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困惑与思考
广州“南方窗”杂志报导,2010年中国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旅客输出国。但欧洲酒店业2011年6月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中国游客形象排名全球倒数第三。
这报道距离2001年10月中央颁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十年,这期间,各大、中、小学也根据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但实效性却令人深思,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更甚。
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指出:“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增强实效性的紧迫性。
二、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通过实地的考察、访谈和对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汇总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现有教育模式下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估。主要原因有如下:
1 礼仪教育“网络”缺失
通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调查分析,我发现学生在学校表现、在家庭中的表现、在社区中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就礼仪教育方面是脱节的,没有形成有机的“网络”统一体。
2 “知”“行”链条断裂
良好礼仪行为的产生必须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内在因素是“情”和“意”。而目前农村小学进行的礼仪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那只是在做部分“知”的工作,而没有做全面的“知”、深层面的“知”,也没有很好做“情”和“意”的工作,出现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礼仪行为的教条,产生了思想上抵触情绪,影响了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
(1)对“知”理解的片面性
在礼仪教育中,很多学校对“知”单纯理解为“礼仪规范”,认为学生礼仪表现不好是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礼仪规范教育所致,因而向学生灌输了那不合实际的中规中矩的“成人性的礼仪动作”。如:向老师打招呼时要一鞠躬二问好,鞠躬要90度角。这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也不可能做到这种超越了学生行动限度的动作,学生在情绪上当然有抵触了。
(2)教师“意”参与的缺乏
在对班主任、德育干部进行访谈时,当问到“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们各抒己见,其中教师“意”参与的缺乏,也是大家认同的原因之一。
如:礼仪教育活动都是学校德育处安排的,从内容、方式到时间,班主任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某周有主题班会,该主题班会的主题也由德育处明确,是否完成任务,德育处还要检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只是“任务型”并没有主观能动的“意”的参与。
(3)学生“情”的“淡薄”
知、情、意、行是思想工作的法宝,只有在知的情况下,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个人修养,才能产生情,才会有意志品质,才会有行的结果。从调查可知,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都在做“知”表面化、规范化的工作,在做“行”的“中规中矩”工作,没有能“以情动人,将心换心,平等互相”,学生当然也就变成了接受的机器,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没有“被感动”。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从调查中得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引起我们农村小学关注,在进行礼仪教育中还没有能很好地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做好“交心”思想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贯以“思想品德”问题而没有从心理问题加以疏导。
4 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社会是个大课堂,小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受到大课堂的熏陶,而这个大课堂有积极面之外,还有负面效应,成为了小学生两难的德育界面。特别是个人修养问题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中国人的良知:问题鸡蛋、问题奶粉、问题香肠、问题大米、问题食用油、问题猪肉、问题食盐、闯红灯等。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种的社会现象对我们农村小学进行礼仪教育成效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学生礼仪行动也处于“两难”境地。
5 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老师问卷中我设计了第8小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是如何就礼仪教育实效性开展评价?”以此调查研究各校就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开展情况。从调查中得知,学校更注重学科成绩的评价,对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评价是无章可循的。可见,科学评价体系到科学操作体系的缺失,是造成学校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
课题组成员经过了三年的努力,通过研究、实践、修正、完善、再实践、再完善,揭示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有如下三个大方面。
1 提升“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礼仪教育成败的根本,“本”指本源之意,即“知、识、明、意”内化成为个人思想、行为的境界。“知”指识道、知明之意。知的重要,早已经被孔夫子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知者不惑”;荀子也有论述“识道”地能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只有“知明”才能保证“行无过”。“意”指意志、意愿之意。意之重要,孔子也有精辟论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的意志力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力量。
(1)增加学生“礼仪修养”的厚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可见中国有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首先是礼仪知识认知。这是我们农村小学老师所缺乏的,俗语道“要使学生掌握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礼仪知识、礼仪文化、礼仪修养,同时老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礼仪知识学习任务要求也必须十分清楚明了。并要求教师要在各科教育教学中、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把各有关内容的实施操作细化指导、有机渗透。
其次是对国外及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礼仪历史的认知。在提升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电视、报纸、书本、网络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收集各民族节日的风俗习惯、世界各国的风土人事,出版学校礼仪报刊、礼仪演讲、礼仪故事会等让学生深入认知中国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礼仪文化及世界礼仪文化,更从中认知现代礼仪文化的演变及应用,以提高对礼仪文化价值的认识及趋同。
再次,在增加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中,还应“固本清源”中,回归其深层次的“源”,那就是禮仪价值观。如“勤奋”“节俭”“平等”“宽容”“仁爱”“责任”“尊重”等内容。 (2)拓展学生“礼仪修养”的广度
首先是“四大校园”打造,拓展“礼仪修养”广度。中国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学校着力于“四大校园”的打造,几年的努力,学生修身励志行为及表现在我校成为了现实: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校师生读书长效机制,营造“教与书相伴,行与文相随”的浓郁读书氛围,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二是打造“雅韵校园”。建立多种学生艺术社团,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多形式开展题材广泛新颖、形式丰富多样,富有学生情趣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着力打造“雅韵校园”。
三是做好“动”字文章,打造“活力校园”。
四是打造“科技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校内科技节等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走出书本、课堂,强化实践,拓展“礼仪修养”广度。进行实践场景的参观、体验、感悟或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感知力。如参观工厂、参观会展、模拟家庭场景、模拟某商场场景、模拟法庭场景等。
再次利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拓展“礼仪修养”广度。学校依据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明确的、观点鲜明的礼仪文化教育活动。
2 促进“礼仪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情感又是情感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根据社会道德育规范对自己或对别人进行评价时产生情感体验,是激发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述,道德情感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驱动力量,二是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三是移情或能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首先,新型师生观的建立。俗话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农村小学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总还在影响着老师课堂教学观、学生思想工作育人观。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点是平等、民主、尊重、共同发展。
其次,健康心理情感养成。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基地作用,引进专业心理学教师,加强老师B证、C证培训力度,提升老师心理辅导能力与水平,通过辅导,转变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冷漠、孤独心理、自私心理、嫉妒心理等,培养健康向上、和谐、包容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二是要利用多渠道进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情感熏陶。如亲子活动、有创意的学生参与的主题班会、学生喜爱的外出参观活动等鲜活的实践情感体验。三是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亲人等系列“爱的教育实践研究”。“爱”是情感教育、情感养成的核心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再次,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产生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从“礼仪规范行为”“感恩”“责任”等价值观入手,创立了“禮仪教育规范篇”“感恩教育篇”“责任教育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年,在教育活动年中又细分为主题教育活动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3 创新“礼仪评价”模式
“评价”能有效促进礼仪教育效果螺旋上升,是提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助推器。
“评价”是对礼仪教育实效性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对学生个体来讲,是学生对自己礼仪行为对与否的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判断过程。
首先,评价要求多方参与。社区、学校、老师、学生等都是评价的主体,形成“网络”的评价,产生多维评价效果。
其次,把握礼仪教育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在2010年12月30日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纲要》中对小学学生礼仪教育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可以是我们评价主要参照系。
再次,礼仪教育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内部评价:对学生、老师、家庭都可以由评价个体对照相关评价体系进行内部的评价,内部自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制定措施,自己整改。
外部评价:定时评价,不定时的评价相结合。如对学生评价,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从日常礼仪规范表现入手,由学生礼仪岗、由校值日老师、学校老师、由学校关工委成员、由家长义工队成员、由家庭成员进行定时与不定时评价,做到全过程的评价、全员评价。
四、实践成果
从上面的研究前后成效对比中可见学生行为的可喜变化,学生素质的可喜变化,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喜人的。
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急功近利的德育模式,而是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创新“礼仪评价”三方面入手,深刻地诠释了德育的“知、情、意、行”原则,为提升学生修养、全民修养提供了很好理论及实践操作模式。
(责任编校:扬子)
广州“南方窗”杂志报导,2010年中国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旅客输出国。但欧洲酒店业2011年6月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中国游客形象排名全球倒数第三。
这报道距离2001年10月中央颁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十年,这期间,各大、中、小学也根据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但实效性却令人深思,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更甚。
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指出:“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增强实效性的紧迫性。
二、农村小学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通过实地的考察、访谈和对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汇总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现有教育模式下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估。主要原因有如下:
1 礼仪教育“网络”缺失
通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调查分析,我发现学生在学校表现、在家庭中的表现、在社区中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就礼仪教育方面是脱节的,没有形成有机的“网络”统一体。
2 “知”“行”链条断裂
良好礼仪行为的产生必须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内在因素是“情”和“意”。而目前农村小学进行的礼仪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那只是在做部分“知”的工作,而没有做全面的“知”、深层面的“知”,也没有很好做“情”和“意”的工作,出现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礼仪行为的教条,产生了思想上抵触情绪,影响了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
(1)对“知”理解的片面性
在礼仪教育中,很多学校对“知”单纯理解为“礼仪规范”,认为学生礼仪表现不好是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礼仪规范教育所致,因而向学生灌输了那不合实际的中规中矩的“成人性的礼仪动作”。如:向老师打招呼时要一鞠躬二问好,鞠躬要90度角。这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也不可能做到这种超越了学生行动限度的动作,学生在情绪上当然有抵触了。
(2)教师“意”参与的缺乏
在对班主任、德育干部进行访谈时,当问到“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们各抒己见,其中教师“意”参与的缺乏,也是大家认同的原因之一。
如:礼仪教育活动都是学校德育处安排的,从内容、方式到时间,班主任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某周有主题班会,该主题班会的主题也由德育处明确,是否完成任务,德育处还要检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班主任只是“任务型”并没有主观能动的“意”的参与。
(3)学生“情”的“淡薄”
知、情、意、行是思想工作的法宝,只有在知的情况下,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个人修养,才能产生情,才会有意志品质,才会有行的结果。从调查可知,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都在做“知”表面化、规范化的工作,在做“行”的“中规中矩”工作,没有能“以情动人,将心换心,平等互相”,学生当然也就变成了接受的机器,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没有“被感动”。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从调查中得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引起我们农村小学关注,在进行礼仪教育中还没有能很好地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做好“交心”思想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贯以“思想品德”问题而没有从心理问题加以疏导。
4 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社会是个大课堂,小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受到大课堂的熏陶,而这个大课堂有积极面之外,还有负面效应,成为了小学生两难的德育界面。特别是个人修养问题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中国人的良知:问题鸡蛋、问题奶粉、问题香肠、问题大米、问题食用油、问题猪肉、问题食盐、闯红灯等。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种的社会现象对我们农村小学进行礼仪教育成效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学生礼仪行动也处于“两难”境地。
5 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老师问卷中我设计了第8小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是如何就礼仪教育实效性开展评价?”以此调查研究各校就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评价开展情况。从调查中得知,学校更注重学科成绩的评价,对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评价是无章可循的。可见,科学评价体系到科学操作体系的缺失,是造成学校礼仪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
课题组成员经过了三年的努力,通过研究、实践、修正、完善、再实践、再完善,揭示提升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有如下三个大方面。
1 提升“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礼仪教育成败的根本,“本”指本源之意,即“知、识、明、意”内化成为个人思想、行为的境界。“知”指识道、知明之意。知的重要,早已经被孔夫子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知者不惑”;荀子也有论述“识道”地能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只有“知明”才能保证“行无过”。“意”指意志、意愿之意。意之重要,孔子也有精辟论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的意志力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力量。
(1)增加学生“礼仪修养”的厚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可见中国有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
首先是礼仪知识认知。这是我们农村小学老师所缺乏的,俗语道“要使学生掌握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礼仪知识、礼仪文化、礼仪修养,同时老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礼仪知识学习任务要求也必须十分清楚明了。并要求教师要在各科教育教学中、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把各有关内容的实施操作细化指导、有机渗透。
其次是对国外及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礼仪历史的认知。在提升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对策的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电视、报纸、书本、网络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收集各民族节日的风俗习惯、世界各国的风土人事,出版学校礼仪报刊、礼仪演讲、礼仪故事会等让学生深入认知中国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礼仪文化及世界礼仪文化,更从中认知现代礼仪文化的演变及应用,以提高对礼仪文化价值的认识及趋同。
再次,在增加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中,还应“固本清源”中,回归其深层次的“源”,那就是禮仪价值观。如“勤奋”“节俭”“平等”“宽容”“仁爱”“责任”“尊重”等内容。 (2)拓展学生“礼仪修养”的广度
首先是“四大校园”打造,拓展“礼仪修养”广度。中国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学校着力于“四大校园”的打造,几年的努力,学生修身励志行为及表现在我校成为了现实: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校师生读书长效机制,营造“教与书相伴,行与文相随”的浓郁读书氛围,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
二是打造“雅韵校园”。建立多种学生艺术社团,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多形式开展题材广泛新颖、形式丰富多样,富有学生情趣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着力打造“雅韵校园”。
三是做好“动”字文章,打造“活力校园”。
四是打造“科技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校内科技节等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走出书本、课堂,强化实践,拓展“礼仪修养”广度。进行实践场景的参观、体验、感悟或模拟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感知力。如参观工厂、参观会展、模拟家庭场景、模拟某商场场景、模拟法庭场景等。
再次利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拓展“礼仪修养”广度。学校依据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明确的、观点鲜明的礼仪文化教育活动。
2 促进“礼仪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情感又是情感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根据社会道德育规范对自己或对别人进行评价时产生情感体验,是激发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述,道德情感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驱动力量,二是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三是移情或能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首先,新型师生观的建立。俗话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农村小学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总还在影响着老师课堂教学观、学生思想工作育人观。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点是平等、民主、尊重、共同发展。
其次,健康心理情感养成。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基地作用,引进专业心理学教师,加强老师B证、C证培训力度,提升老师心理辅导能力与水平,通过辅导,转变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冷漠、孤独心理、自私心理、嫉妒心理等,培养健康向上、和谐、包容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二是要利用多渠道进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情感熏陶。如亲子活动、有创意的学生参与的主题班会、学生喜爱的外出参观活动等鲜活的实践情感体验。三是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亲人等系列“爱的教育实践研究”。“爱”是情感教育、情感养成的核心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再次,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产生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从“礼仪规范行为”“感恩”“责任”等价值观入手,创立了“禮仪教育规范篇”“感恩教育篇”“责任教育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年,在教育活动年中又细分为主题教育活动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3 创新“礼仪评价”模式
“评价”能有效促进礼仪教育效果螺旋上升,是提升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助推器。
“评价”是对礼仪教育实效性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对学生个体来讲,是学生对自己礼仪行为对与否的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判断过程。
首先,评价要求多方参与。社区、学校、老师、学生等都是评价的主体,形成“网络”的评价,产生多维评价效果。
其次,把握礼仪教育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在2010年12月30日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纲要》中对小学学生礼仪教育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可以是我们评价主要参照系。
再次,礼仪教育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内部评价:对学生、老师、家庭都可以由评价个体对照相关评价体系进行内部的评价,内部自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制定措施,自己整改。
外部评价:定时评价,不定时的评价相结合。如对学生评价,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从日常礼仪规范表现入手,由学生礼仪岗、由校值日老师、学校老师、由学校关工委成员、由家长义工队成员、由家庭成员进行定时与不定时评价,做到全过程的评价、全员评价。
四、实践成果
从上面的研究前后成效对比中可见学生行为的可喜变化,学生素质的可喜变化,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喜人的。
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急功近利的德育模式,而是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创新“礼仪评价”三方面入手,深刻地诠释了德育的“知、情、意、行”原则,为提升学生修养、全民修养提供了很好理论及实践操作模式。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