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语文“纠错达人”的故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hers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现实中一时出现了很多“达人”。有音乐达人、广场舞达人、QQ达人、微信达人,也有给法律纠错的达人,给政府纠错的达人,给语言文字纠错的达人。所谓达人,就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被称为达人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今天我要讲的三个“达人”都是语文“纠错达人”,都是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与规范,意义很大。
  北京有一个市民叫程玉合,是海淀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纠错达人”。他是一位有心的语文老师,他发现生活中经常用错的汉字或语言,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来,出版了一本《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很受读者欢迎。比如电饼铛(chēng)不能叫电饼铛(dǎng),“混淆(xiáo)”不能读成“混淆(yáo)”。这本书出版时,搞了一个网上直播,“现场”有8000人在线,一不小心,程老师成了中华书局历史上直播第一人。
  珠海有一位语文老师,也是“纠错达人”,叫李琛。他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自己“找茬”,黑板板书错一个字便自罚十元,用于奖励“挑刺”的同学。他还把自己的“业务范圍”扩大到街头,每见一个错别字便向媒体“举报”。据称,两年时间他就找出“一箩筐”街头错别字,有一些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整改。李琛在珠海的名气很大。南屏有一个珠海名人雕塑园,是唐廷枢雕像园,但雕像下的名字竟被写成了“唐延枢”。李琛向媒体举报,媒体纷纷跟进,还发表评论文章直指雕塑园管理方知错不改。最后,连香洲区政协委员都提案要求纠正错字。
  还有一位“纠错达人”,上海的陈先生,名头更响,名气更大,也曾经是一位语文老师。他花费近10年时间研究《新华字典》,结果发现《新华字典》有2万余处“差错”。据他统计,仅第10版《新华字典》中就有差错22638处。陈先生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经典与失误》、三十万的《新华字典——释义辨析》,出版了《<新华字典>错在哪里?》,为了引起出版部门和国人的关注,陈先生还先后在上海、浙江和北京提起诉讼。索赔纠错费只有1元,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新华字典》的错误对读者造成知识性伤害。虽然被法院驳回,但是陈先生咬嚼《新华字典》的意义是被公认的,其精神令人敬佩,也是国人特别是《新华字典》编写组修订组学习的榜样。
  在世人看来,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好学生的语文课。课余之外的工作都属于业余范围,程老师自己就说“我不是一个太正经的语文老师”。其实,作为语文老师不会写书写文章,不会不敢挑错,也是教育的悲哀。街头上的牌匾有错别字,多煞风景啊。《新华字典》有错误,多误人子弟啊。我认为,“纠错达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对于文字对于文化,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有错必究,有错必改。当然,我更期待的是“纠错达人”,并不专指纠正文字错误,也应泛指纠正社会上的一切不文明现象,纠正一切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有文化,越来越和谐。
其他文献
最近,在某个以大中学教师为主的群里,有人屡屡以“小玉”“叔叔”称呼他人,惹得移居瑞士的洪老师大为不满,责问他:“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搞教育工作的吗?怎么这么不喜欢称呼他人‘老师’?什么‘叔叔’‘小玉’的,这个是你家亲戚群吗?”闻此言我大感快意,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没想到的是,话音未落,某师院一郭姓老师就站出来说:“现在学生胆大,尤其是女生。我的研究生还称我‘郭爸’呢。”  此言引起我一段不甚愉快
期刊
在阅览室读书,偶见“一琴一鹤”之词,不解其意。“可能是个成语吧?”我从书架上拿来《中华成语典故辞典》查找,怎奈“一”字系列里的五十多个成语中居然没有,可见其生僻。回到家,我又翻开“大部头”《中华成语熟语辞海》,终于找到了这个成语,原来出自《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是说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仅有一張琴和一只鹤,受到皇帝的称赞,用来形容行装
期刊
杭州灵隐寺寺大殿多,楹联无数,其中有这样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初读此联,似有一种颓废之感,还透着几分忧伤。然而,静下心来细想,则觉得联中所表之意深刻,富含辩证意味。  人生是个大题目,其中充满着无尽的凶险与未知。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历练修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够强大,还要随时应对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等无数客观条件的考验。所以,要获得成功,很是不易。若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称
期刊
若非元人饮马西湖,新科进士蒋捷,一生注定“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蒋捷一生,只能“庸常琐碎”地活着。这一年,是1276年,蒋捷三十三岁。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蒋捷,正凭窗听雨。室内,一灯如豆,钟声远去,往事并不如烟。一生听雨,物换星移,变化的是环境,是心境,不变的是意境。听雨,可以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听雨环境。少年,在“歌楼”,在“红烛”,在
期刊
每年毕业季,各具特色的毕业致辞精彩纷呈。今年亦然。但在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今年有的毕业致辞的祝词,“翻转”成为一个新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约翰·罗伯茨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也是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他的儿子今年中学毕业。他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  “通常毕业致辞者会祝你们好运,还会祝你们心想事成,但我不会这么做。我希望你们被不公平对待,如此你们才知道公平正义的重要
期刊
我有一朋友,周末没事时喜欢开着私家车带我玩儿。每次提前到了,他总会下车,给我打开车门,然后将手遮在门顶,迎我上车。我们一起吃饭,新上了菜,朋友总会将菜转到邻座,转完一圈,最后一个夹菜的必是自己。他敬别人的酒,第一轮先敬张三,第二轮必先敬李四,以此循环,绝不会使任何人有被冷落的感觉。他的每一个举止,都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人,心中时刻装着别人。  在网上看过一视频。某个穿着时髦的女子在咖啡
期刊
购得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自编集》毛边本。计五册:《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味集》。盖是因了机器装订,书之“天头”齐整,仍未裁;书之“地脚”“书口”,全然毛边。如今,毛边书难得,更难复现前人收藏、阅读毛边书的一派风雅,故,得此书,深喜之。  毛边书,究竟产生于何年代?似乎難下定论。据说,最早始于欧洲,本色的欧洲毛边书,应是“三边不裁”,即天头、地脚、书口,均
期刊
碧云天,黄叶地,正是一年好景时。朋友大刘利用休息日,邀我去山里看望他那几个炼松油的老乡。  车过一个小镇,大刘特地停下来,在一家商店买了一扎啤酒,一扎便宜的本地白酒。见我不解,大刘说,别小看这点东西,我在山里呆过,等下你就知道它的分量了。  汽车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在爬一个超过45度的Z字形陡坡时,跑惯了城市水泥路的汽车终于坦白地亮出了自己无能的一面,趴在半山腰打了几次滑
期刊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山东高唐县人。对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我最初的印象并不见佳。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管宁割席》,讲的就是华歆与管宁二人的故事,两相比较,总觉得华歆艳羡权势富贵,比管宁少了一些清高淡泊,品格志趣,雅俗不同。  这篇故事说,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读书,一同劳动。有一次两人在菜园子刨地种菜,刨着刨着,不料刨出了一块金子。面对这诱人的璀璨“片金”,管
期刊
今年7月8日,山东临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出租车与正在机动车道上跑步健身的“老年晨练团”碰撞,致老年人一死两伤。  这无疑是一起并不复杂的交通事故,处理起来也不难:对老年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对肇事司机,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进行处理;对死伤人员,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赔偿。据了解,目前事故的处理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我觉得,将这个事件按交通事故来处理,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