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是能发现新颖的、独立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不易察觉的,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集中,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在取舍、选择上下功夫、求同。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比较偏重于一种答案。因而,要花力气引导引导他们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把思维扩散开来,寻求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有所发现,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一、运用比较、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比较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讨论可以使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学生间、师生间多维信息的交流。
在教学《孔乙已》和《范进中举》后,就让学生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并设计以下问题:(1)范进与孔乙已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未能进学,潦倒而死,但从思想性格方面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病?(2)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不同看法双方展开讨论。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归纳和比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具有弹性的问题,目的不在求同,而在求异,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在教学中大胆质疑、设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也应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准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兆。我在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没有疑问,就难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标准,以老师的讲解为准绳,就难有创新,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有学问,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引导学生的多思多问入手,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思想,创造一个“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发现、质疑、思索、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祝福》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题目?“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陈抟老祖的那幅对联为什么只挂一半?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意义是否相同?四婶两次阻止祥林嫂摆放祭品的话语为何不同?作者为何老是让祥林嫂唠叨阿毛的故事?……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如在教学《狼》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幻灯片、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故事情节;第二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解理解文意,并要求其把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第三步,让学生质疑。于是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1)“投以骨”书中注解为“以骨投之”,仍然以文言文解释文言文,它的意思是什么?(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前狼”和“后狼”分别指的是哪只狼?(3)两只狼跟踪,为什么屠户不一下子把骨头扔完?(4)为什么“敌”、“犬”、“洞”这些词在句子中词性要发生变化?疑与难是一脉相承的两个词,若问题没有任何难度,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高一层次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大胆设疑,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学完课文后,就启迪学生思维:文章是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的?又如在学习《狼》后,设疑: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象狼一样的恶人吗?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
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教学中用想象的方法拓展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要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创造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张志公先生说过:“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在阅读文章和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图画等阅读、写作材料,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听潮》时,将文章三个部分分别以“摇篮曲”、“协奏曲”、“交响曲”为乐题,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右脑的想象,去领略大海的雄壮美和和宁静美,让学生感受作者用文字表达的至情至美。又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作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假如我是花木兰》,通过想象培养其创造思维。在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能补出《不敢穿衣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方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同一体裁、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内容的联系,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教材中所讲整理的进一步推断,课文里所叙情节的再一次假想,作品中艺术空白的填充,作文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所有这些,无不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记念刘和珍君》;讲授《一碗阳春面》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母亲与《母亲》、《药》、《夜》中的母亲形象有何异同;讲授《项链》时,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风雪或没有山神庙(抑或草屋不被风雪压塌),林冲的结局又会如何;我们可以抓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少年得志、慷慨豪迈、治军严谨,联想《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谈笑自如、豪放自信;我们可以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点“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的详细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我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那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将不再是件难事。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常规和定势,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民主的氛围,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几乎都强调了这一点。如霍尔曼列举的九项阻碍创造才能发展的因素中,有五项与之有关:⑴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的决定。⑵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儿童只能依指导而行。⑶嘲笑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予以讪笑。⑷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导议。⑸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风俗习惯的表现。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会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民主性之二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备受压抑,失意落寞,不会因为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概论》,魏龙渝主编
2、《语文教学新视野》,张之伟主编
3、《课堂教学技能》,张学敏主编
4、《中学语文教学建模》,伊道恩主编
5、《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编著
6、《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苏]巴般斯基
(作者单位:400039 重庆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
所谓创新,是能发现新颖的、独立的、有价值的东西。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不易察觉的,求新求异;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集中,对思维过程中取得的种种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集中,取得正确的最有价值的看法,在取舍、选择上下功夫、求同。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比较偏重于一种答案。因而,要花力气引导引导他们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把思维扩散开来,寻求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有所发现,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一、运用比较、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比较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讨论可以使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学生间、师生间多维信息的交流。
在教学《孔乙已》和《范进中举》后,就让学生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并设计以下问题:(1)范进与孔乙已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未能进学,潦倒而死,但从思想性格方面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病?(2)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不同看法双方展开讨论。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归纳和比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具有弹性的问题,目的不在求同,而在求异,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在教学中大胆质疑、设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也应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准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兆。我在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没有疑问,就难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标准,以老师的讲解为准绳,就难有创新,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有学问,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引导学生的多思多问入手,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思想,创造一个“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发现、质疑、思索、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祝福》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题目?“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陈抟老祖的那幅对联为什么只挂一半?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意义是否相同?四婶两次阻止祥林嫂摆放祭品的话语为何不同?作者为何老是让祥林嫂唠叨阿毛的故事?……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如在教学《狼》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幻灯片、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故事情节;第二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解理解文意,并要求其把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第三步,让学生质疑。于是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1)“投以骨”书中注解为“以骨投之”,仍然以文言文解释文言文,它的意思是什么?(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前狼”和“后狼”分别指的是哪只狼?(3)两只狼跟踪,为什么屠户不一下子把骨头扔完?(4)为什么“敌”、“犬”、“洞”这些词在句子中词性要发生变化?疑与难是一脉相承的两个词,若问题没有任何难度,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高一层次的发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大胆设疑,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学完课文后,就启迪学生思维:文章是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的?又如在学习《狼》后,设疑: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象狼一样的恶人吗?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
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教学中用想象的方法拓展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益。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要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创造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张志公先生说过:“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在阅读文章和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图画等阅读、写作材料,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听潮》时,将文章三个部分分别以“摇篮曲”、“协奏曲”、“交响曲”为乐题,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右脑的想象,去领略大海的雄壮美和和宁静美,让学生感受作者用文字表达的至情至美。又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作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假如我是花木兰》,通过想象培养其创造思维。在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能补出《不敢穿衣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方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同一体裁、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内容的联系,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教材中所讲整理的进一步推断,课文里所叙情节的再一次假想,作品中艺术空白的填充,作文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所有这些,无不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记念刘和珍君》;讲授《一碗阳春面》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母亲与《母亲》、《药》、《夜》中的母亲形象有何异同;讲授《项链》时,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风雪或没有山神庙(抑或草屋不被风雪压塌),林冲的结局又会如何;我们可以抓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少年得志、慷慨豪迈、治军严谨,联想《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谈笑自如、豪放自信;我们可以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点“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的详细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做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我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这样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那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将不再是件难事。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常规和定势,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民主的氛围,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几乎都强调了这一点。如霍尔曼列举的九项阻碍创造才能发展的因素中,有五项与之有关:⑴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的决定。⑵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儿童只能依指导而行。⑶嘲笑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予以讪笑。⑷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导议。⑸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风俗习惯的表现。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会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民主性之二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备受压抑,失意落寞,不会因为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概论》,魏龙渝主编
2、《语文教学新视野》,张之伟主编
3、《课堂教学技能》,张学敏主编
4、《中学语文教学建模》,伊道恩主编
5、《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编著
6、《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苏]巴般斯基
(作者单位:400039 重庆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