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教学中汉英文化习俗差异主要体现为:话题选择的差异;对礼貌的看法不同;词汇的差异等。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差异。
关键词:汉英文化习俗;差异;兴趣
汉语和英语有不少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习俗的类别很多,其中有语言习俗和非语言习俗。
一、 话题选择的差异
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个国家的大众话题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可能成为十分敏感的禁忌。在大众话题这一问题上中西方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英国人见面的时候喜欢谈论天气,几乎成了见面的问候语,例如:
What a beautiful day!今天的天气真好!
What a wet day!湿漉漉的天!
在英国由于天气变化莫测,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可谈论的话题,所以人们最常谈论的就是天气。而中国人最常谈论的是家事,因此国人常把聊天称为“谈家常”。中国人所谈论的话题多数是:
你多大了?吃饭了吗?在哪里发财?最近在忙什么?
英美人士对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只有注意了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异同,才能避免误会和尴尬,使交际活动更加有效。学了这个话题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形成语感,如布置值日生谈论天气、日期、新闻等。
二、 对礼貌的看法
文化习俗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功能。文化习俗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人们生活在社会上一般都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行事。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不按习俗行事,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会受到公众的批评或谴责。
比如: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无论在中国还是英美国家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某些公共场所(茶楼、餐馆)中国人喜欢热闹,大声谈论热门话题,而英美人士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英美国家学校的课堂轻松、自由、松散。对于迟到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先喊“报告”,再向教师解释原因,英美国家的教师碰到学生迟到时并不希望他们喊报告或解释原因,只希望他们悄无声息地到自己座位上去,原因是不想为此打断上课。课堂上学生不会回答老师提问时,应说“Sorry, I don t know.”不应不吭声;如果知道答案,就应该大声回答,以便大家都能清楚。文化习俗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与不同民族交往,必须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例如,与英美人士交谈时涉及人家的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家庭开支等)是不礼貌的;与英美人士进餐时刀叉不能碰到盘子发出声响,喝汤的时候嘴里也不应该发出响声等。
三、 词汇的差异
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比如“肥胖”这个话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差异很大。中国人认为肥胖是可爱的、有福气的,是富态的象征。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肥胖是笨的表现,丑的化身。教生词“fat”时,一些老师喜欢以学生为例:“Liu Ping is very fat. She is the fattest in our class.”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如果学生对一个较胖的英美人士这么讲,就会使他尴尬不已。特别是女士,总是担心自己过胖而采取种种减肥措施。因此西方人士在交往中很少称赞对方fat的,交际中应避免使用。又比如英语用cousin一个词表示“堂兄”“堂弟”“表姐”“表妹”,比汉语简单多了。因为堂表亲,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比如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他们源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很多的不对应。如形容力气大,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使汉英两大民族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即对同一意义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来指代。这种喻体不对应,是不能够直译的。汉语形容雨下得大为倾盆大雨,而英语则用It rains cats and dogs来形容。英语中的“love me and love my dog”译成汉语则应是“爱屋及乌”。Lucky dog就是幸运儿的意思。由此看来,在比喻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更明显,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来直译。
四、 结合课文教学导入汉英文化习俗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圣诞节(Christmas)起源于宗教传说,是西方人最大的、人们最喜爱的日子。圣诞节期间,大大小小的商店、主要街道和各家各户都用圣诞树和明亮的灯饰装扮一新。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持续一个多月。人们互相赠送礼物。英美国家的人们送生日礼物、圣诞礼物或结婚礼物时,通常附有贺卡,有的人还在上面写一些祝贺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客人赠送礼物时,主人应双手接受,握手,并感谢对方。英美国家的人们接受礼物后习惯于当面打开包装,欣赏一下礼品。中国人在送礼和受礼的方式与英美国家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对自己送的礼物一般不声张,受礼者接到礼物后一般要客气或推辞几句:“让你破费了!”“又让你花钱了!”等等。另外中國人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
让学生学好外语,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本领仅靠一套教材、完全依赖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生动地渗透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汉英文化程度差异。譬如: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去留心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民族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汇集和展示。组织学生举行英语晚会,课本剧表演,歌曲、歌舞表演。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为他们进行语言交际提供了机会。
另外,还有称呼和问候的差异,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讨论。
关键词:汉英文化习俗;差异;兴趣
汉语和英语有不少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习俗的类别很多,其中有语言习俗和非语言习俗。
一、 话题选择的差异
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个国家的大众话题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可能成为十分敏感的禁忌。在大众话题这一问题上中西方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英国人见面的时候喜欢谈论天气,几乎成了见面的问候语,例如:
What a beautiful day!今天的天气真好!
What a wet day!湿漉漉的天!
在英国由于天气变化莫测,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可谈论的话题,所以人们最常谈论的就是天气。而中国人最常谈论的是家事,因此国人常把聊天称为“谈家常”。中国人所谈论的话题多数是:
你多大了?吃饭了吗?在哪里发财?最近在忙什么?
英美人士对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只有注意了中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异同,才能避免误会和尴尬,使交际活动更加有效。学了这个话题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形成语感,如布置值日生谈论天气、日期、新闻等。
二、 对礼貌的看法
文化习俗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功能。文化习俗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人们生活在社会上一般都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行事。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不按习俗行事,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会受到公众的批评或谴责。
比如: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无论在中国还是英美国家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某些公共场所(茶楼、餐馆)中国人喜欢热闹,大声谈论热门话题,而英美人士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英美国家学校的课堂轻松、自由、松散。对于迟到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先喊“报告”,再向教师解释原因,英美国家的教师碰到学生迟到时并不希望他们喊报告或解释原因,只希望他们悄无声息地到自己座位上去,原因是不想为此打断上课。课堂上学生不会回答老师提问时,应说“Sorry, I don t know.”不应不吭声;如果知道答案,就应该大声回答,以便大家都能清楚。文化习俗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与不同民族交往,必须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例如,与英美人士交谈时涉及人家的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家庭开支等)是不礼貌的;与英美人士进餐时刀叉不能碰到盘子发出声响,喝汤的时候嘴里也不应该发出响声等。
三、 词汇的差异
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比如“肥胖”这个话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差异很大。中国人认为肥胖是可爱的、有福气的,是富态的象征。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肥胖是笨的表现,丑的化身。教生词“fat”时,一些老师喜欢以学生为例:“Liu Ping is very fat. She is the fattest in our class.”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如果学生对一个较胖的英美人士这么讲,就会使他尴尬不已。特别是女士,总是担心自己过胖而采取种种减肥措施。因此西方人士在交往中很少称赞对方fat的,交际中应避免使用。又比如英语用cousin一个词表示“堂兄”“堂弟”“表姐”“表妹”,比汉语简单多了。因为堂表亲,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比如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他们源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很多的不对应。如形容力气大,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使汉英两大民族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即对同一意义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来指代。这种喻体不对应,是不能够直译的。汉语形容雨下得大为倾盆大雨,而英语则用It rains cats and dogs来形容。英语中的“love me and love my dog”译成汉语则应是“爱屋及乌”。Lucky dog就是幸运儿的意思。由此看来,在比喻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更明显,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来直译。
四、 结合课文教学导入汉英文化习俗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圣诞节(Christmas)起源于宗教传说,是西方人最大的、人们最喜爱的日子。圣诞节期间,大大小小的商店、主要街道和各家各户都用圣诞树和明亮的灯饰装扮一新。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持续一个多月。人们互相赠送礼物。英美国家的人们送生日礼物、圣诞礼物或结婚礼物时,通常附有贺卡,有的人还在上面写一些祝贺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客人赠送礼物时,主人应双手接受,握手,并感谢对方。英美国家的人们接受礼物后习惯于当面打开包装,欣赏一下礼品。中国人在送礼和受礼的方式与英美国家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对自己送的礼物一般不声张,受礼者接到礼物后一般要客气或推辞几句:“让你破费了!”“又让你花钱了!”等等。另外中國人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
让学生学好外语,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本领仅靠一套教材、完全依赖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生动地渗透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汉英文化程度差异。譬如: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去留心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民族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汇集和展示。组织学生举行英语晚会,课本剧表演,歌曲、歌舞表演。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为他们进行语言交际提供了机会。
另外,还有称呼和问候的差异,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