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不再注重让学生掌握和记住多少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史学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理解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符合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理解力是指能清楚地掌握历史事实和基本概念,从而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1]历史理解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历史解释法的角度对历史理解力的培养作初步探索。
一、历史理解力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概括、历史现象成因的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揭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2]历史解释是历史研究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历史教育应该培养的重要学科能力。秦晖教授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历史解释是历史理解力的深化,也是培养历史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的内涵,把握历史的本质,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历史解释法的分类
1. 概念性解释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主观性理解的高度概括,历史学的概念很多,掌握部分重要的历史概念是中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基础,中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知程度,决定着其历史理解力的高低。例如在上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必须要解释清楚,那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教师只有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个历史概念,许多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先解释什么是“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和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相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只规定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所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近代列强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就很好理解了。
2. 因果性解释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历史事件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解读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力的最基本方法。例如关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展?马克垚曾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究竟是哪些有利的条件合在一起,教师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分析。从政治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进行阐释,政治条件方面英国当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代议制建立并得到巩固,市场方面通过圈地运动拥有国内市场,通过三次战争确立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从而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和早期的殖民掠夺拥有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圈地运动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有利的条件综合在一起,终于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再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欧洲情况,即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葡萄牙和西班牙掌握了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马克·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传播宗教等。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3.对比性解释
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比较,既有相似事件的比较,又有相反事件的比较;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比较。历史中的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这是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罗马法中的公民法和万民法时可以利用一个表格进行比较:
三、历史解释法应遵循的原则
1.时代性
历史教学中的时代性是指在充分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历史,用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去重审历史,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入时代气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才能真正把历史课教“活”,学生也能够学有所长,这也是历史解释法中应遵循的原则。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而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2.多元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个别的历史事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观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常用的史观有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如洋务运动,从现代史观上看,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学堂等,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种冲击,反映了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从社会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人们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从全球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革命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做的努力,是一场自救运动。所以历史教学要注重多元史观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3.辩证性
由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要素,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所以我们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阐述和解释时,要用辩证的历史思维来解释。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其按照唯物辩证法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历史,认识历史的本质。如关于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但秦始皇又是个残暴的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百姓承担繁重的徭役;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要苟求,也不要溢美。
【注释】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2]洪汉鼎:《理解与解释》,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一、历史理解力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概括、历史现象成因的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揭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2]历史解释是历史研究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历史教育应该培养的重要学科能力。秦晖教授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历史解释是历史理解力的深化,也是培养历史理解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的内涵,把握历史的本质,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历史解释法的分类
1. 概念性解释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主观性理解的高度概括,历史学的概念很多,掌握部分重要的历史概念是中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基础,中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知程度,决定着其历史理解力的高低。例如在上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必须要解释清楚,那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教师只有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个历史概念,许多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先解释什么是“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和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相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只规定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所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近代列强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就很好理解了。
2. 因果性解释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历史事件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解读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力的最基本方法。例如关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展?马克垚曾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究竟是哪些有利的条件合在一起,教师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分析。从政治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方面进行阐释,政治条件方面英国当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代议制建立并得到巩固,市场方面通过圈地运动拥有国内市场,通过三次战争确立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从而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和早期的殖民掠夺拥有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圈地运动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有利的条件综合在一起,终于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再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欧洲情况,即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使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葡萄牙和西班牙掌握了较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财力。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贸易要道,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马克·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传播宗教等。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3.对比性解释
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比较,既有相似事件的比较,又有相反事件的比较;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比较。历史中的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这是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罗马法中的公民法和万民法时可以利用一个表格进行比较:
三、历史解释法应遵循的原则
1.时代性
历史教学中的时代性是指在充分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历史,用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去重审历史,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入时代气息,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才能真正把历史课教“活”,学生也能够学有所长,这也是历史解释法中应遵循的原则。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而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2.多元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个别的历史事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观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我们常用的史观有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如洋务运动,从现代史观上看,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学堂等,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种冲击,反映了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从社会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人们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从全球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从革命史观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做的努力,是一场自救运动。所以历史教学要注重多元史观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3.辩证性
由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要素,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所以我们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阐述和解释时,要用辩证的历史思维来解释。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其按照唯物辩证法进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历史,认识历史的本质。如关于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但秦始皇又是个残暴的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百姓承担繁重的徭役;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要苟求,也不要溢美。
【注释】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2]洪汉鼎:《理解与解释》,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