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有些教师会感觉新鲜兴奋,跃跃欲试,还有些教师则感觉盼望已久,自己也早已在物理课程改革方面开始尝试和实践,也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感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造成压力沉重。本文就从高中物理必修1、2的教材出发,谈谈笔者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必修1、2的编写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编排过程中,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考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心理特点。新课程在教材的结构、内容、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素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物理新教材。
1.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之中,是使学习活动得以保证的前提。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获得的过程。
【案例探究】矢量知识的教学。
学生在物理学中首次接触到矢量和标量是在必修1(P15)中,由于学习路程与位移的需要,教材引入了矢量的知识,通过旁批,提示学生矢量的详细知识在第三章《力的合成》(P66)中讨论其运算法则。教材在引入矢量和标量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体验初步矢量的特殊运算规律,而此时并没又给出矢量和标量的科学定义。直到第三章《力的分解》(P69)才给出矢量和标量的科学定义,紧接着,教材通过 “说一说”栏目,让学生深化对矢量运算法则的理解。最后,通过必修2第六章中的《向心加速度》一节,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矢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教材对一些知识点安排思路和设计方法,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讲求痛快,一次讲清讲透了事,否则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STS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生活的。为此,教材注意以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如各章的章首图以及在一些具体章节中的生活插图来反映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体验所学習的物理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略自然的奥妙。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让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社会,突出STS教育。
3. 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之外,还需要通过物理课程学习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如:“模型法”、“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合成与分解”、“极限法”(必修1P18)、“等效法”、“积分法”(必修1P41)等等。同时,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教材在实验的编写也和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特意设计了“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或“大家做”不同模块中名称略有不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修1P3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必修1P7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修2P14)”、“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必修2 P16)”等等,探究精神贯穿于整套教材编写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探究的过程而非流程,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整套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共有12个模块,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较好的解决了以往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普及教育,而不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时,不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一些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情形下,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立新课程资源库,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活动。
5. 重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
在必修1、2中,编者编写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问题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是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性的探究案例,教师如果确实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恰当的运用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的有关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数据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对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1、2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3-01-09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必修1、2的编写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编排过程中,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考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心理特点。新课程在教材的结构、内容、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素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物理新教材。
1.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之中,是使学习活动得以保证的前提。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获得的过程。
【案例探究】矢量知识的教学。
学生在物理学中首次接触到矢量和标量是在必修1(P15)中,由于学习路程与位移的需要,教材引入了矢量的知识,通过旁批,提示学生矢量的详细知识在第三章《力的合成》(P66)中讨论其运算法则。教材在引入矢量和标量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体验初步矢量的特殊运算规律,而此时并没又给出矢量和标量的科学定义。直到第三章《力的分解》(P69)才给出矢量和标量的科学定义,紧接着,教材通过 “说一说”栏目,让学生深化对矢量运算法则的理解。最后,通过必修2第六章中的《向心加速度》一节,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矢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教材对一些知识点安排思路和设计方法,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讲求痛快,一次讲清讲透了事,否则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STS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生活的。为此,教材注意以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如各章的章首图以及在一些具体章节中的生活插图来反映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体验所学習的物理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略自然的奥妙。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让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社会,突出STS教育。
3. 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之外,还需要通过物理课程学习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如:“模型法”、“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合成与分解”、“极限法”(必修1P18)、“等效法”、“积分法”(必修1P41)等等。同时,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教材在实验的编写也和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特意设计了“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或“大家做”不同模块中名称略有不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修1P3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必修1P7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修2P14)”、“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必修2 P16)”等等,探究精神贯穿于整套教材编写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探究的过程而非流程,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整套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共有12个模块,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较好的解决了以往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普及教育,而不再是以往的精英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时,不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在一些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情形下,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立新课程资源库,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活动。
5. 重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
在必修1、2中,编者编写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问题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是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性的探究案例,教师如果确实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恰当的运用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的有关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数据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对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1、2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