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美术大师进我园——感受美
我们在幼儿园里创设欣赏园,如每个幼儿都有出美术大师作品接触的机会。
1 开辟班级欣赏园地。我园在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名画欣赏园地,因为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班里度过的,每天的目染提高了幼儿与大师接触的机会。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的家长帮我们搜集了许多画家的资料、图片,有人的熟悉电脑的家长,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美术欣赏的网站,有人的家长帮助我们彩喷图片等。我们艺术化的将这些作品布置了出来,有灵活的板块布置、有固定墙面布置、空中悬吊布置,也有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等,进入我们的班级,仿佛进入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
2 设置名画欣赏长廊。我园充分利用几条长廊,为艺术大师布置专题名作展览,如有中国美术大师作品廊,主要有关月山、郑板桥、齐白石、主要有蒙德里安、梵高、毕加索、米罗、修拉等的著名作品。所有作品都有文字说明,这样便于丰富老师的知识,同时也便于老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
二、与美术大师对话——欣赏美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正规的美术欣赏活动很没劲,感觉教师讲述多,幼儿参与少,很难被幼儿理解,活动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园在欣赏时采用三个“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
1 多系列欣赏。美术大师有各个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缘派等,这些流派也代表着各个画家的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色,画家的作品才有了个性魅力。而这些作品的特点很难凭欣赏一、二幅作品就可以感受得出,必须通过一系列欣赏后,幼儿才能自己感受剑画家的特点。例如在认识印象派画家梵高时,我们欣赏了其一系列作品《向日葵》《星川夜》《麦田上的群鸦》后,才给孩子介绍梵高作品的特点。因此孩子们更能接受,欣赏效果自然也就更佳了。
2 多角度理解。我们认为作品的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更应该赋予作品更多的时代感,让这些美术大师的作品焕发更多的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幼儿争议、质疑。如作品《格尔尼卡》由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含愤懑的抗议声。中间画家用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战争的残酷。画一挂出,孩子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他们说:眼睛里怎么会有颗灯泡呢?有人说:牛的脸怎么是歪的呢?房子黑乎乎的,窗户怎么那么亮?只有在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
3 多通道参与。多通道参与改变了欣赏活动以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身体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作品,既激发了幼儿的欣赏兴趣,又提高了幼儿的欣赏效果。如在欣赏约翰·米莱斯《盲女》这幅画的时候,我们给孩子制作了布眼罩,让幼儿感受肓人在失去视觉后思想驰骋、思维幻想的意境:而在欣赏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时,我们让幼儿在白色汗衫上进行红黄蓝格子贴画,又让幼儿穿上这样的T恤来进行时装表演,展现自己的作品。我们还用音乐来辅助理解,如在欣赏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时,我们选取了与画面意境相符的恬静、悠扬的音乐,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在欣赏马蒂斯的《舞蹈》时,我们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充分地表演,感受集体舞蹈快乐、热闹气氛。
三、向美术大师学本领——表现美
当幼儿感受和欣赏了美术大师作品后,幼儿同时也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我们为孩予创设了一些专区和专室,还利用专门的走廊布置幼儿的作品,使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 开辟美术创作区。我们每个班级都有美术创作区。在创作区里,我们关注到了幼儿创作热情的激发。在每次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域相同题材的创作画,让幼儿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这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让幼儿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之后,让幼儿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幼儿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蒙得里安的《红黄蓝构成》之后,孩予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模仿蒙德里安风格设计服装、有的设计未来的幼儿园。欣赏了深得孩子们喜爱的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了《快乐星期天》,有的孩子画了放风筝、游泳、晒太阳等。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孩子们结合写生,画了蒲公英、向日葵、玫瑰花、桃树,运用了圆弧的线条增加了画面的例体感。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学会了异想天开,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富有个性。
2 利用美术专用家。在以前,我园的美术教室仪是个摆设,自从开展“亲近美术大师”活动后,我们就发发挥了该教室的功能,主要开展一些班级里难以操作的美术活动,如国画、水粉画等。
3 创设作品展览廊。孩予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采,有人说,孩子的作品天生就是…幅名画。我园利用底楼长廊9个版面展示孩予的作品,让孩子在展览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我们在幼儿园里创设欣赏园,如每个幼儿都有出美术大师作品接触的机会。
1 开辟班级欣赏园地。我园在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名画欣赏园地,因为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班里度过的,每天的目染提高了幼儿与大师接触的机会。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的家长帮我们搜集了许多画家的资料、图片,有人的熟悉电脑的家长,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美术欣赏的网站,有人的家长帮助我们彩喷图片等。我们艺术化的将这些作品布置了出来,有灵活的板块布置、有固定墙面布置、空中悬吊布置,也有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等,进入我们的班级,仿佛进入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
2 设置名画欣赏长廊。我园充分利用几条长廊,为艺术大师布置专题名作展览,如有中国美术大师作品廊,主要有关月山、郑板桥、齐白石、主要有蒙德里安、梵高、毕加索、米罗、修拉等的著名作品。所有作品都有文字说明,这样便于丰富老师的知识,同时也便于老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
二、与美术大师对话——欣赏美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正规的美术欣赏活动很没劲,感觉教师讲述多,幼儿参与少,很难被幼儿理解,活动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园在欣赏时采用三个“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
1 多系列欣赏。美术大师有各个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缘派等,这些流派也代表着各个画家的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特色,画家的作品才有了个性魅力。而这些作品的特点很难凭欣赏一、二幅作品就可以感受得出,必须通过一系列欣赏后,幼儿才能自己感受剑画家的特点。例如在认识印象派画家梵高时,我们欣赏了其一系列作品《向日葵》《星川夜》《麦田上的群鸦》后,才给孩子介绍梵高作品的特点。因此孩子们更能接受,欣赏效果自然也就更佳了。
2 多角度理解。我们认为作品的美是可以被无限度挖掘的,更应该赋予作品更多的时代感,让这些美术大师的作品焕发更多的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幼儿争议、质疑。如作品《格尔尼卡》由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含愤懑的抗议声。中间画家用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战争的残酷。画一挂出,孩子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他们说:眼睛里怎么会有颗灯泡呢?有人说:牛的脸怎么是歪的呢?房子黑乎乎的,窗户怎么那么亮?只有在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
3 多通道参与。多通道参与改变了欣赏活动以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身体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作品,既激发了幼儿的欣赏兴趣,又提高了幼儿的欣赏效果。如在欣赏约翰·米莱斯《盲女》这幅画的时候,我们给孩子制作了布眼罩,让幼儿感受肓人在失去视觉后思想驰骋、思维幻想的意境:而在欣赏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时,我们让幼儿在白色汗衫上进行红黄蓝格子贴画,又让幼儿穿上这样的T恤来进行时装表演,展现自己的作品。我们还用音乐来辅助理解,如在欣赏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时,我们选取了与画面意境相符的恬静、悠扬的音乐,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在欣赏马蒂斯的《舞蹈》时,我们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充分地表演,感受集体舞蹈快乐、热闹气氛。
三、向美术大师学本领——表现美
当幼儿感受和欣赏了美术大师作品后,幼儿同时也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我们为孩予创设了一些专区和专室,还利用专门的走廊布置幼儿的作品,使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 开辟美术创作区。我们每个班级都有美术创作区。在创作区里,我们关注到了幼儿创作热情的激发。在每次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域相同题材的创作画,让幼儿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这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让幼儿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之后,让幼儿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幼儿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蒙得里安的《红黄蓝构成》之后,孩予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模仿蒙德里安风格设计服装、有的设计未来的幼儿园。欣赏了深得孩子们喜爱的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了《快乐星期天》,有的孩子画了放风筝、游泳、晒太阳等。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孩子们结合写生,画了蒲公英、向日葵、玫瑰花、桃树,运用了圆弧的线条增加了画面的例体感。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学会了异想天开,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富有个性。
2 利用美术专用家。在以前,我园的美术教室仪是个摆设,自从开展“亲近美术大师”活动后,我们就发发挥了该教室的功能,主要开展一些班级里难以操作的美术活动,如国画、水粉画等。
3 创设作品展览廊。孩予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采,有人说,孩子的作品天生就是…幅名画。我园利用底楼长廊9个版面展示孩予的作品,让孩子在展览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