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条件下,科学发展城镇梯度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意义较大。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实现城市群城镇梯度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保制度,科学规划城镇梯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关键词]城镇梯度 城市群 辐射效应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169-05
一、关于城镇梯度和城市群的理解
1、关于城镇梯度的理解
一般认为,由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差异,不同区域间、不同区域的城市间以及同一区域的城市(城镇)间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经济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从某种程度经济水平的区域向另一区域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就是经济梯度。其中,不同城市(城镇)之间的差异就是城市(城镇)梯度。
判断经济梯度的标准通常是: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实力雄厚,而且在今后仍可保持发展势头,该地区即属于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部门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呈现增长缓慢、失业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征兆,或陷入严重危机,该地区即低梯度地区。
由于存在经济梯度,就必然存在经济转移的动力,并因此可能产生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城镇)间生产力的转移。一般情况下,梯度转移都是高水平梯度区域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低级、更低级水平的梯度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转移速度会不断加快,并能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经济梯度、探讨科学的发展措施,必将有利于不同区域、城市(城镇)间经济相对均衡地发展。其中,同一城市群内不同城镇梯度的科学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关于城市群的理解
关于城市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共性主要有四点:第一,城市群是社会经济及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将继续。第二,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了一定数目的城市,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第三,城市及区域间联系密切,物质性网络(由交通、通信、电力网络组成)和非物质性网络(市场要素流动形成的网络)畅通发达,不仅包括城市间的联系,而且城乡间也联系紧密。第四,城市群是一个经济圈和社会圈,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在发展上更依赖于区域协调。综合各家观点,城市群可理解为,一定时期内,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为地将地理位置相近、交通相连、资源相关或文化相近的若干城市及下属城镇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整体而构成的城市群体系统。
二、科学发展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意义探讨
由于城市群里有若干城市,而且每个城市又下辖一些城镇,其差异明显,分工不同,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群内的不同城镇梯度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减轻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同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或迟或早地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过度城市化、城市首位度畸高(即区域内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失业加剧、城市环境失衡、流行病蔓延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少数城市发展过快,下属城镇或其他城市发展不快。这种不合理的城镇梯度必然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少数城市,致使其只能不断扩张规模和不断建设公共设施,结果城市病在所难免。坚持科学的观点发展区域内的城市梯度,将有利于缓解城市群内大中城市的压力,减轻城市病。
2、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如果城市群在继续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大力加强县城和乡镇等处于重要交通节点的城镇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落后、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和兴起势必降低城市生活的压力,这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新农村的规划和构建以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较好地领会和坚持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中西部地区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辛勤付出。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既导致或加剧了这些地区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又致使中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和货币资本等投入不足而出现农村发展变缓等问题,最终导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的资本贡献(即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农产品与从非农业部门购买的工业品间的差额)不足。如果这些地区中小城镇发达、就业机会增多,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4、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在城市群内中小城镇较好发展的情况下,大量进入附近城镇的农村人口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收人。收入的提高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必需的货币资本,也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人城镇,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减少。这也为农业采取机械化、集约化提出了迫切要求。由于农业有条件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必将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城市群内出现适度的城镇梯度,有利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技术和货币资本等流入低梯度地区,从而产生外溢效应。外溢效应不仅有利于城市群大中城市间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各城市及其下属中小城镇均衡发展。同时,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群内城镇梯度,也有利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因为农村有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有利于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这反过来又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群整体发展。
三、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制约
城市群是为了寻求区域快速和协调发展的目的而人为地将若干城市及其下属城镇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城市群内城镇梯度能否做到科学合理往往与政府有很大关系。如果政府等有关部门不能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相反地纯粹凭借长官意志实施“拍脑袋工程”和“政绩工程”,将不利于城市群的科学规划,也不利于城市群内城镇体系的适度构建。
另外,规划的连续性对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全国各地城市群(圈)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真正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却不多,这往往与政府规划的强制性和不科学性有很大关系,或者是因为政府领导更替而导致的规划缺乏延续性所致。
2、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众所周知,二元经济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以美国经 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影响最大。按照他的理论,经济结构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是指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现代部门是指以现代生产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相对较高的工业制造等部门。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现代部门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现代部门。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因为二元经济的制约,导致了人才流动、资金支出过度流向城市等一系列的“城市偏向”(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问题,也影响了城镇梯度的科学发展。
3、户籍制度的制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户口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多年来这一制度导致了农村人在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市人存在一系列差异。即便是现在,其仍然对离开本土的农民在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人为区分的二元社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并最终制约了一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多层次、多梯度发展。
4、资源环境状况的制约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存量状况的差异是产生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关键因素,同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制约着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合理布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一些地区缺乏应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将不利于城市群内的某些重要节点如中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另外,由于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水体与大气污染、疾病横生、水土流失与土壤沙化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也会严重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合理布局。
四、科学发展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主要措施研究
1、改革户籍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改革户籍
传统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中国划分为二元社会,歧视性地剥了夺农村人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权利。因此,改革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具体改革办法可以按照居住地进行户籍的登记、变更、迁移和统计等管理工作,使户籍与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逐步脱离,使其仅仅成为各地区进行人口统计管理的手段。事实上,只有尽快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才能真正消除离开本土的农村人口身份不清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的顾虑,才能使农村人口根据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大胆地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也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城市群内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受益范围小、标准有限、保障低。为此,农村应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合作医疗及社会保险等保障体系,通过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投人,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社保资金,使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具体做法是:第一,个人和集体缴纳的社保资金可以先通过土地和个人账户两个渠道积累,然后逐步向单纯个人账户转化;也可将集体土地流转取得的出让金、租金和工业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资金,划人受益农民账户。第二,政府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持的资金,除了传统渠道外,还可借助于证券市场“大小非”减持和资本利得税以及充分利用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加以充实。这样,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利于人口流动,也将促进中小城镇快速发展。
2、科学规划城市群城镇体系,发挥梯度辐射效应
(1)科学规划城市群城镇体系
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结构体系。具体做法:第一,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可依据各自资源优劣、经济地位高低,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龙头城市(即最高层次城市、一级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即其他城市)。第二,合理确定中小城镇的布局。可依据城市群内一、二级城市所辖区域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等确定中小城镇的布局规划。中小城镇的布局可以延续原有行政区划的县城、乡镇,也可以根据实际资源条件和规划需要确定。中小城镇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三级、四级,甚至更低级。第三,依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度重新规划村的布局及其住房建设。
(2)发挥梯度辐射效应
辐射本身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能量高低不同的物体通过媒介相互传递能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量传递是相互的,只是高能量物体辐射作用更大,而且传递结果是物体间能量差距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城镇间存在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差距,因此相互间在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辐射也是很难避免的,尤其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辐射作用更大。
由于区域间辐射产生条件不同,辐射可以分为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展开,如地区大城市对下属和周边城市产生的辐射;线辐射主要是以铁路、公路、河道和空中交通主要干线向两侧或上下游展开,如京沪高铁建设产生的辐射;面辐射主要是以发达区域向周边较落后区域产生的辐射,如长三角发达区域对近邻区域产生的辐射。城市群内三种辐射一般都存在,只是后两种辐射效果要弱一些。
在城市群内,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采取不同梯度城市(城镇)不同的发展战略,势必有利于区域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高梯度城市区域内坚持创新策略,不断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建立新企业、新行业、新部门,并逐步淘汰落后工艺、产业和部门;在低梯度城镇(或乡村)主要根据各自优势、劣势积极发展初级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梯度的辐射过程一般存在极化效应(即高梯度区域由于政策、社会福利等优势而吸引并过度集中低梯度区域人才、资金、原料所产生的效应)和扩散效应(即低梯度区域由于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较低等优势吸引高梯度区域资金、技术、设备等流入所产生的效应),因此需要借助于政府干预等方法以尽量降低极化效应导致梯度差距增大、增强扩散效应导致梯度差距缩小。
3、科学构建产业布局,注重可持续发展
(1)科学构建产业布局
科学构建产业布局可以借助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构建产业布局的具体做法有:
第一,科学构建大中城市的产业布局。依据各自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产业布局的重点。由于在发展中长期受到重视,一定区域内的一、二级城市产业布局的主次基本上都比较分明,需要完善的是对原有产业进行创新,寻找新型产业突破点,或者实现产业在城区间适当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大力防止因为外溢效应而产生的污染 外溢。
第二,科学构建中小城镇的产业布局。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原因、二元经济制度原因等导致中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一个地区如果只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没有中小城镇的同步发展,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怎么可能实现协调发展呢?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依据城市群各城市所辖中小城镇的交通网络、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文化等状况,依托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小城镇发展现代加工、制造等产业,合理构建生产力布局,并适当加大其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环境。要注意的是,中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的不断集中,更应是伴随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集群内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才能减缓集群内竞争,产生合作效应。
第三,科学构建农村产业布局。1978年安徽小岗村掀起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土地家庭承包也呈现出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继续提升、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有限耕地资源等局限性。为此,农村要趁着当前劳动力投入不足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机会,尽快采用并推广机械化生产;要深刻领悟中央十七大会议精神,抓住允许农村土地买卖流转的大好时机,条件成熟时将农业生产集约化。另外,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现代林牧业;要依据地方特色,结合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及相关产业。当前一些地方盛行的“农家乐”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因为地方政府引导不力,“农家乐”也带来资源开发无序、恶性竞争、水土环境严重破坏等不良后果,需要引起警惕。
(2)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因此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在科学发展城市群城镇梯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产业布局地域平衡、坚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平衡、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平衡。具体地讲,可以依据资源状况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依据有偿标准节约利用各种资源,依据和谐原则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依据科学体系客观评价环境质量,依据管理制度认真对待环境破坏。
4、加强领导沟通,加大舆论宣传
(1)加强领导沟通
目前国内盛行的城市群既有由一个省内若干城市组成的,也有由不同省市的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大小不一,但通常至少包括两个或者更多城市,而且每个城市又下辖若干城镇,因此如何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思路的协调一致往往与各地、各级领导间的相互沟通有着密切关系。以省内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为例,在城市群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既需要省级领导与城市群各市领导相互沟通,也需要各城市领导相互沟通,甚至还需要各层次城市和城镇的相互沟通。只有沟通充分、统一认识,才能减少各自为战的思维方式,行动才能协调。否则,这种城市群只能是松散的,没有实质意义;这样的城镇梯度也只能是无序的,区域内的城市(城镇)规划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2)加大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知名度,有利于各级部门、各类人员充分了解城市群的来龙去脉和城镇梯度建设意图,也有利于减少城市群以及各级城镇梯度的建设阻力。否则,如果宣传不到位,不仅上下级部门意见很难统一,不同城市建设步调也很难协调,当然也很难得到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国内规划的城市群很多,但知名的却不多。这里以安徽沿淮城市群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安徽省为了响应长三角发展规划,除了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对内也进行了具体规划。其中之一就是将安徽经济发展大致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分别为皖江城市带、合肥省会经济圈和沿淮城市群。按照规划,安徽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寿县。沿淮城市群的规划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但到目前为止知名度不高。具体表现是,不仅多数民众不清楚,就连一些地方领导以及许多专家都不清楚其准确的名称(有“沿淮地区”、“皖北经济带”等不同称谓)、具体的地理范围(有包括六安市的霍邱县、有包括风阳县等不同说法)和龙头城市(有源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蚌埠、“两淮一蚌”、“两淮”等不同观点),而且各市之间似乎并不完全认可。这估计既与该省经济区域规划政策变化太快有关,也与宣传不到位、沟通不充分有关。
5、优化财税政策,培育梯度建设人才
(1)优化财税政策
经验表明,不同的财税政策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财税政策适度与否,既会影响城市群大中城市的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各级城镇的快速崛起。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从观念上、而且也从实质上长期严重地阻碍了众多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城市群内低梯度城镇(地区)发展,应该优化各项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资金和先进技术进入,这将有利于这些地区的产业开发、市政建设和交通完善。以资金支持为例,首先,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其次,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各级银行信贷支持和保险公司资金支持;再次,还可以开拓思维,拓宽筹资渠道,通过集资、入股等方式吸引民间、外国等资本加入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
(2)培育梯度建设人才
多年来,由于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较快,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致使内陆省市大量劳动力外流。随着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一些出口导向型地区经济下滑显著,又使劳动力大量返乡。为了帮助回流的劳动力就业,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了多种技能培训。由于中小城镇居住成本较低,所以一旦这些人掌握基本技能,留了下来,必将促进区域各梯度城镇的发展。
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通过技能培训也可能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外流到发达地区,而大量人才外流又会和过去一样制约本地经济发展。这不符合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初衷,也不符合收益与成本一致的原理。因为按照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大量人才外流使得本地政府通过人才培训取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培训耗费的成本以及人才外流而丧失的机会收益。所以,为了满足城市群各梯度城镇建设的人才需求,应该多培养有利于本地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种粮能手、养殖能手、技术能手。有了人才和技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才能实现城市群内各级城镇的快速发展。
[责任蝙辑:吕 楠]
[关键词]城镇梯度 城市群 辐射效应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169-05
一、关于城镇梯度和城市群的理解
1、关于城镇梯度的理解
一般认为,由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差异,不同区域间、不同区域的城市间以及同一区域的城市(城镇)间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经济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从某种程度经济水平的区域向另一区域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就是经济梯度。其中,不同城市(城镇)之间的差异就是城市(城镇)梯度。
判断经济梯度的标准通常是: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实力雄厚,而且在今后仍可保持发展势头,该地区即属于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部门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呈现增长缓慢、失业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征兆,或陷入严重危机,该地区即低梯度地区。
由于存在经济梯度,就必然存在经济转移的动力,并因此可能产生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城镇)间生产力的转移。一般情况下,梯度转移都是高水平梯度区域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低级、更低级水平的梯度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转移速度会不断加快,并能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经济梯度、探讨科学的发展措施,必将有利于不同区域、城市(城镇)间经济相对均衡地发展。其中,同一城市群内不同城镇梯度的科学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关于城市群的理解
关于城市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共性主要有四点:第一,城市群是社会经济及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将继续。第二,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了一定数目的城市,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第三,城市及区域间联系密切,物质性网络(由交通、通信、电力网络组成)和非物质性网络(市场要素流动形成的网络)畅通发达,不仅包括城市间的联系,而且城乡间也联系紧密。第四,城市群是一个经济圈和社会圈,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在发展上更依赖于区域协调。综合各家观点,城市群可理解为,一定时期内,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为地将地理位置相近、交通相连、资源相关或文化相近的若干城市及下属城镇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整体而构成的城市群体系统。
二、科学发展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意义探讨
由于城市群里有若干城市,而且每个城市又下辖一些城镇,其差异明显,分工不同,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群内的不同城镇梯度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减轻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同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或迟或早地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过度城市化、城市首位度畸高(即区域内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失业加剧、城市环境失衡、流行病蔓延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少数城市发展过快,下属城镇或其他城市发展不快。这种不合理的城镇梯度必然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少数城市,致使其只能不断扩张规模和不断建设公共设施,结果城市病在所难免。坚持科学的观点发展区域内的城市梯度,将有利于缓解城市群内大中城市的压力,减轻城市病。
2、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如果城市群在继续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大力加强县城和乡镇等处于重要交通节点的城镇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落后、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和兴起势必降低城市生活的压力,这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新农村的规划和构建以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与其较好地领会和坚持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中西部地区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辛勤付出。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既导致或加剧了这些地区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又致使中西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和货币资本等投入不足而出现农村发展变缓等问题,最终导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的资本贡献(即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农产品与从非农业部门购买的工业品间的差额)不足。如果这些地区中小城镇发达、就业机会增多,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4、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在城市群内中小城镇较好发展的情况下,大量进入附近城镇的农村人口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收人。收入的提高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必需的货币资本,也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人城镇,投入农业的劳动力减少。这也为农业采取机械化、集约化提出了迫切要求。由于农业有条件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必将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城市群内出现适度的城镇梯度,有利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技术和货币资本等流入低梯度地区,从而产生外溢效应。外溢效应不仅有利于城市群大中城市间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各城市及其下属中小城镇均衡发展。同时,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群内城镇梯度,也有利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因为农村有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有利于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这反过来又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群整体发展。
三、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制约
城市群是为了寻求区域快速和协调发展的目的而人为地将若干城市及其下属城镇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城市群内城镇梯度能否做到科学合理往往与政府有很大关系。如果政府等有关部门不能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相反地纯粹凭借长官意志实施“拍脑袋工程”和“政绩工程”,将不利于城市群的科学规划,也不利于城市群内城镇体系的适度构建。
另外,规划的连续性对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科学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全国各地城市群(圈)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真正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却不多,这往往与政府规划的强制性和不科学性有很大关系,或者是因为政府领导更替而导致的规划缺乏延续性所致。
2、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众所周知,二元经济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以美国经 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影响最大。按照他的理论,经济结构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是指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业和手工业部门,现代部门是指以现代生产方法和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相对较高的工业制造等部门。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现代部门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又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现代部门。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因为二元经济的制约,导致了人才流动、资金支出过度流向城市等一系列的“城市偏向”(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问题,也影响了城镇梯度的科学发展。
3、户籍制度的制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户口管理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多年来这一制度导致了农村人在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市人存在一系列差异。即便是现在,其仍然对离开本土的农民在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人为区分的二元社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并最终制约了一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多层次、多梯度发展。
4、资源环境状况的制约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存量状况的差异是产生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关键因素,同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制约着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合理布局。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一些地区缺乏应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将不利于城市群内的某些重要节点如中小城镇的大力发展。另外,由于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水体与大气污染、疾病横生、水土流失与土壤沙化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也会严重制约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合理布局。
四、科学发展城市群内城镇梯度的主要措施研究
1、改革户籍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改革户籍
传统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中国划分为二元社会,歧视性地剥了夺农村人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权利。因此,改革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具体改革办法可以按照居住地进行户籍的登记、变更、迁移和统计等管理工作,使户籍与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逐步脱离,使其仅仅成为各地区进行人口统计管理的手段。事实上,只有尽快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才能真正消除离开本土的农村人口身份不清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的顾虑,才能使农村人口根据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大胆地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也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城市群内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受益范围小、标准有限、保障低。为此,农村应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合作医疗及社会保险等保障体系,通过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投人,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社保资金,使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具体做法是:第一,个人和集体缴纳的社保资金可以先通过土地和个人账户两个渠道积累,然后逐步向单纯个人账户转化;也可将集体土地流转取得的出让金、租金和工业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资金,划人受益农民账户。第二,政府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持的资金,除了传统渠道外,还可借助于证券市场“大小非”减持和资本利得税以及充分利用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加以充实。这样,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利于人口流动,也将促进中小城镇快速发展。
2、科学规划城市群城镇体系,发挥梯度辐射效应
(1)科学规划城市群城镇体系
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结构体系。具体做法:第一,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可依据各自资源优劣、经济地位高低,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龙头城市(即最高层次城市、一级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即其他城市)。第二,合理确定中小城镇的布局。可依据城市群内一、二级城市所辖区域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等确定中小城镇的布局规划。中小城镇的布局可以延续原有行政区划的县城、乡镇,也可以根据实际资源条件和规划需要确定。中小城镇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三级、四级,甚至更低级。第三,依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度重新规划村的布局及其住房建设。
(2)发挥梯度辐射效应
辐射本身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能量高低不同的物体通过媒介相互传递能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量传递是相互的,只是高能量物体辐射作用更大,而且传递结果是物体间能量差距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城镇间存在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差距,因此相互间在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辐射也是很难避免的,尤其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辐射作用更大。
由于区域间辐射产生条件不同,辐射可以分为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点辐射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展开,如地区大城市对下属和周边城市产生的辐射;线辐射主要是以铁路、公路、河道和空中交通主要干线向两侧或上下游展开,如京沪高铁建设产生的辐射;面辐射主要是以发达区域向周边较落后区域产生的辐射,如长三角发达区域对近邻区域产生的辐射。城市群内三种辐射一般都存在,只是后两种辐射效果要弱一些。
在城市群内,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采取不同梯度城市(城镇)不同的发展战略,势必有利于区域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高梯度城市区域内坚持创新策略,不断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建立新企业、新行业、新部门,并逐步淘汰落后工艺、产业和部门;在低梯度城镇(或乡村)主要根据各自优势、劣势积极发展初级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梯度的辐射过程一般存在极化效应(即高梯度区域由于政策、社会福利等优势而吸引并过度集中低梯度区域人才、资金、原料所产生的效应)和扩散效应(即低梯度区域由于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较低等优势吸引高梯度区域资金、技术、设备等流入所产生的效应),因此需要借助于政府干预等方法以尽量降低极化效应导致梯度差距增大、增强扩散效应导致梯度差距缩小。
3、科学构建产业布局,注重可持续发展
(1)科学构建产业布局
科学构建产业布局可以借助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科学构建产业布局的具体做法有:
第一,科学构建大中城市的产业布局。依据各自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和第二层次城市产业布局的重点。由于在发展中长期受到重视,一定区域内的一、二级城市产业布局的主次基本上都比较分明,需要完善的是对原有产业进行创新,寻找新型产业突破点,或者实现产业在城区间适当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大力防止因为外溢效应而产生的污染 外溢。
第二,科学构建中小城镇的产业布局。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原因、二元经济制度原因等导致中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一个地区如果只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没有中小城镇的同步发展,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怎么可能实现协调发展呢?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依据城市群各城市所辖中小城镇的交通网络、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文化等状况,依托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小城镇发展现代加工、制造等产业,合理构建生产力布局,并适当加大其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环境。要注意的是,中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的不断集中,更应是伴随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集群内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才能减缓集群内竞争,产生合作效应。
第三,科学构建农村产业布局。1978年安徽小岗村掀起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土地家庭承包也呈现出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继续提升、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有限耕地资源等局限性。为此,农村要趁着当前劳动力投入不足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机会,尽快采用并推广机械化生产;要深刻领悟中央十七大会议精神,抓住允许农村土地买卖流转的大好时机,条件成熟时将农业生产集约化。另外,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现代林牧业;要依据地方特色,结合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及相关产业。当前一些地方盛行的“农家乐”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因为地方政府引导不力,“农家乐”也带来资源开发无序、恶性竞争、水土环境严重破坏等不良后果,需要引起警惕。
(2)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因此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在科学发展城市群城镇梯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产业布局地域平衡、坚持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平衡、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平衡。具体地讲,可以依据资源状况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依据有偿标准节约利用各种资源,依据和谐原则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依据科学体系客观评价环境质量,依据管理制度认真对待环境破坏。
4、加强领导沟通,加大舆论宣传
(1)加强领导沟通
目前国内盛行的城市群既有由一个省内若干城市组成的,也有由不同省市的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大小不一,但通常至少包括两个或者更多城市,而且每个城市又下辖若干城镇,因此如何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思路的协调一致往往与各地、各级领导间的相互沟通有着密切关系。以省内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为例,在城市群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既需要省级领导与城市群各市领导相互沟通,也需要各城市领导相互沟通,甚至还需要各层次城市和城镇的相互沟通。只有沟通充分、统一认识,才能减少各自为战的思维方式,行动才能协调。否则,这种城市群只能是松散的,没有实质意义;这样的城镇梯度也只能是无序的,区域内的城市(城镇)规划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2)加大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知名度,有利于各级部门、各类人员充分了解城市群的来龙去脉和城镇梯度建设意图,也有利于减少城市群以及各级城镇梯度的建设阻力。否则,如果宣传不到位,不仅上下级部门意见很难统一,不同城市建设步调也很难协调,当然也很难得到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国内规划的城市群很多,但知名的却不多。这里以安徽沿淮城市群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安徽省为了响应长三角发展规划,除了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对内也进行了具体规划。其中之一就是将安徽经济发展大致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分别为皖江城市带、合肥省会经济圈和沿淮城市群。按照规划,安徽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寿县。沿淮城市群的规划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但到目前为止知名度不高。具体表现是,不仅多数民众不清楚,就连一些地方领导以及许多专家都不清楚其准确的名称(有“沿淮地区”、“皖北经济带”等不同称谓)、具体的地理范围(有包括六安市的霍邱县、有包括风阳县等不同说法)和龙头城市(有源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蚌埠、“两淮一蚌”、“两淮”等不同观点),而且各市之间似乎并不完全认可。这估计既与该省经济区域规划政策变化太快有关,也与宣传不到位、沟通不充分有关。
5、优化财税政策,培育梯度建设人才
(1)优化财税政策
经验表明,不同的财税政策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财税政策适度与否,既会影响城市群大中城市的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各级城镇的快速崛起。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从观念上、而且也从实质上长期严重地阻碍了众多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城市群内低梯度城镇(地区)发展,应该优化各项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资金和先进技术进入,这将有利于这些地区的产业开发、市政建设和交通完善。以资金支持为例,首先,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其次,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各级银行信贷支持和保险公司资金支持;再次,还可以开拓思维,拓宽筹资渠道,通过集资、入股等方式吸引民间、外国等资本加入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
(2)培育梯度建设人才
多年来,由于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较快,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致使内陆省市大量劳动力外流。随着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一些出口导向型地区经济下滑显著,又使劳动力大量返乡。为了帮助回流的劳动力就业,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了多种技能培训。由于中小城镇居住成本较低,所以一旦这些人掌握基本技能,留了下来,必将促进区域各梯度城镇的发展。
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通过技能培训也可能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外流到发达地区,而大量人才外流又会和过去一样制约本地经济发展。这不符合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初衷,也不符合收益与成本一致的原理。因为按照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大量人才外流使得本地政府通过人才培训取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培训耗费的成本以及人才外流而丧失的机会收益。所以,为了满足城市群各梯度城镇建设的人才需求,应该多培养有利于本地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种粮能手、养殖能手、技术能手。有了人才和技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才能实现城市群内各级城镇的快速发展。
[责任蝙辑:吕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