秋天真实了、具体了、优美了,此时再引导学生去解读诗歌、领略自然之美,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有了教师对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课堂定能时时绽放出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如东县丰利小学,江苏 如东,226408)
语文教学资源的重新建构与择优选用,是教育生命力的显著体现。那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来搞好阅读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阅读教学的文本资源主要是指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各自搜集的与教材文本有关联的文字材料,这是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常见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都能开拓视野,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及相互探讨,使他们弄清了文章的表面内容,比如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香气拒虫,且能永久保持。但对于更深刻的问题,比如“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等,很多学生就感到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此时,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个人资料,经过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大家都认识到宋庆龄具有坚定的信仰,以及不向外来势力屈服的高贵品质。此时,再结合樟树永久拒虫的特点进行思考,前面的难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可见,学会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阅读理解非常有帮助。
2.要充分利用生本资源
精彩生成是任何一堂课都期盼的绚丽之花。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使得他们各自具备精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一个个丰富的个体,是阅读教学课堂上不容忽视的资源。
《 三袋麦子 》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教学时,我设定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思考小猪、小牛、小猴在面对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时,谁做得最好,从而感受三种动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出于集体的认同感,大家都认为小猴是最棒的。然而,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不同的看法:“刚才大家对小猪都嗤之以鼻,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它知道如何将麦子变成可口的食物,并津津有味地享用它,它这不是贪吃,更像是一位美食家在品味食物。”对于这独特的课堂生成,我紧紧抓住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探讨。大家将原本一两个词语概括的人物性格,叙说得更加丰满,更有见地。此时,人物形象已不是“一刀切”了,而是在各自的心里成为了不同的“哈姆雷特”。
3.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信息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新举措,是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深远的重要契机与保证。
为了加深学生对《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一课的认识,在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之后,我利用教室里的网络资源,借助电子白板呈现着国际互联网的丰富内容,如如何查阅与筛选资料、下载课文录音、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认识到网络的巨大功能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亲自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进行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这一课,我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并让学生对互联网技术做到学以致用。
4.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趣味的同时,还可以将书本与生活达成无痕联系,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写春联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过年时,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通过张贴春联的形式来除旧迎新,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因此在学习《 迎春联 》这课时,我紧紧抓住这一可贵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挖掘开发。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自家的和左邻右舍张贴在门上的春联内容,在课上交流讨论。在掌握了春联对仗和音律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筛选课前搜集到的春联中,哪些对仗十分工整,哪些只是大概的对仗。在此环节过后,我再引导学生辨别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层层的推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联的特点及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5.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每个人都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活动,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的世界。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一些自然资源,一定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力。
教学诗歌《 秋天 》一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大自然,想一想,哪些情景、事物最能够体现浓浓的秋意?在第二天的交流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眼中的秋天。有的说:“秋天的田野已不再绿得发亮,而是经过大自然的手笔变成了一片金黄。”也有的说:“红通通的柿子、紫色的葡萄在院子里已经成熟了,秋天来了!”“秋天的天空特别蓝,阳光也变得柔和,风吹在身上很凉爽,许多树的树叶儿开始像蝴蝶儿一样飘落下来。”……因为有了认真的观察,所以学生眼里的秋天真实了、具体了、优美了,此时再引导学生去解读诗歌、领略自然之美,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有了教师对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课堂定能时时绽放出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如东县丰利小学,江苏 如东,22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