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033-04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一、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创新理论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它只有被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成为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型的理论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活动,才能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取得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顺利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实践活动中的理论创新,是理论创新中的实践活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得到蓬勃发展。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在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它融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一次拓展和提升,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这么说:1978年的理论创新,不仅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为顺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此,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反复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全党学习贯彻这一理论务必牢牢把握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把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提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使之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和统一起来,融入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又一次拓展和提升,又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不断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并将之写进新《党章》,从而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再一次拓展和提升,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党从思想路线上开展的理论创新活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在于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曾经指出:“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以其独特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探索。他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论述言简意赅,是我们党和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具体化,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为此,邓小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 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重大命题。胡锦涛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二、理论创新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搞清了这一点,才可以把握住重点,把大众化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进行理论创新,使广大群众着重弄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并且认同这些理论。
创新之一:“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也是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教训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特色”,这是建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出自中国,但它毕竟是世界一切共产党人所奋斗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教训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汲取、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新之二:“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
创新之三:“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阔空间。
创新之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从而深入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邓小平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来说,还是从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胡锦涛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来看,都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变成通俗化、大众化的群众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在理论创新视野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开展理论创新的一些问题,才能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继承的条件和体现。任何理论创新都不可能同原有理论割断联系,或对原有理论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或是对原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或是对原有理论的批判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并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立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 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才有方法,才有共同的语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党正是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态度,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不断创新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继续在赋予理论以鲜活的民族形式上下功夫,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朴实的真理和鲜活而深刻的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经典作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真正成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使之成为“大众话语”,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因此,在理论创新中,必须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而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第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目标所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源源不绝的活力和动力。只有坚持实践创新,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二者的统一。
[责任编辑:文 义]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033-04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一、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创新理论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它只有被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成为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型的理论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活动,才能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取得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顺利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实践活动中的理论创新,是理论创新中的实践活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得到蓬勃发展。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在于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它融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一次拓展和提升,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这么说:1978年的理论创新,不仅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为顺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此,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反复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全党学习贯彻这一理论务必牢牢把握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把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提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使之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和统一起来,融入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又一次拓展和提升,又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不断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并将之写进新《党章》,从而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再一次拓展和提升,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党从思想路线上开展的理论创新活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在于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曾经指出:“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以其独特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探索。他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一论述言简意赅,是我们党和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具体化,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为此,邓小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 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重大命题。胡锦涛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二、理论创新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搞清了这一点,才可以把握住重点,把大众化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进行理论创新,使广大群众着重弄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并且认同这些理论。
创新之一:“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也是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教训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特色”,这是建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出自中国,但它毕竟是世界一切共产党人所奋斗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教训的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汲取、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新之二:“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
创新之三:“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阔空间。
创新之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从而深入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邓小平理论的“小康社会”思想来说,还是从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胡锦涛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来看,都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变成通俗化、大众化的群众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顺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在理论创新视野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开展理论创新的一些问题,才能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继承的条件和体现。任何理论创新都不可能同原有理论割断联系,或对原有理论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或是对原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或是对原有理论的批判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并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立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 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才有方法,才有共同的语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党正是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态度,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不断创新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继续在赋予理论以鲜活的民族形式上下功夫,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朴实的真理和鲜活而深刻的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开展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经典作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人脑的传播效果,真正成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使之成为“大众话语”,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因此,在理论创新中,必须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而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第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目标所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源源不绝的活力和动力。只有坚持实践创新,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二者的统一。
[责任编辑:文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