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内功修炼的方法与阶次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练内家拳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家拳入门后身体内在反应是什么?阶次是什么?修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武术界前辈们在教徒授艺或著书立说中,已有各种解释,在此我们不一一赘述。这里仅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热爱武术的同道或即将入门者进行切磋与交流。
  我练习武术已经有20多年,对于内家拳的内涵略有体味(本人“体味内家拳”一文曾在去年《精武》杂志发表),在我的意识里,对内家拳如何修炼已从混沌逐渐清晰起来。平常总听老师和一些前辈讲打拳要打出“黏糊劲”“拉拽劲”来,这些我还不行,还要闯过去。但闯过去又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不得而知。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去年一年的练拳我逐步尝到了一些味道,这就是伴随着松沉的“轻灵劲”的体会。
  练太极拳、八卦掌只有慢练,才能尽快去僵就柔逐步产生内劲,而且还会把原有的本力借过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力。这时打拳时就会产生一种“黏糊劲”,即争力,就像站在水里一样感觉到一种压力,一举手一投足就像皮筋一样一拉一拽。由于个人身体条件不同,有的先有松柔感觉,随后出现后背发紧等体内的通气现象,由此弹性力也一点一点加强;有的内劲一上身,胳膊就比较僵硬,与人搭手感觉就像铁杠,硌骨头。但黏糊、拉拽劲的感应应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平常说的伴随着长力的试力过程,这样的拉拽劲要持续几年时间,此阶段过去后就会产生轻灵劲。


  浑身是一浑圆整体,内气把周身打开,皮肤感觉灵敏,在身上的拉拽劲逐步减少,身上的内劲发出体外,可以顺利地发放到对方身上。我认为这是正确途径。这也就是太极拳家说的松、散、通、空;内家拳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力、练力还神、练神还虚。我的感觉是,从松轻开始过渡到内力、弹力的不断加重,再到更高一级的轻灵与招之即来的沉重。这时练拳时与练拳后,全身轻松,一种通透、舒服的感觉。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文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此文讲的是任督二脉打通后的“黄中通理”现象。练拳到达此境界,便会感觉全体轻松、浑身通透,毛孔、皮肤、肌肉、骨骼感觉非常灵敏。用形象比喻手臂皮肤的感觉,像从电视机屏幕前划过静电对手臂放射反应;像泳池里出来,阳光一晒汗毛点点立起被和风抚慰的感觉;还像不小心手臂粘上蜘蛛丝汗毛的黏着感。用手抚摩面部柔滑无骨,神清气爽。立地站桩身体空灵;打拳身法柔软、敏捷、灵活,弹跳力增强。可在练武路上,展现一片广阔的天地,踏上一种登高望远的境界。


  一般修炼者有了一定的内力或内气后,会有一种欣喜感,知足感,认为已经练成了,甚至走向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朋友认为,胳膊有劲了,往出一伸,看看,你抬不动,沾沾自喜,打拳却没有柔和劲,与人推手用蛮力,结果身体越练越僵;有的错误理解松柔与化劲,松松垮垮;更有的恃强好胜,招惹是非。我认为,练武首先要讲武德,修炼的最高层次是无形无像,对生命、人生的体验,武艺是修炼的阶梯,不是目的;其次,从内功的修炼来说,此时正处一种关键期。练对了一片新天地,练偏了就容易练散了,练僵了,甚至练坏了。此时身上虽然出现黏糊劲与争力,但这种争力或皮筋力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比如,练八卦掌转圈换式,在你做出下一个动作时,身上会有一种反作用力束缚你,你伸它缩,你冲不出这一关就会越练动作越小,身体越僵,感觉越费力,有时就不愿练,逐步放弃了。盘太极也是,动作越练越放不出去,浑身僵硬,失去灵巧与快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死了、练僵了。平常人们总说,练太极拳要不用力,但此时不用力,你就没法练,因为此时弹性力已生,就像拉风箱,一去一回都是压缩力、阻力。练武要登新台阶必须克服这种束缚力,寻找通透轻灵感觉。有人不明此理认为有劲就好,推手用蛮力,打拳不分虚实(一味的慢练最容易造成不分虚实),僵硬一条。
  怎样克服自身束缚与僵劲呢?我认为,慢练与快练结合,盘架与站桩结合,盘架与推手结合,还有就是太极拳与八卦掌、行意拳结合。


  慢练与快练结合。慢练最容易出内劲、松沉劲。尤其是太极拳盘架一套传统太极拳盘完没有40分钟以上不容易出内功。我们平常看到的太极拳表演速度较快那是表演时间要求。但慢练也要得法,即按拳理要求,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吴图南讲的端引放松,汪永泉讲的三个气圈,都是练拳的心法。最近一位拳师讲,盘架、推手要找自身的松静劲,不要老想把人如何如何,也不要想我的胳膊有多大多大劲,慢慢的舍己从人的太极劲就出来了。骆巨芳老师讲:“原始太极拳处处是试力,式式缘桩功。”练拳要找试力劲、桩劲。练八卦掌也是。我练踏地掌,吴岳老师叫我慢转每天不少于半小时,我整整转了三年多,现今常常转。慢练有利于全身松沉、长内劲。到了一定程度还要快练,快练有助于轻灵。陈式、杨式太极拳都有快拳,原始太极拳更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八卦掌转圈始终与快转结合。我认为,太极拳的快有助于身体灵活,着法的运用;八卦掌的快可以从腰中产生拧钻争裹劲和身法灵活劲。淌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从腿到脚会有一种自然往前的溜劲。再有介绍与原始太极拳相伍的“八极八卦拳”,我感觉它有助于身手的灵活。该拳从原始太极拳中抽出八个式子,两式一组,一式顺转、一式逆转各打八个方位,中间过渡双手揉球顺转2~3圈或逆转2~3圈接式。人们都说功夫在单式上,一式反复打八次有利于功夫增长。揉球转圈有利于身法的圆活。我自己练了不长时间就出现很好的反映。与以上练法相反,一些人一味追求招式、所谓柔化,不愿意在套路上下工夫,结果出现散乱现象。因为没有从腰中产生内劲,也就没有整劲、浑圆劲。
  盘架与站桩结合。盘架以上已经叙述,站桩有助于内力增长和内力的散布与运行。比如,松静站立的自然桩、马步站立双手抱球的浑圆桩就是很好的桩法。还有打坐静养都有利与气血的运行。这里特别指出,魏树人老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提到的三个气圈与后来著书中提到的松散通空中的“散”,即把身上的气“散”出去,就像搬东西不是把它们搬上搬下而是把整个楼的东西搬空,让身体透空。内气如果不能在体内均匀散布,不能向外散布、发放,就要在体内闹腾、顶撞,于养生很不利。练神还虚,空空灵灵是修炼的高境界。
  盘架与推手结合。推手不要用劲,体会粘连黏随,不久不但能逐步体会与化解对方来劲,自身还会产生轻灵劲,达到拳谱上讲的“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
  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结合。太极阴阳鱼是圆,太极拳注重圆。弧型、缠丝、圆转处处体现圆。八卦掌也讲圆,转圈本身就是圆,它以转圈平圆为主,配以立圆等各种圆。形意拳虽较多走直线但它以立圆为主体现拳式变化。三种拳结合可以使身体得到各种综合锻炼,历史上一些武术家本身也是互相参练,并出现几者结合的产物:太极八卦、形意八卦、形意太极等等。这几种拳都讲求快慢结合,常此练下去有助于内气运转,疏散;有助于轻灵劲产生。□
  
其他文献
"人体处处皆太极"之辞,出自清末民初时期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这理论与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之说有同工异曲之妙。顾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太极拳中的攻防功能,而陈鑫之辞既含有人体的阴阳学理,又合太极拳走架出圆和攻防原理。  一、何谓"人体处处皆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谚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这说明惟有一阴一阳才算合太极之义,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均非太
期刊
八极拳肘法丰富,招法繁多。为使练拳者迅速地掌握实战技术,先师们以易学好用为标准,从套路中筛选出具有实效的招势,组成了“八顶”与“八式”(又称“金刚八式”)两个短小精悍的套路,供弟子们演练。虽然它们只有十六个动作,但内涵丰富,变化多端,攻势凌厉,是八极拳中的精品,不可轻视。  “八极”是:挑扑、背顶、转挂顶、抱头顶、滚靠顶、翻顶、折缰顶、闭提顶。“八式”是:撑捶、扑西掌、降龙式、伏虎式、劈山掌、探马
期刊
内家拳极讲究将对方打跌击出。将对方打跌击出既能判别出胜负,同时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对方的直接伤害(当然伤筋断骨有时在所难免)。但跌人不易。拳家曰:“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打人只要瞧准时机击中即可,而使用摔跌法就较前者复杂了。除了需要正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机会外,还涉及到用劲的技巧、方位等,手法也非如打法直接了当。此外技击中的摔跌法与单纯的摔跤术又有所不同,它既要求摔倒对方,又要避开、化解
期刊
在太极拳术中,听劲是侦察对方劲路着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听劲就是用高度的意思功能,在一定技法和劲力的配合下,从沾着点上去感知和接收来自对方的动态信息。《陈氏太极拳》注:“所谓听劲,乃是由皮肤的触觉和本体来探测对方劲力的大小、长短和动向的意思。”太极拳听劲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是中正安舒,轻柔缓慢,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等等。而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以
期刊
一天,晨练时路过师傅练功的街心花园,发现里面围了一群人,这群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鼓掌叫好,似乎是被一场精彩的比赛吸引着,我心中好奇,想:是不是又有人来找师傅比武了?便加快步伐走了过去。  果然,人群中,有人窃窃私语:“这位老者是专程从河南来访李师傅的”。  分开人群,见师傅(形意太极拳李氏功法创始人李春苓)正与一位老者对峙着。老者,有五十多岁,双眼深陷,颧骨突起,腮肉内凹,下巴尖窄,目露凶光,手拿
期刊
Lennox Lewisl Evander Holyfield  题记: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  1899年6月9日,一位叫菲茨西蒙斯的英国人在美国纽约败于美国人杰弗里斯,将世界重量级拳王的金腰带留在了美国国土,眼睁睁看着美国人统治了世界拳坛。  此后,有无数的英国拳手前仆后继地在拳台上征战,虽屡有胜绩,却始终无法夺回失去的荣誉。  1999年11月13日,
期刊
八極门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法有“死八极”和“活八极”。八极拳的发展从古至今,渐渐分化为几个流派。他们虽然同属八极拳,但也存在着不同练法,即使同样的动作,也可能有不一样的名称和修习方式。苏昱彰老师所传授的小八极拳架就是八极拳中的典型小架。即这种小八极也被称为“死八极”。另一方面,大八极因为可以“单打”,有时也被称为“活八极”。  苏老师认为:八极拳中有“死八极”、“活八极”和“化八极”三种拳法。实际上这
期刊
十三、侧仰身点腹倒地,翻身撑地弹腿    (左为甲、右为乙)  甲、乙左势对峙(图6-1,见上期),乙方以快速虚晃、敏捷的步法逼近甲,并以右直拳攻击甲头部。甲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迅速向右后仰身侧倒,同时右脚蹬地屈膝前摆(图13-1),接着迅猛伸膝送髋以前脚掌点击乙腹部(图13-2),甲在自身侧仰和前点的反作用下,迅速倒地侧卧(图13-3),接着快速起身双手直臂支撑,同时左脚蹬地使身体向右翻转(图1
期刊
格斗训练主要围绕心理、素质、技术和战术四个方面展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格斗组合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格斗教学内容,通过组合训练来提高格斗训练中的这四方面内容。    组合训练应注意培养格斗气势    组合技术是多个技术动作的有机结合,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练习方法。组合练习时可以把每个技术动作当作一个技术环节来处理,练习时要一气呵成,使一个组合技术变成一个单独的技术动作,练习的目的是
期刊
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自古以来,武术界老前辈既提倡“苦修”,又强调“灵悟”,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有志于大成的习武者,更是如此。  就武术技法而言,有多种分类标准,我们不妨突出一下手法、眼法、步法与心法几大类。这其中的“心法”,就是武术界视为无上珍宝的修炼秘诀。所谓“宁给一寸金,不给一句话”,又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等等,都是指心法而言的。  “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原因是不知天高地厚;“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