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题”入手,体验学习的乐趣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语文试验教师,我同课改一起成长。在课改中,我一直在努力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授模式,而试图打造由学生提问,再由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六年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们是如此的智慧,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指挥官,而变为了学生学习时的参与者,学生探索知识时的引导者以及学生表达观点时的倾听者。从孩子们欣喜的表情中不难看出,语文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枯燥的事,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师生平等,提出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参与者的姿态平等的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师生中的任何一方都应以积极的时刻保持批判性的态度对待对方所说的话。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证实其中一方或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通过积极的相互探讨而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从教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考虑问题,也要从学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问题。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一篇很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放小鸟》,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把姑妈送给自己的一只小鸟放回鸟妈妈身边的故事。课前在备课时,我一直琢磨的问题不是怎样让学生理解好这篇课文,而是想如果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最想了解些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我觉得学生最想知道的大概就是文中的小朋友既然那么喜欢小鸟,为什么还要放鸟。在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直到一段一段地读懂为止。在讲课时,我就循着以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理解问题为线索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这样就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二、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要么不敢问,要么不会问。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上《放小鸟》一课时,我遵循着“引、教、放”的思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1.正确引
  所谓“引”就是引导、引领。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有“趣”学生才愿意去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不能大包大揽,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切不可性急,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去体会。在上《放小鸟》一课时,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小鸟吗?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鸟,请大家看一看。”通过播放小鸟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鸟。接着,再直接告诉学生们故事的结果,这么可爱的一只小鸟,文中的小朋友也特别地喜欢它,可他却把这只小鸟给放了。通过故事开头与结尾的鲜明对比,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耐心教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关键之处是要指导学生找准问点,也就是可以使人产生疑问的要点。问点在不同的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有隐藏在课题之中的,有暗含于文章的重点词句之中的,也有置身于文章看似矛盾之处的……《放小鸟》一课的问点就蕴藏在开头和结尾这一对矛盾之处,围绕着这一问点让学生质疑,他们很容易就提出了问题:这位小朋友这样喜欢这只小鸟,为什么还要把它给放了呢?
  3.适度放
  当学生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后,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也是课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是有效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但往往在课堂上很难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少情况下同学们的头看起来都聚在一起,有的小组还说得挺热闹,但如果教师走到他们身边想听听他们说些什么的时候,他们会戛然而止,或者等教师让各组发言时大家谁也不说。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觉得一是教师要明确讨论的要求。在学习《放小鸟》一课时,当围绕着学生提出的“我为什么要放小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时,我首先提出了分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先读课文,个人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词或句画下来,然后在组内交流个人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看法后,推选一位发言人代表本组在班内交流。学生明白了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后,就等于是确立了合作学习的目标,目标明确,才能齐心协力。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具备合作的潜力,也就是说看这个小组的同学是否有合作的意识。例如在讨论交流时要有秩序,懂得互相谦让,知道取长补短,最后把全组所有同学的意见集中归纳起来,作为本小组的意见,其实这就是进行合作学习时最起码应该遵守的规则。先在小组内部约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小组合作就会很愉快。当教师发现这样的先进典型时,就应及时地把它作为典型推广介绍给其他小组,使每个小组都尽快懂得合作规则,从而尽快学会小组合作。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发现哪个小组在合作时困难最大,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取消教师包办,使学生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逐步懂得如何合作。三是要恰当的组织各小组开展交互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最终看法。当各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在交流时各组可推举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也可以多位同学互相补充发言。值得注意的是,一组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不能没事干,教师可以事先安排竞赛,看哪组发言最精彩,哪组听得最认真,哪组最会补充评价。这样就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总之,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拓展思维,深入问题。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内在的含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心”。如何引领学生去理解它、感悟它,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时,教师往往采用总结式或表决心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如学完一课后教师通常会问:学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你准备怎样向他学习?等等,僵硬、呆板的提问方式使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因而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模式化的:我要向谁谁学习,做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好孩子……孩子们这样答了,但他们是否真正这样想呢?到底学过这篇课文后是否真的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时应深入问题,把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和生活接轨,使学生接受教育于无形之中。当学习完《放小鸟》后,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画面上一位小朋友打开笼子把小鸟放了出去,鸟妈妈和它的孩子喳喳地叫着,久久不愿离去。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我趁热打铁地问:“假如你就是小鸟,你会对这位小朋友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这位小朋友,又会对小鸟母子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变成了小鸟,对放小鸟的小朋友说:“谢谢你,我们还会来看你的!”有的则变成了文中的小朋友,对小鸟喊道:“快走吧,去找你的同伴吧!让我们永远成为好朋友吧!”此情此景,不正说明了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了吗?因此,教师只有多动脑、想办法,才能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是这两年育儿圈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作“鸡娃”,被称为当代社会最具有传染性的社会性疾病。  “鸡娃”最开始的“人传人”现象出现于外语学习。英语,一直是很多父母心中走向国际化的敲门砖。某音和某红书上有很多“鸡娃”爸妈的视频:他们以孩子3岁初学英语为荣;以孩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了一篇震撼自己的好文章——《我家三代小学生》。文章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郑渊洁所写,讲述了他家三代的最高学历均为小学肄业和毕业的故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最高学历为五年私塾,后来靠自学成为大学的哲学教员;郑渊洁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因爆发“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后来也是靠自学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郑渊洁之子郑亚旗则不堪忍受“应试教育”的折磨,小学毕业后以父为师,靠自学成为北京某著名网络
2009年的高考,大连36中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本进线率高达48%,二本进线率90%。近几年来,学校高考成绩一路攀升,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把此现象称为“36中现象”。大连36中是一所一般高中,占地面积仅有10400平方米,学校发展的物质空间非常有限,所录取的学生初升高成绩在全市排名在5000名以外,这样一所没有一流校舍、一流生源且周末从不补课的学校,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36中人用行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第一堂课顺利与否对今后一个学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第一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第一堂课就像恋人之间的首次约会,如果师生双方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后期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目前,国际汉语短期进修班的必修课课型基本上都包括读写课(又称综合课)、会话课和口语课。而其中的读写课以讲解和练习基
“追体验”,是现代学者徐复观在《环绕李义山〈锦瑟〉诗的诸问题》[1]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观点。所谓“追体验”,意指阅读者寻根探源,去体味、还原诗人原始的创作心境,最终与作者创作时的心灵相接触、相融合,从而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以为,它对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提供了又一条重要途径。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就必须使他们的思维认识依次上升到以下三个层面。  一、写诗:取象而立意  首先,要使学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符合学校规范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就成了一个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遗憾地发现,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学校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学期,我对班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阅读规律和阅读技巧,“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语文教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
阳春三月的一天,为全面了解六年级学生对整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与训练,学校举行了一次质量检测。阅卷分析完毕,六年级的数学教师与学校领导一起,就质量检测情况进行剖析与反思。大家发现,“解决问题”的错题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思路不明,导致列式错误。交谈中,有的直言不讳,坦诚相告;有的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一位大家公认业务水平较好的年轻教
家有二宝。每次带兄弟俩出去,常常收获一个问题:你家的两个孩子会抢东西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七个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人性的弱点,我们家也不例外。  因为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彼此之间很有共同话题,可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碰到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往往都不会退让。  碰到的类似问题多了,处理效果又不太理想,促使我不得不向书本学习。渐渐地,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头绪。  两个孩
怀上老二后,我就开始在家里反复强调:“护大不护小。”希望姐姐不会感到落差。然而,大人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家里多了个小的,最惨的是谁?不用说,肯定是老大。我家的这种状况尤其突出。因为老二是双胞胎。  我们自认为在生二胎前已经做足了姐姐的思想工作。  弟弟们出生后,只要姐姐放假,爸爸就带她去各地旅游:到曼谷吃咖喱蟹,到内蒙古悠闲地骑小马。我可以出门后,带她去吴哥窟看日出,去俄罗斯看名画。但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