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统整的必然性。学习如带着地图旅行。文本是地图,而学习目标是既定目的地,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游玩地图上的学习景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适当的自由行。统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统整——定
“旅行”攻略
一段学习如同一场旅行。学习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的“旅行”攻略。
1.精准课时目标,一课一得有延续
一般的阅读文章由两个课时组成,在制订课时目标时,要站在学习者角度制订具体细致的目标,对两个课时的目标有统整与衔接。
以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为例,第一课时目标之一“通过品读第2~4自然段,感受‘奇’石名字与内容表达的一致性”;第二课时目标之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小段话描述黄山奇石的其他样子,努力达到名字与内容的吻合”。课时目标的制订遵循感受“奇”、表达“奇”的认知规律来进行,目标明晰,有层次,一课一得。
2.关注单元目标,螺旋上升逐篇推
我們要从单元出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单元导读“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其语文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在每篇的学习目标中具体落实?又如何在单元中有梯度地逐步推进,让学生真正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体裁丰富,有文言文、寓言故事、寓言诗,涵盖古今中外的寓言。其次,读懂寓言、明白寓意的方法多样,有借助注释、结合课文相关词句、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推荐阅读等。再次,从读悟寓意的思维提升来看,是逐步加深的:就故事角色追溯“这一个”原因—就角色特点比较,明白“这一类”的寓意—从思考辨析的角度出发,发表看法,深化对寓意的理解—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的同时启发智慧。明晰了以上单元要素,就能制订相应的“旅游”攻略,达到更优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统整——广度深度游
1.识字教学,抓住特点巧串联
统编本教材识字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寻找生字间的关联,进行串联教学。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把“米、糯、粽”整合,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既明白了字理,又巩固了文中带有“米字旁”的字,还适当拓展,强化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教学片段:
(1)我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过端午要吃粽子。(出示:粽子)读词正音。
(2)吃过粽子吗?什么感觉?因为里面裹着一种特别的米,叫“糯米”。(出示:糯米)读词正音。
(3)“米”是生字,(出示:甲骨文)它是象形字,像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粟子就是小米。现在我们吃的是大米。(生书空。师强调笔顺。)
(4)再来看看“粽、糯”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作为偏旁“米”的最后一捺变成了点。一般带有米字旁的字都跟粮食有关。
(5)你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
带有米字旁的字?
2.阅读教学,一题多用善并联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出示填空:“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
一、学习目标的统整——定
“旅行”攻略
一段学习如同一场旅行。学习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的“旅行”攻略。
1.精准课时目标,一课一得有延续
一般的阅读文章由两个课时组成,在制订课时目标时,要站在学习者角度制订具体细致的目标,对两个课时的目标有统整与衔接。
以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为例,第一课时目标之一“通过品读第2~4自然段,感受‘奇’石名字与内容表达的一致性”;第二课时目标之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小段话描述黄山奇石的其他样子,努力达到名字与内容的吻合”。课时目标的制订遵循感受“奇”、表达“奇”的认知规律来进行,目标明晰,有层次,一课一得。
2.关注单元目标,螺旋上升逐篇推
我們要从单元出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单元导读“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其语文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在每篇的学习目标中具体落实?又如何在单元中有梯度地逐步推进,让学生真正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体裁丰富,有文言文、寓言故事、寓言诗,涵盖古今中外的寓言。其次,读懂寓言、明白寓意的方法多样,有借助注释、结合课文相关词句、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推荐阅读等。再次,从读悟寓意的思维提升来看,是逐步加深的:就故事角色追溯“这一个”原因—就角色特点比较,明白“这一类”的寓意—从思考辨析的角度出发,发表看法,深化对寓意的理解—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的同时启发智慧。明晰了以上单元要素,就能制订相应的“旅游”攻略,达到更优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统整——广度深度游
1.识字教学,抓住特点巧串联
统编本教材识字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寻找生字间的关联,进行串联教学。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把“米、糯、粽”整合,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既明白了字理,又巩固了文中带有“米字旁”的字,还适当拓展,强化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教学片段:
(1)我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过端午要吃粽子。(出示:粽子)读词正音。
(2)吃过粽子吗?什么感觉?因为里面裹着一种特别的米,叫“糯米”。(出示:糯米)读词正音。
(3)“米”是生字,(出示:甲骨文)它是象形字,像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粟子就是小米。现在我们吃的是大米。(生书空。师强调笔顺。)
(4)再来看看“粽、糯”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作为偏旁“米”的最后一捺变成了点。一般带有米字旁的字都跟粮食有关。
(5)你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
带有米字旁的字?
2.阅读教学,一题多用善并联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出示填空:“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