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5-0031-0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鸡业,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啰音、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同时还可能侵害肾脏。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蛋品质量下降为主,同时感染该病还会影响免疫功能,造成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给鸡场带来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9年底,广西某规模化鸡场种鸡群中种蛋合格率持续4个月下降,降低近6%,不合格种蛋以沙壳蛋居多,约占70%。鸡群主要表现精神不振、减食、饮水量增加;拉稀比例升高,可见白色稀粪;少数鸡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张口呼吸、啰音、拱背、咳嗽等;产蛋率、死淘率均在正常范围。曾投喂头孢拉丁、阿米卡星等药物,均无明显效果。
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支气管有粘液,粘膜有出血点、坏死灶。个别气囊混浊。母鸡卵泡充血、出血,输卵管充血、有尿酸盐沉积,腹腔内有液态卵黄。肾脏肿大出血,呈红白相间的“花斑肾”。肝脏有出血点。
3 實验室检验
3.1 病原RT-PCR/PCR检测 根据鸡群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初步怀疑病原可能是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毒支原体(MG)和滑液囊支原体(MS)中的一种或几种。
采集气管、肺脏、输卵管、肝脏、鸡爪等组织,分别参照GB/T 16550-2008 新城疫诊断技术、GB/T 23197-200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技术及文献,采用RT-PCR/PCR检测NDV、IBV、MG和MS。
3.2 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及致病性 取病鸡组织,无菌接种山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并分别于37℃有氧、厌氧培养过夜,再挑取单个优势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扩增16sRNA基因序列。
随机选取20只健康的昆明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攻毒组。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菌液,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检测结果与分析
4.1 病原RT-PCR/PCR检测结果 通过RT-PCR/PCR检测,NDV、MG、MS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仅检测到IBV目的基因条带,经过序列测定证实基因条带为IBV,且非疫苗毒。
4.2 细菌鉴定、药敏及致病性结果 分离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粉红色、圆形菌落,在山羊血平板上呈白色、圆形菌落,通过细菌形态、革兰氏染色和16sRNA序列比对,证实其为大肠杆菌[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该菌对受试的磺胺类药物、头孢类普遍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敏感,其中对磷霉素最敏感,可以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4.3 细菌攻毒试验 攻毒期间,对照组小鼠表现正常,而攻毒组小鼠均在腹腔注射菌液后36h内死亡,说明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
5 治疗
我国最早于1972年在广东发现IB,随后其他省份相继报道,该病传染性高,而且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造成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是目前危害养禽业主要疫病之一[1,3]。
本次对鸡群进行病原检测,确定患有IB,并排除了ND、MG、MS等病原的感染;还在肝脏和鸡爪中分离到细菌,通过鉴别培养基、镜检及16sRNA鉴定,证实分离菌为大肠杆菌,该菌对受试头孢类、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敏感。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疫苗紧急免疫,结合使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在饲料、饮水中添加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同时采用规范生物安全措施治疗该病[4],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后的生产中,可通过疫苗免疫、严格隔离、检疫等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免疫力、执行规范生物安全等措施,进行该病的防制[5]。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R.布坎南,N.E.吉本斯,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3] 刘芳.一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诊疗与体会[J].家禽科学,2019(12): 30-31.
[4] 张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J].中国动物检疫, 2020(2):37.
[5] 刘卫荣,李明佳,向谈婷.黄芩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家禽,2019,41(18):24-2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鸡业,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啰音、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同时还可能侵害肾脏。产蛋鸡则以产蛋量减少、蛋品质量下降为主,同时感染该病还会影响免疫功能,造成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给鸡场带来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9年底,广西某规模化鸡场种鸡群中种蛋合格率持续4个月下降,降低近6%,不合格种蛋以沙壳蛋居多,约占70%。鸡群主要表现精神不振、减食、饮水量增加;拉稀比例升高,可见白色稀粪;少数鸡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张口呼吸、啰音、拱背、咳嗽等;产蛋率、死淘率均在正常范围。曾投喂头孢拉丁、阿米卡星等药物,均无明显效果。
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支气管有粘液,粘膜有出血点、坏死灶。个别气囊混浊。母鸡卵泡充血、出血,输卵管充血、有尿酸盐沉积,腹腔内有液态卵黄。肾脏肿大出血,呈红白相间的“花斑肾”。肝脏有出血点。
3 實验室检验
3.1 病原RT-PCR/PCR检测 根据鸡群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初步怀疑病原可能是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毒支原体(MG)和滑液囊支原体(MS)中的一种或几种。
采集气管、肺脏、输卵管、肝脏、鸡爪等组织,分别参照GB/T 16550-2008 新城疫诊断技术、GB/T 23197-200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技术及文献,采用RT-PCR/PCR检测NDV、IBV、MG和MS。
3.2 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及致病性 取病鸡组织,无菌接种山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并分别于37℃有氧、厌氧培养过夜,再挑取单个优势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扩增16sRNA基因序列。
随机选取20只健康的昆明小白鼠,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攻毒组。攻毒组通过腹腔注射菌液,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检测结果与分析
4.1 病原RT-PCR/PCR检测结果 通过RT-PCR/PCR检测,NDV、MG、MS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仅检测到IBV目的基因条带,经过序列测定证实基因条带为IBV,且非疫苗毒。
4.2 细菌鉴定、药敏及致病性结果 分离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粉红色、圆形菌落,在山羊血平板上呈白色、圆形菌落,通过细菌形态、革兰氏染色和16sRNA序列比对,证实其为大肠杆菌[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该菌对受试的磺胺类药物、头孢类普遍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敏感,其中对磷霉素最敏感,可以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4.3 细菌攻毒试验 攻毒期间,对照组小鼠表现正常,而攻毒组小鼠均在腹腔注射菌液后36h内死亡,说明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
5 治疗
我国最早于1972年在广东发现IB,随后其他省份相继报道,该病传染性高,而且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造成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是目前危害养禽业主要疫病之一[1,3]。
本次对鸡群进行病原检测,确定患有IB,并排除了ND、MG、MS等病原的感染;还在肝脏和鸡爪中分离到细菌,通过鉴别培养基、镜检及16sRNA鉴定,证实分离菌为大肠杆菌,该菌对受试头孢类、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敏感。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使用传染性支气管疫苗紧急免疫,结合使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在饲料、饮水中添加丁胺卡那、阿奇霉素和磷霉素,同时采用规范生物安全措施治疗该病[4],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后的生产中,可通过疫苗免疫、严格隔离、检疫等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免疫力、执行规范生物安全等措施,进行该病的防制[5]。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R.布坎南,N.E.吉本斯,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3] 刘芳.一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诊疗与体会[J].家禽科学,2019(12): 30-31.
[4] 张勇.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J].中国动物检疫, 2020(2):37.
[5] 刘卫荣,李明佳,向谈婷.黄芩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家禽,2019,41(18):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