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常德市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宜地方院校借鉴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 转型 ; 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湘教通[2016]400号);湖南文理学院2016年教改项目(校办通[2016]23号)。湖南省大学生研创项目(湘教通[2016]283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31-01
1.常德市高校工科生创新创业现状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常德市六所大专院校着力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逐渐增强,而在人才培养大纲中理论与创新实践矛盾较大,急需建立一种适应于教学和实践并存的培养模式。研究团队走访了常德市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发现根据专业不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有区别。如:湖南文理学院结合转型强化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通过转型建立了协同服务中心、制定创新产业大楼方案等实践基地;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人才服务中心等,通过简化公共课学时,给学生留出大量的实践实习时间,学生能在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余实践课程,服务社会能力较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服务于实践,最大程度上锻炼了现场应变能力。
1.1优势
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定位上接地气,能落实到实践教学,相关双师型教师能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基础知识,建立相当多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1.2劣势
高校与高校间的实践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资源条件的共享上相对闭塞,社会实践基地挂牌后无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功课学生的基础课中大部分被公共課占据,虽然创新创业学分代替选修学分,由于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低,在教学和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作用不大,工科生疲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创新成果质量差,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创新实践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受到限制。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是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工科生公共课基础薄弱,底子较差,在学习自制力上十分欠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求60分及格,学生低标准要求自己,更谈不上创新。以慕课、互联网+等模式渗入教学,增设课外学习作业,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式点评的互动方式才能提高实践成果质量。
2.2灵活考核标准,解放学生大脑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适合所有的地方院校的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创新方面并没有天赋,而小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是值得下功夫的,往往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公共课及专业理论课上存在难以及格的问题,结合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需要灵活考核标准,建立互补型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而从学校层面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建立档案库,细化课程考核分值。
2.3督评信息化管理,改革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工科专业中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往往是“双师型”教师,此类老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而授课课时每年在350-800课时,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建立创新督评考核体系能调动教师在此项工作中的积极性,鼓励改革原有呆板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常德市高校工科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展现的创新力强于理论课,作为创新实践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应有自主意识,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地方高校应在通识教学基础上放开思维,培养大脑活跃具有“中国梦”思维的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亚荣.规范化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12
[2]李月晶.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管益敏(1983—),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
王云(1974—),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与开发方面的研究。
顾建中(1975—),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及植物栽培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地方高校 ; 转型 ; 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湘教通[2016]400号);湖南文理学院2016年教改项目(校办通[2016]23号)。湖南省大学生研创项目(湘教通[2016]283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31-01
1.常德市高校工科生创新创业现状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常德市六所大专院校着力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逐渐增强,而在人才培养大纲中理论与创新实践矛盾较大,急需建立一种适应于教学和实践并存的培养模式。研究团队走访了常德市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发现根据专业不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有区别。如:湖南文理学院结合转型强化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通过转型建立了协同服务中心、制定创新产业大楼方案等实践基地;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人才服务中心等,通过简化公共课学时,给学生留出大量的实践实习时间,学生能在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余实践课程,服务社会能力较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服务于实践,最大程度上锻炼了现场应变能力。
1.1优势
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定位上接地气,能落实到实践教学,相关双师型教师能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基础知识,建立相当多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1.2劣势
高校与高校间的实践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在资源条件的共享上相对闭塞,社会实践基地挂牌后无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功课学生的基础课中大部分被公共課占据,虽然创新创业学分代替选修学分,由于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低,在教学和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作用不大,工科生疲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创新成果质量差,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创新实践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受到限制。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是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工科生公共课基础薄弱,底子较差,在学习自制力上十分欠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求60分及格,学生低标准要求自己,更谈不上创新。以慕课、互联网+等模式渗入教学,增设课外学习作业,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式点评的互动方式才能提高实践成果质量。
2.2灵活考核标准,解放学生大脑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适合所有的地方院校的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创新方面并没有天赋,而小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是值得下功夫的,往往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公共课及专业理论课上存在难以及格的问题,结合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需要灵活考核标准,建立互补型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而从学校层面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建立档案库,细化课程考核分值。
2.3督评信息化管理,改革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工科专业中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往往是“双师型”教师,此类老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而授课课时每年在350-800课时,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建立创新督评考核体系能调动教师在此项工作中的积极性,鼓励改革原有呆板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常德市高校工科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展现的创新力强于理论课,作为创新实践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应有自主意识,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地方高校应在通识教学基础上放开思维,培养大脑活跃具有“中国梦”思维的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亚荣.规范化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12
[2]李月晶.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管益敏(1983—),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
王云(1974—),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与开发方面的研究。
顾建中(1975—),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及植物栽培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