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或需要的过程。正常的人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可以稳定情绪,给人以安全感,还有助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深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所以人际交往就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之一。正因为如此,由交往所产生的苦恼亦显得格外突出。所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需要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时,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十分关心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关心自己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肩负的义务,希望开阔视野,早日成熟,适应社会。所以,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交往愿望。
2.情感倾向性明显。大学生的情感与认识结合密切,直觉的情感更多地被带有道德评价的情感代替,即高级情感所代替,情感的倾向性明显,但情感性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这就使大学生的交往带有定向化特征。他们愿与所喜爱的人交往,而对讨厌的人则避而远之或横眉冷对。
3.交往内容丰富。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知识的影响下,对人生目标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更为关心,因此,大学生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各类剧社、协会、沙龙、兴趣小组等等。交往的内容也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等各个方面。
4.追求自主与平等。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为人处事变得不愿墨守成规,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在各方面都努力体现其独立人格,勇于追求交往中的自主和平等关系,喜欢通过交流思想、感情,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5.有较多的小群体存在。小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多以情感因素调节人际关系为主要特征。另外还具有不定型、多样、多变等特征。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应积极支持大学生中好的小群体,使其在集体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不利于集体的小群体则应进行教育、改造,防止其任意发展,危害集体。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1.恐惧心理
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怖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怕脸红,称为赤颜恐怖。这种人只要出现在公共场所就感到害羞而怕自己脸红,因而忐忑不安,极为不舒服。其中有些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异性恐惧症。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和足够的耐挫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孤僻心理
表现为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无法接纳,因而孤处一隅。有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在别人的劝导下参加,往往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总喜欢一个人呆着,独来独往,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合时宜、不善交际等表现。
4.封闭心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沟通和交流、坦诚和表白才能搞好社会关系,发展自我。但一些大学生时常对人猜疑提防,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等统统掩盖起来,极力表现自己的聪明与城府,试图让人始终揣摩不透。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时常逃避人际交往。
5.自傲心理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恼怒,因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的心理品质。一些大学生对他人的长处、优点、成绩等心怀不满,报以妒恨,时常不加分析地批判、抵制、对抗他人的言行,还以冷嘲热讽他人自悦,打听、传播、干预他人的私事、秘密自遣,甚至采取种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攻击,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与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
7.敌意心理
表现为讨厌他人,甚至仇视他人,不仅认为居心叵测,而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杜绝人际交往,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有敌意心理的大学生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自我防范意识过强,这样自然会造成人际心理隔阂。
造成上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主要有:一是受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的表现为人格障碍;三是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一般说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是不适应是难免的、正常的。然而,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着认知障碍、个性障碍或其他心理障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应做具体分析。只有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对于经常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解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调适
首先要加强人际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流情况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一旦沟通受阻,人际关系便会产生障碍,因此,加强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集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工具式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传达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等告知接受者,从而影响接受者的认知、思维和态度,进而改变行为。
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状态,解除内心的紧张,征得对方的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
信息的沟通,在大学生交往中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协调关系,同时个体也会因情绪得到表达与宣泄而感到心情舒畅。因此,沟通既能减少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必须要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主动与人交往,避免交往中的被动和自我封闭。培养交往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交往动机,其中包括了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等一系列内容。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训练。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发挥集体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要改善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只有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才能相互关心、友好,达到有效的合作。而体谅他人、观察他人的需要与情感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主要有感受性训练与角色扮演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还要改善大学生的交往认知。即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该人。因此,要想与别人沟通,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大学生应学会反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在人格、情绪、认知上有哪些不足,并有意识、有步骤地加以改进。同时,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视野,力争全面、客观地认知对方,才能克服沟通障碍。
其次要加强个性修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的个性修养,对于搞好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该使学生养成哪些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呢?以下五种个性心理品质要加强修养:
1. 开朗大度。古语说:“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开朗的性格,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开朗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开朗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开朗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开朗大度,更应表现为能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开朗大度,还表现在小事上不认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2. 真诚坦荡。真诚坦荡,就是为人要正派,不搞歪心眼。真诚坦荡的人,为人处事总是正大光明,坦诚相见;真诚坦荡的人,发表意见、处理问题时,都能从公出发,秉公而行,不计个人恩怨;真诚坦荡的人,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庄的风度,又保持人格的尊严。作为一种报答,“真诚坦荡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获得了许多推心置腹、披肝沥胆的朋友。”
3. 热情谦让。热情是指掌握了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基本方向的、稳固而深刻的感情。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谦让是搞好人际关系应有的修养和准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即使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主权,又怎么可能存在呢?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学会适应社会,而不能要求社会来完全适应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任意行事,都应学会谦让,大学生更应如此。
4. 自信自爱。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才能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自爱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绝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乐于听从别人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自信自爱的人总是善于抓住机会表现和锻炼自己,获取成功。但自信自爱的人从不投机取巧、阿谀奉承,靠出卖人格达到目的。
5. 委婉含蓄。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不是造成了误会,就是伤了和气。可见,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既要真诚坦荡,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所谓的方式方法,就是指含蓄、委婉而言。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之所以受人欢迎,问题是它顾及了人们的自尊心。人皆有自尊心,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使人尴尬、难堪而下不了台。批评别人时要含蓄委婉,讨论问题时要切忌好为人师,努力使自己与人交往的言语顺耳亲切、文雅得体。
再次要创造机会,提高交往水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人际交往的程度。人际交往的程度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两方面构成。交往频率指人们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情况下,人们彼此交往频率越高,相互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交往深度指人际关系基础的认知层次和感情层次。人际关系的建立既要有认知基础,更要有感情基础,而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感情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年龄、性别、空间距离、物质条件等属于低层次,兴趣爱好、智能水平、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属于中间层次,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属于最高层次。建立人际关系的层次越高就越容易深交,人际关系就越巩固。否则,即使是暂时相容的(如“酒肉朋友”),但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为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向深度发展,真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知心朋友,共同进步。在社会的各项压力下,尤其要关爱那些弱势学生,预防他们以打牌、吸烟、酗酒、赌博等低级层次来进行交往。交往是基于活动的,有活动便有交往的机会,便有了各种关系。学校要多组织一些科技、文艺、体育、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通过人际交往得以体现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塑造自我、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行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是消除心理障碍、维护身心健康的载体。探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需要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时,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十分关心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关心自己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肩负的义务,希望开阔视野,早日成熟,适应社会。所以,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交往愿望。
2.情感倾向性明显。大学生的情感与认识结合密切,直觉的情感更多地被带有道德评价的情感代替,即高级情感所代替,情感的倾向性明显,但情感性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这就使大学生的交往带有定向化特征。他们愿与所喜爱的人交往,而对讨厌的人则避而远之或横眉冷对。
3.交往内容丰富。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在知识的影响下,对人生目标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更为关心,因此,大学生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各类剧社、协会、沙龙、兴趣小组等等。交往的内容也是多层次、多色彩的,内容广泛涉及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等各个方面。
4.追求自主与平等。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大学生为人处事变得不愿墨守成规,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在各方面都努力体现其独立人格,勇于追求交往中的自主和平等关系,喜欢通过交流思想、感情,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5.有较多的小群体存在。小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多以情感因素调节人际关系为主要特征。另外还具有不定型、多样、多变等特征。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应积极支持大学生中好的小群体,使其在集体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不利于集体的小群体则应进行教育、改造,防止其任意发展,危害集体。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1.恐惧心理
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怖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怕脸红,称为赤颜恐怖。这种人只要出现在公共场所就感到害羞而怕自己脸红,因而忐忑不安,极为不舒服。其中有些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异性恐惧症。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和足够的耐挫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丧失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孤僻心理
表现为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无法接纳,因而孤处一隅。有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在别人的劝导下参加,往往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总喜欢一个人呆着,独来独往,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合时宜、不善交际等表现。
4.封闭心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沟通和交流、坦诚和表白才能搞好社会关系,发展自我。但一些大学生时常对人猜疑提防,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等统统掩盖起来,极力表现自己的聪明与城府,试图让人始终揣摩不透。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时常逃避人际交往。
5.自傲心理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恼怒,因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的心理品质。一些大学生对他人的长处、优点、成绩等心怀不满,报以妒恨,时常不加分析地批判、抵制、对抗他人的言行,还以冷嘲热讽他人自悦,打听、传播、干预他人的私事、秘密自遣,甚至采取种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攻击,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与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
7.敌意心理
表现为讨厌他人,甚至仇视他人,不仅认为居心叵测,而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杜绝人际交往,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有敌意心理的大学生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自我防范意识过强,这样自然会造成人际心理隔阂。
造成上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主要有:一是受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的表现为人格障碍;三是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一般说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是不适应是难免的、正常的。然而,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着认知障碍、个性障碍或其他心理障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应做具体分析。只有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对于经常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偶尔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心理教育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解决。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调适
首先要加强人际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流情况的过程。沟通是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一旦沟通受阻,人际关系便会产生障碍,因此,加强沟通是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集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工具式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传达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意见等告知接受者,从而影响接受者的认知、思维和态度,进而改变行为。
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状态,解除内心的紧张,征得对方的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等,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
信息的沟通,在大学生交往中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协调关系,同时个体也会因情绪得到表达与宣泄而感到心情舒畅。因此,沟通既能减少大学生之间的冲突,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必须要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主动与人交往,避免交往中的被动和自我封闭。培养交往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交往动机,其中包括了掌握交往的原则、技巧等一系列内容。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训练。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发挥集体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要改善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只有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才能相互关心、友好,达到有效的合作。而体谅他人、观察他人的需要与情感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主要有感受性训练与角色扮演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我们还要改善大学生的交往认知。即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方式对待该人。因此,要想与别人沟通,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大学生应学会反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在人格、情绪、认知上有哪些不足,并有意识、有步骤地加以改进。同时,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视野,力争全面、客观地认知对方,才能克服沟通障碍。
其次要加强个性修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的个性修养,对于搞好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该使学生养成哪些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呢?以下五种个性心理品质要加强修养:
1. 开朗大度。古语说:“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开朗的性格,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开朗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开朗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开朗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开朗大度,更应表现为能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开朗大度,还表现在小事上不认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2. 真诚坦荡。真诚坦荡,就是为人要正派,不搞歪心眼。真诚坦荡的人,为人处事总是正大光明,坦诚相见;真诚坦荡的人,发表意见、处理问题时,都能从公出发,秉公而行,不计个人恩怨;真诚坦荡的人,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庄的风度,又保持人格的尊严。作为一种报答,“真诚坦荡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获得了许多推心置腹、披肝沥胆的朋友。”
3. 热情谦让。热情是指掌握了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基本方向的、稳固而深刻的感情。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谦让是搞好人际关系应有的修养和准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即使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主权,又怎么可能存在呢?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学会适应社会,而不能要求社会来完全适应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任意行事,都应学会谦让,大学生更应如此。
4. 自信自爱。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才能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自爱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自信者绝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乐于听从别人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自信自爱的人总是善于抓住机会表现和锻炼自己,获取成功。但自信自爱的人从不投机取巧、阿谀奉承,靠出卖人格达到目的。
5. 委婉含蓄。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往往不是造成了误会,就是伤了和气。可见,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既要真诚坦荡,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所谓的方式方法,就是指含蓄、委婉而言。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之所以受人欢迎,问题是它顾及了人们的自尊心。人皆有自尊心,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切不可使人尴尬、难堪而下不了台。批评别人时要含蓄委婉,讨论问题时要切忌好为人师,努力使自己与人交往的言语顺耳亲切、文雅得体。
再次要创造机会,提高交往水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人际交往的程度。人际交往的程度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两方面构成。交往频率指人们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情况下,人们彼此交往频率越高,相互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交往深度指人际关系基础的认知层次和感情层次。人际关系的建立既要有认知基础,更要有感情基础,而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感情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年龄、性别、空间距离、物质条件等属于低层次,兴趣爱好、智能水平、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属于中间层次,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属于最高层次。建立人际关系的层次越高就越容易深交,人际关系就越巩固。否则,即使是暂时相容的(如“酒肉朋友”),但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为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向深度发展,真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做知心朋友,共同进步。在社会的各项压力下,尤其要关爱那些弱势学生,预防他们以打牌、吸烟、酗酒、赌博等低级层次来进行交往。交往是基于活动的,有活动便有交往的机会,便有了各种关系。学校要多组织一些科技、文艺、体育、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通过人际交往得以体现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塑造自我、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行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是消除心理障碍、维护身心健康的载体。探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