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研究先驱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如图1),表彰其发现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桑格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逐段分解和逐步递增的方法,经历了10年努力,测定出牛胰岛素分子中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并证明了其内部氨基酸的结合方式,桑格利用他自己新发现的试剂(桑格试剂)将胰岛素降解成小片段,并与专门水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利用色层分析法进行实验,他首先将一种溶剂从单一方向通过滤纸,同时又让电流从相反的方向通过,由于不同的蛋白质片段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与电荷,实验结束后,不同的蛋白质片段会在不同的位置产生特定的图案,即“指纹”,另外,桑格将小片段蛋白质重新组合成氨基酸长链,进而推导出完整的胰岛素化学结构。
  1980年,桑格又设计出一种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从而再次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四位两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用于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同时还能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而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
  桑格确定了牛胰岛素的分子结构,为胰岛素的实验室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的研究,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的道路。
  责任编辑:彭德利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很多中学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都在积极的探究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改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中心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也是学生学习观点的转变,从而体现一种更高效的课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也正被很多地方推广试行。对于学案导学方法的成效,有待我们实践的论证。  
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让学生去欣赏好显得比较重要。如何让学生欣赏好文学作品?平时的欣赏笔者做出这样的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尤其是言语的美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去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是人们所公认的。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首先必须是读。但实际
作文是中学教学中最具综合性的训练项目之一,作文的过程综合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作文得分也应该是一种综合评价,鼓励、鼓励、再鼓励只是对学生一种变相的“宠”法;高分、满分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易于“成果”的错觉,以致放松学习。在课改实验中,几乎所有的作业只评等次不给分数,但大部分语文老师给学生作文以分数评价,看似这种评价有消亡迹象,其实永远不可能。不论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