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让学习之旅更优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统整的必然性。学习如带着地图旅行。文本是地图,而学习目标是既定目的地,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游玩地图上的学习景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适当的自由行。统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统整——定
  “旅行”攻略
  一段学习如同一场旅行。学习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订适合的“旅行”攻略。
  1.精准课时目标,一课一得有延续
  一般的阅读文章由两个课时组成,在制订课时目标时,要站在学习者角度制订具体细致的目标,对两个课时的目标有统整与衔接。
  以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为例,第一课时目标之一“通过品读第2~4自然段,感受‘奇’石名字与内容表达的一致性”;第二课时目标之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小段话描述黄山奇石的其他样子,努力达到名字与内容的吻合”。课时目标的制订遵循感受“奇”、表达“奇”的认知规律来进行,目标明晰,有层次,一课一得。
  2.关注单元目标,螺旋上升逐篇推
  我們要从单元出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单元导读“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其语文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在每篇的学习目标中具体落实?又如何在单元中有梯度地逐步推进,让学生真正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体裁丰富,有文言文、寓言故事、寓言诗,涵盖古今中外的寓言。其次,读懂寓言、明白寓意的方法多样,有借助注释、结合课文相关词句、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推荐阅读等。再次,从读悟寓意的思维提升来看,是逐步加深的:就故事角色追溯“这一个”原因—就角色特点比较,明白“这一类”的寓意—从思考辨析的角度出发,发表看法,深化对寓意的理解—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的同时启发智慧。明晰了以上单元要素,就能制订相应的“旅游”攻略,达到更优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统整——广度深度游
  1.识字教学,抓住特点巧串联
  统编本教材识字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寻找生字间的关联,进行串联教学。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把“米、糯、粽”整合,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既明白了字理,又巩固了文中带有“米字旁”的字,还适当拓展,强化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教学片段:
  (1)我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过端午要吃粽子。(出示:粽子)读词正音。
  (2)吃过粽子吗?什么感觉?因为里面裹着一种特别的米,叫“糯米”。(出示:糯米)读词正音。
  (3)“米”是生字,(出示:甲骨文)它是象形字,像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粟子就是小米。现在我们吃的是大米。(生书空。师强调笔顺。)
  (4)再来看看“粽、糯”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作为偏旁“米”的最后一捺变成了点。一般带有米字旁的字都跟粮食有关。
  (5)你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
  带有米字旁的字?
  2.阅读教学,一题多用善并联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出示填空:“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上、下册各选编了一篇文言文,其中,三年级上册是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三年级下册是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两篇小文都属于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却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佳作,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范例”的作用。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  文言文,教学上切忌上成语法课——课堂自始至终都是词意古今变化、文言文转成白话文的翻译等这些机械的知识和训练,这样的学习“体验”对
教学篇目  《敕勒歌》、《出郊》、《绝句一》(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二》(迟日江山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动脑筋想想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和清楚表达的能力。  3.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出人物  1.今天,教室里来了位神秘的小伙伴,它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快来找一找
教学目标:  1.基于预习起点,正确、流利、富有韵味地朗读古文。  2.通过画面想象、文本联结、有感情朗读等,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和善于思考的特点;借助同主题文本拓展,比较阅读,感知古代聪慧儿童形象的共同点,感受小古文的共同点。  3.借助聪慧儿童闯关乐园,有滋有味地诵读与讲演好故事,积累语言与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链接已知,揭示课题  1.回顾文言文,走近主人公。 
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能够通过歌唱、朗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歌与音乐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诗歌学习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来设计学习活动。  一、框架建构  基于音乐—节奏智能的古诗学习活动主要为诗歌节奏韵律感知活动。  1.节奏感知  音乐领域内,节奏指乐音连续过程中的时值关系,它是各种不同长短时值的音有组织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妙、奏、琴”等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受生动的语言,想象课文描绘的声音,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短语,读准字音  1.第一组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叽叽喳喳
材料来源  《小学创意写作》(郭学萍主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为你读诗”  师:同学们好!来,和长辫子老师打个招呼吧!我的辫子长,或者说头发长,这是外貌特点,一眼能够看出来。我还有一个内在的特点,如果我不说,你们可不知道,那就是——我喜欢写诗。现在,给大家看一下昨天晚上我写的一首小诗。(出示:《你送给我的书,被一层淡淡的月光包着》)  你终究  是一个把老虎养在诗中的孩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学习讲笑话的方法,感受笑话语言的风趣和幽默。  2. 通过讲笑话、听笑话、评笑话,提升语言的风趣性和个人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笑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讲笑话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什么?”  医生说:
摘要本文就数字视频在课件中的作用、数字视频的获取、编辑加工处理以及在课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视频;多媒体;CAI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42-03  Application of Digital Video Frequency in Multimedia CAI Courseware//Wei Jianhua
教學目标:  1.关注文中的“特写镜头”描写,读出曹文轩纯美语言所营造的画面感。  2.了解课文用空行标示各部  分内容的方法,借助“故事名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3.就印象深刻的内容交流读书体会,感悟青铜形象,完成“人物名片”和“成长名片”,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读:知“作品名片”  1.猜读作品。请根据“作品名片”上的信息猜猜是曹文轩写的哪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