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揭示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环境与战略的力作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骥教授在近几年内相继推出《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等著作,2009年12月又领衔撰写和出版学术力作《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作为作者在以前几本著作的学术基础之上的登高之作,该著展现出作者在该学科领域的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力和难得的学术高度。
  该著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在于全面地透视了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国际环境,揭示了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面临的种种影响和挑战。当前,研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越来越凸显出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是,不能仅就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来论述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这个话题本身要求说清楚它面临的背景和种种挑战。该著很好地回应和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它将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全球化潮流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下观察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背景和环境,从而能够正确地、科学地、有力地说明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该著就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和周详的。例如,该著研究了西方政治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了国外宗教思潮尤其是宗教基要主义、宗教界“谋求在公共领域中的影响力”的倾向、“宗教多元并存”的倾向、“泛宗教化倾向”对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了西方传媒尤其是美国媒体利用SARS事件对中国的大量负面报道、德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一些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策略对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了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国国民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信息主权的挑战和对中国文化利益的侵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跨国文化公司挤压中国本土文化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面临被掠夺的危险等构成的对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它还研究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美国和西方国家文化扩张的新战略、苏东剧变和中亚的“颜色革命”对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我国已经出版的所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著作中,对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面临的种种影响和挑战的研究,以及对其国际条件和原因的研究,就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言,该著是名列前茅的。
  该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是关于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战略的倡议富于针对性和可运用性。由于该著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面临的种种影响和挑战。并且看准了它的国际条件和原因,所以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战略。该著提出,要加强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特别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品格与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探索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要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即关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关于政治文化的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要加强国家文化立法与文化管理体系建设,特别要健全和完善文化法律体系框架,既要制定一部体现文化发展战略方向及要求的基本法,又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专门法,还要建立和健全文化管理决策机制,优化文化安全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与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网络中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建设,要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要推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特别要调整国家文化产业的结构。使文化产业占据“高端”的位置,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塑造文化产业品牌;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设,特别要改革对外文化传播的体制,整合对外文化传播的资源,推动对外媒体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树立中国媒体可信、可亲的形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善于利用国外媒体传播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要推进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倡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坚持文化自主,抵制文化霸权。这些内容建立在上述关于影响和挑战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所以富于针对性。而且它作为一种倡议、建议和观念,同当前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反映了当前人们实践的要求。富于可运用性。它的这一特点和优点,同我党一贯倡导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一致的。
  该著的第三个特点和优点,是严格的学术规范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这种研究基础,既是作者自己以往的研究工作奠定的基础,也是学术界共同奠定的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反映这样的基础。该著援引了大量国内外学术成果中有益的资料和观点,并且注明了出处,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工作规律和严格的学术规范。它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理论,如文化安全理论、国家利益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等作为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使论述过程展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责任编辑:文 心]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人中国,马列文献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马列文献信息编译出版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如果说建国前马列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情况可以用择重、择需来概括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出版情况则可以用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来总结;而马列著作的系统编译与出版,则进一步为马列主义研究、宣传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马列著作、马
期刊
2010年4月17日,庆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创刊30周年暨“深化社会主义研究”座谈会在中央编译局举行,来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中联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社、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网、北京日报社、学习时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
期刊
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4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同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在同第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投入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投入效率低下。投入效率低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即宏观配置效率低下和微观技术效率低下。农村医疗卫生的有效公共投入同时取决于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两者不可偏废。应当把医疗卫生公共投入视为一个“杠杆”,通过杠杆作用,撬动投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与创新,以期使有限的投入真正惠及农村、惠及穷人。  [关键词]中国农村 医疗卫生 公共投入 效率 
期刊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危险与风险丛生。在我们的周围,既可以看到繁荣与幸福,同时也看到痛苦、不平等与暴力的存在,并且它们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未来发展。  芬兰、欧洲和整个人类都面临着抉择,人们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因此必然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替代模式。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浪费了,因为许多问题的恶化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共产党人相信人类的力量,相信人类解决难题、共同努力和共同创
期刊
[内容提要]“阶级”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阶级斗争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政治解释的基,本框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学界围绕“阶级消亡”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赞成阶级消亡的学者认为,任何阶级都有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工人阶级也并不例外。反对“阶级消亡”的学者则认为,虽然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已不是原来
期刊
[内容提要]传统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欧长期不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没能使其复兴。探究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改变,传统工人阶级很难继续担当社会主义主力军的重任,而西欧新知识阶层却显露出接替这种担当的潜质和能力,这也使西欧未来的社会主义有了新的特点。  [关键词]西欧 社会主义 新知识阶层 特点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058-04    
期刊
[内容提要]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但在诺齐克看来,真正的正义是持有正义而非分配正义。在分配正义越来越成为学界强势主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诺齐克的正义观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分配正义的实质及界限,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平等、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实现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警醒和启示。  [关键词]诺齐克 持有正义 分配正义 权利  [
期刊
[内容提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用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开展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因此,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
期刊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诞辰140周年。纵观列宁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不仅仅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不朽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格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    一、学习列宁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定为了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仰    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经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