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类高校的产学合作教育环境存在着工作的随意性、灵活性、多边形,以及用人单位的局限性。这些特性造成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应该通过学科改革、研究项目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来慢去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通过理论课指导、法制宣传、改良评定方式、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安全、便捷的产学合作教育环境。
关键词 艺术类 高校 产学合作教育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概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全人教育,注意宣传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学期间的工作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良好影响,注重培养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达到“完全发展和提高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专业是否对口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如美国的产学合作教育主导模式从辛辛那提模式转向安提亚克模式,以及英国教学公司在合作教育中培养人才的标准等都体现了这一目标。
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常见的模式,如预分配式、工读交替式、生产实践式等,一般要求学生集中于一两个专业对口的部门进行工作,且把合作教育限制在应用技术学科这样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必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
国外高校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对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都予以重视,注重大学科研工作與生产联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高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着生存、发展问题,而且办学耗资巨大。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实现学术抱负和占领市场作为发展的动力,而与产业部门结合。
而我国高校在“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共同作用下,重学术轻技能倾向依然严重;学生培养重理论课成绩、轻实践技能发展;高校忽视与企业的合作,不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的签约转让率不到30%,转让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大约只占到被转让成果的30%,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的效益。目前我国高校正逐步开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但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任重道远。
三、目前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的环境特点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艺术类专业对口的企业用人单位依旧将产学合作看成是实习工作。与理工科类对口的用人单位规模大、风险低、工作强度一般为区别,艺术类专业对口用人单位规模小、风险大、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用人单位有以下特点:
(一)产学合作工作的随意性。
用人单位在工作上与产学合作学员大多没有正式产学合作协议(或者实习工作协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习惯了以用人单位提供的“单子”(即非正式外包)为实习方式。工作地点可以在单位或者家中,只要按时间节点、按照要求完成相对质量的产品,用人单位即以现金或者汇款的形式给产学合作学员结账。由于其缺乏合法协议约束,很可能造成产学合作学员被榨取劳动成果,缺乏法律保护。
(二)产学合作工作的灵活性。
用人单位给的单子可能是任何时间,包括节假日,年中无休。优点是学生的产学合作时间相对自由;缺点是1.从现有合作教育评定的角度,由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在用人单位,难给予确定是否开展了适当的合作教育工作时间。2.不稳定的工作时间很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
(三)用人单位可提供临时岗位的局限性。
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小型私有企业则居多,大多为广告公司、装潢设计公司、会展设计公司甚至小型工作室。而办公地点更是可能租用普通民房或者旧厂址改造,很难为产学合作学员提供空间,腾出地方进行实习。
四、用人单位与高校理念不同产生的矛盾
(一)产学合作目的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中眼中的实习,往往只提供低额的工作津贴,测试产学合作学员是否符合工作,不符合则立即换人,直到找到相对合适的人选;高校则期望用人单位可以将产学合作学员直接以正式员工培养,但是却没能看到用人单位付出的管理成本和资本运营风险。
(二)工作时间长短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期望以短期的实习测试产学合作学员是否合格,实习本质并不在于培养;高校则产学合作教育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培养过程,期望用人单位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事件。
(三)学员工作能力的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从本身管理成本考虑,更希望高校能够提供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员来单位实习甚至就业,例如大三、大四学生,甚至本科毕业生。而高校则希望从大二,甚至大一开始,用人单位就接纳产学合作学员,以作为正式员工的培养对象。
(四)劳务费用支付预期不同的矛盾。
中小型用人单位对普通大学生在读产学合作学员几乎不提供津贴,大型用人单位也只提供车贴或饭贴。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签署协议中则声明,用人单位必须提供产学合作学员津贴,若不提供则视为违约。五、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
针对目前艺术类高校学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与调研,也与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就如何梳理艺术类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流程和操作拌饭进行了多次讨论,认为必须由学校、学生双方努力,提高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 (一)应市场需求,努力推行教学改革。
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密切关系,按照企业急需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用人单位需要,更适应高科技的发展。
(二)推进与用人单位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
高校与用人单位可指定共同的研究合作项目,指定严密的训练计划,并在每个实施环节结束时进行考核,以检查是否到达预期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学校本身的学科应用能力。
(三)推广产学合作校内资源共享。
把合作教育项目信息进行网络公布,让跨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培养跨学科兴趣的同时,锻炼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专业型和职业型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理论课指导,端正学生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态度。
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环境由于其灵活性和缺乏严密性,成为很多学生赚外快的途径之一。但究其根本,学生还是应该放长眼光,将目标设定在长期的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上,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而不仅仅看见1-2个单子所带来的蝇头小利。
(五)加强产学合作体系的横向的信息收集。
搭建一个拥有充足实用信息平台对于现今产学合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充分挖掘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信息获取做好服务。
(六)灵活操作产学合作过程的评定方式。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口用人单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产学合作过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评定方式。除“part-time”以外,对个别用人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进行认证(其用人單位可能并非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凡经过认证,经过该负责人出具相关意见,他项目中所参与的高校学生均视为完成了产学合作教育学期工作任务。
(七)加强法制宣传,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非正规实习模式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校应加强宣传引导,监督用人单位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流程,推动用人单位与学生提供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郑旭辉,刘松青.中外产学合作教育动力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2]李振祥.中外产学合作教育概念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刁叔钧.美国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关键词 艺术类 高校 产学合作教育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概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全人教育,注意宣传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学期间的工作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良好影响,注重培养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达到“完全发展和提高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专业是否对口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如美国的产学合作教育主导模式从辛辛那提模式转向安提亚克模式,以及英国教学公司在合作教育中培养人才的标准等都体现了这一目标。
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常见的模式,如预分配式、工读交替式、生产实践式等,一般要求学生集中于一两个专业对口的部门进行工作,且把合作教育限制在应用技术学科这样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必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
国外高校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对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都予以重视,注重大学科研工作與生产联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高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着生存、发展问题,而且办学耗资巨大。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实现学术抱负和占领市场作为发展的动力,而与产业部门结合。
而我国高校在“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共同作用下,重学术轻技能倾向依然严重;学生培养重理论课成绩、轻实践技能发展;高校忽视与企业的合作,不注重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的签约转让率不到30%,转让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大约只占到被转让成果的30%,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的效益。目前我国高校正逐步开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但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很大,任重道远。
三、目前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的环境特点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艺术类专业对口的企业用人单位依旧将产学合作看成是实习工作。与理工科类对口的用人单位规模大、风险低、工作强度一般为区别,艺术类专业对口用人单位规模小、风险大、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用人单位有以下特点:
(一)产学合作工作的随意性。
用人单位在工作上与产学合作学员大多没有正式产学合作协议(或者实习工作协议),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习惯了以用人单位提供的“单子”(即非正式外包)为实习方式。工作地点可以在单位或者家中,只要按时间节点、按照要求完成相对质量的产品,用人单位即以现金或者汇款的形式给产学合作学员结账。由于其缺乏合法协议约束,很可能造成产学合作学员被榨取劳动成果,缺乏法律保护。
(二)产学合作工作的灵活性。
用人单位给的单子可能是任何时间,包括节假日,年中无休。优点是学生的产学合作时间相对自由;缺点是1.从现有合作教育评定的角度,由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在用人单位,难给予确定是否开展了适当的合作教育工作时间。2.不稳定的工作时间很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
(三)用人单位可提供临时岗位的局限性。
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小型私有企业则居多,大多为广告公司、装潢设计公司、会展设计公司甚至小型工作室。而办公地点更是可能租用普通民房或者旧厂址改造,很难为产学合作学员提供空间,腾出地方进行实习。
四、用人单位与高校理念不同产生的矛盾
(一)产学合作目的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中眼中的实习,往往只提供低额的工作津贴,测试产学合作学员是否符合工作,不符合则立即换人,直到找到相对合适的人选;高校则期望用人单位可以将产学合作学员直接以正式员工培养,但是却没能看到用人单位付出的管理成本和资本运营风险。
(二)工作时间长短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期望以短期的实习测试产学合作学员是否合格,实习本质并不在于培养;高校则产学合作教育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培养过程,期望用人单位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事件。
(三)学员工作能力的预期不同的矛盾。
用人单位从本身管理成本考虑,更希望高校能够提供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员来单位实习甚至就业,例如大三、大四学生,甚至本科毕业生。而高校则希望从大二,甚至大一开始,用人单位就接纳产学合作学员,以作为正式员工的培养对象。
(四)劳务费用支付预期不同的矛盾。
中小型用人单位对普通大学生在读产学合作学员几乎不提供津贴,大型用人单位也只提供车贴或饭贴。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签署协议中则声明,用人单位必须提供产学合作学员津贴,若不提供则视为违约。五、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
针对目前艺术类高校学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与调研,也与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就如何梳理艺术类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流程和操作拌饭进行了多次讨论,认为必须由学校、学生双方努力,提高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 (一)应市场需求,努力推行教学改革。
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密切关系,按照企业急需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企业用人单位需要,更适应高科技的发展。
(二)推进与用人单位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
高校与用人单位可指定共同的研究合作项目,指定严密的训练计划,并在每个实施环节结束时进行考核,以检查是否到达预期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学校本身的学科应用能力。
(三)推广产学合作校内资源共享。
把合作教育项目信息进行网络公布,让跨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培养跨学科兴趣的同时,锻炼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专业型和职业型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理论课指导,端正学生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态度。
艺术类产学合作教育环境由于其灵活性和缺乏严密性,成为很多学生赚外快的途径之一。但究其根本,学生还是应该放长眼光,将目标设定在长期的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上,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而不仅仅看见1-2个单子所带来的蝇头小利。
(五)加强产学合作体系的横向的信息收集。
搭建一个拥有充足实用信息平台对于现今产学合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和学生家,充分挖掘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信息获取做好服务。
(六)灵活操作产学合作过程的评定方式。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口用人单位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针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产学合作过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评定方式。除“part-time”以外,对个别用人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进行认证(其用人單位可能并非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凡经过认证,经过该负责人出具相关意见,他项目中所参与的高校学生均视为完成了产学合作教育学期工作任务。
(七)加强法制宣传,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非正规实习模式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校应加强宣传引导,监督用人单位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流程,推动用人单位与学生提供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郑旭辉,刘松青.中外产学合作教育动力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2]李振祥.中外产学合作教育概念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刁叔钧.美国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