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拿到这本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时,便意外地被王老师在书中体现的那种平和开放的心态、质朴清新的文风、深刻睿智的见解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所深深吸引和打动。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真实、清新、风趣的文字了!我的心灵如沐甘霖,犹如经历了一次充溢智慧与幸福的洗礼!原来教育案例也可以这样地让人爱不释手、荡气回肠!
一、质朴清新的文风。与一些著作常引经据典、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轮番上阵不同,这本书却给人异常朴实的感觉。文章里面没有文采飞扬的排比句,没有激情燃烧的感叹句,也没有雍容华贵的解说词,有的是“一针见血、打中要害”的大实话,直说到了老师们的心坎上,如: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在宣讲大好形势的同时,不妨抽空俯下身子看看基层微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打比方和比喻,如:读书像交朋友,和谁知心,只能走着瞧;荐书像介绍对象,搭个桥而已,喜欢不喜欢是他自己的事;但是你不能在“早放学”与“不负责任”之间画等号,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连同泼出去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上游不停地下着“厌学”的暴雨,教师在下游想凭自己的身躯堵住汹涌的“厌学”洪水,不亦难乎?恐怕唯有壮烈牺牲而已。有的是简短明白的至理名言,如:在教育教学中,让步、撤退、照顾、宽容,甚至暂时迁就,都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的人只能在家当少爷,出了门就像“失了网的蜘蛛”(鲁迅语),这是一种社会化障碍,大概他从小所有生活中的困难都是由他父母代替解决的。有的是通俗易懂的谚语和俗语,如:有一个谚语说:你要想让谁养鸟,你就送他一个鸟笼。如果您自己当年并不是高分生,那您对高分生之外的学生就该多一份同情,少一点歧视,否则您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此外,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歌词,如《牧羊曲》中的“风雨一肩挑”,校园歌曲中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王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出最深刻、最易懂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这应该是教育类文章追求的文风。我欣喜自己终于领悟到了下笔行文的风骨,终于找到了可以学习的大家风范。
二、平和开放的研究心态。作为教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其他琐事劳神费心是常有的情况,要有好心情真难。而王老师说:“当你把对方当成研究对象的时候,你没有时间生气。”“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您的心态越平和,他越有希望进步。而且发脾气最大的害处是,教师无法提高自身能力,讽刺挖苦不属于专业技术。”所以,“遇到‘麻烦制造者’,没有一种好奇的、研究的心态,就会连续犯错误,使自己陷于被动。有了研究心态,它就会冲淡你的道德义愤,你就会比较平静,而这种平静,反而是最能‘镇’住对方的。”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宁静、清醒心态的研究专家,平和而安详,理智而豁达。
三、深刻、睿智的见解。如果说王老师质朴的文风让我轻松,平和的心态让我安宁,那他深刻独到的见解则让我茅塞顿开,他绝妙实用的招数则让我拥有了智慧和力量。王老师说:“我们应该开展这样的竞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看谁干得最轻松看谁活得最潇洒,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这句话真的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教育是一门艺术,应该是巧干与实干的游刃有余,而不应该是苦干加蛮干的心力交瘁。她还说:“真正使学生进步,还得在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上下功夫,班里可以举行自控比赛。比如竞赛打坐,像唐僧那样坐着,双手合十,不许闭眼,看谁坚持时间长。这类竞赛搞几次,就可能在班里形成‘谁能控制自我,谁才是好汉’的风气,那就好办了,纪律情况一定会改观。”自控力真是太重要了!一个智力一般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强,他会成倍地提高课堂效率和作业效率,取得好成绩。相反,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弱,他会干什么事都心浮气躁,心不在焉,成绩不佳。王老师说:“有些学生,如果你不让他做一些小动作,反而影响他的听课质量。那些小动作可能是他不可缺少的习惯动作,当他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倒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这不算缺点,这是特点。心理学上有所谓‘动觉学习者’,他们可能就是。”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观点!我儿子就是一个“动觉学习者”。他边扮演小动物边学动物单词dog、cat、elephant等,很快就学会了。如果某个单词忘了,他一做动作就记起来了。儿童思维正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课堂上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动起来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我因此还提出了“全感参与”的教学策略,效果不错。王老师说:“不需要创造性劳动,不需要专业技术水平,不需要因人而异的具体分析,只要肯下工夫死盯、死管就是了。在这样的评比管理下,老师们不但劳累,而且智商会逐年下降。因为这办法不需要智者,需要的只是一个比一个厉害的‘工头’。”是呀,好多时候,教师就是众人眼中的“工头”。接到新班,有家长因我下午不去班上评讲作业而到教导处告状。当教导主任跟我说起这事时,我很坦然。我说,如果作业中出现了典型错误,我会下午抽空去班上评讲,如果没有,改作业时就个别面批,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我非常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堂效率高了,典型错误少了,也就无须课后补了。教导主任赞许地点头。唉,总有人逼你做“工头”呀!王老师说,“所谓聪明,往往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一个人用某种思维方式,明明不解决问题,还不知变更,只懂得‘加大力度’,卖力气,我们就说这种人‘不聪明’”。真是至理明言。我至今记得工作的第二年教毕业班,我曾因一个女生不认真听讲而要求她出教室。她不依,我就情绪激动地拉她出去。结果她人高马大的,我不但没能拉动她,反而将自己的肌肉拉伤了,疼了好几天,而且影响了全班的上课效率。这种“不聪明”之举的缺点就是太情绪化,没有全局意识,根本原因就是不知变通,不会智取。十多年了,我至今一直后悔当初只顾卖力气的愚蠢之举。还是王老师一语中的:“只要整体不乱,就不要纠缠个别学生的小说小动,不要片面追求所谓‘鸦雀无声’,否则你可能反而弄得‘鸦雀齐声’了。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在某种干扰中讲课,鸦雀无声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王老师独到睿智的见解犹如沙滩上的贝壳,在书中随处可见,让人欣喜而心动,让人陶醉而忘我!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专家给我们支招,给我们点拨,给我们智慧了。
四、科学务实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为什么王老师的心态平和而不浮躁?为何王老师的文风质朴而不华丽?为什么王老师的见解独到明智而不哗众取宠?根源只有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整本书中最吸引我的字眼就是科学和研究。王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没有爱当然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除了爱以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而后者是不会从爱中自然产生的。愚以为,后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前者,而长期以来,它却被大大地忽略了。”“面对教育问题,只会唱爱之歌,这是无意识的自我欺骗,而且我再说一句得罪人的话,这还可能是在投机取巧。因为爱谁都会,高尔基甚至挖苦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而教师的专业本领,他的研究能力,可就不是那么简单能学到了。”多么深刻、独到的见解!面对响彻云霄的爱的赞歌和多如牛毛的爱的神话,王老师仍能做到“万人皆醉我独醒”,真是难得。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科学,才不至于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呢?王老师给出了科学的思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这就是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我想,教育智慧应该就是从这样科学的个案研究法中生成出来的吧!
掩卷沉思,《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心智的启迪,更是行动的召唤。每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只有以平和的研究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所遇问题进行科学的个案研究,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并最终获得教育智慧和专业成长!(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质朴清新的文风。与一些著作常引经据典、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轮番上阵不同,这本书却给人异常朴实的感觉。文章里面没有文采飞扬的排比句,没有激情燃烧的感叹句,也没有雍容华贵的解说词,有的是“一针见血、打中要害”的大实话,直说到了老师们的心坎上,如: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在宣讲大好形势的同时,不妨抽空俯下身子看看基层微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打比方和比喻,如:读书像交朋友,和谁知心,只能走着瞧;荐书像介绍对象,搭个桥而已,喜欢不喜欢是他自己的事;但是你不能在“早放学”与“不负责任”之间画等号,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连同泼出去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上游不停地下着“厌学”的暴雨,教师在下游想凭自己的身躯堵住汹涌的“厌学”洪水,不亦难乎?恐怕唯有壮烈牺牲而已。有的是简短明白的至理名言,如:在教育教学中,让步、撤退、照顾、宽容,甚至暂时迁就,都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的人只能在家当少爷,出了门就像“失了网的蜘蛛”(鲁迅语),这是一种社会化障碍,大概他从小所有生活中的困难都是由他父母代替解决的。有的是通俗易懂的谚语和俗语,如:有一个谚语说:你要想让谁养鸟,你就送他一个鸟笼。如果您自己当年并不是高分生,那您对高分生之外的学生就该多一份同情,少一点歧视,否则您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此外,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歌词,如《牧羊曲》中的“风雨一肩挑”,校园歌曲中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王老师用最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出最深刻、最易懂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这应该是教育类文章追求的文风。我欣喜自己终于领悟到了下笔行文的风骨,终于找到了可以学习的大家风范。
二、平和开放的研究心态。作为教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其他琐事劳神费心是常有的情况,要有好心情真难。而王老师说:“当你把对方当成研究对象的时候,你没有时间生气。”“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您的心态越平和,他越有希望进步。而且发脾气最大的害处是,教师无法提高自身能力,讽刺挖苦不属于专业技术。”所以,“遇到‘麻烦制造者’,没有一种好奇的、研究的心态,就会连续犯错误,使自己陷于被动。有了研究心态,它就会冲淡你的道德义愤,你就会比较平静,而这种平静,反而是最能‘镇’住对方的。”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宁静、清醒心态的研究专家,平和而安详,理智而豁达。
三、深刻、睿智的见解。如果说王老师质朴的文风让我轻松,平和的心态让我安宁,那他深刻独到的见解则让我茅塞顿开,他绝妙实用的招数则让我拥有了智慧和力量。王老师说:“我们应该开展这样的竞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短,看谁干得最轻松看谁活得最潇洒,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这句话真的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教育是一门艺术,应该是巧干与实干的游刃有余,而不应该是苦干加蛮干的心力交瘁。她还说:“真正使学生进步,还得在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上下功夫,班里可以举行自控比赛。比如竞赛打坐,像唐僧那样坐着,双手合十,不许闭眼,看谁坚持时间长。这类竞赛搞几次,就可能在班里形成‘谁能控制自我,谁才是好汉’的风气,那就好办了,纪律情况一定会改观。”自控力真是太重要了!一个智力一般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强,他会成倍地提高课堂效率和作业效率,取得好成绩。相反,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弱,他会干什么事都心浮气躁,心不在焉,成绩不佳。王老师说:“有些学生,如果你不让他做一些小动作,反而影响他的听课质量。那些小动作可能是他不可缺少的习惯动作,当他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倒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这不算缺点,这是特点。心理学上有所谓‘动觉学习者’,他们可能就是。”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观点!我儿子就是一个“动觉学习者”。他边扮演小动物边学动物单词dog、cat、elephant等,很快就学会了。如果某个单词忘了,他一做动作就记起来了。儿童思维正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课堂上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动起来是非常有利于学习的,我因此还提出了“全感参与”的教学策略,效果不错。王老师说:“不需要创造性劳动,不需要专业技术水平,不需要因人而异的具体分析,只要肯下工夫死盯、死管就是了。在这样的评比管理下,老师们不但劳累,而且智商会逐年下降。因为这办法不需要智者,需要的只是一个比一个厉害的‘工头’。”是呀,好多时候,教师就是众人眼中的“工头”。接到新班,有家长因我下午不去班上评讲作业而到教导处告状。当教导主任跟我说起这事时,我很坦然。我说,如果作业中出现了典型错误,我会下午抽空去班上评讲,如果没有,改作业时就个别面批,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我非常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堂效率高了,典型错误少了,也就无须课后补了。教导主任赞许地点头。唉,总有人逼你做“工头”呀!王老师说,“所谓聪明,往往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一个人用某种思维方式,明明不解决问题,还不知变更,只懂得‘加大力度’,卖力气,我们就说这种人‘不聪明’”。真是至理明言。我至今记得工作的第二年教毕业班,我曾因一个女生不认真听讲而要求她出教室。她不依,我就情绪激动地拉她出去。结果她人高马大的,我不但没能拉动她,反而将自己的肌肉拉伤了,疼了好几天,而且影响了全班的上课效率。这种“不聪明”之举的缺点就是太情绪化,没有全局意识,根本原因就是不知变通,不会智取。十多年了,我至今一直后悔当初只顾卖力气的愚蠢之举。还是王老师一语中的:“只要整体不乱,就不要纠缠个别学生的小说小动,不要片面追求所谓‘鸦雀无声’,否则你可能反而弄得‘鸦雀齐声’了。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在某种干扰中讲课,鸦雀无声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王老师独到睿智的见解犹如沙滩上的贝壳,在书中随处可见,让人欣喜而心动,让人陶醉而忘我!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专家给我们支招,给我们点拨,给我们智慧了。
四、科学务实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为什么王老师的心态平和而不浮躁?为何王老师的文风质朴而不华丽?为什么王老师的见解独到明智而不哗众取宠?根源只有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整本书中最吸引我的字眼就是科学和研究。王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没有爱当然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除了爱以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而后者是不会从爱中自然产生的。愚以为,后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前者,而长期以来,它却被大大地忽略了。”“面对教育问题,只会唱爱之歌,这是无意识的自我欺骗,而且我再说一句得罪人的话,这还可能是在投机取巧。因为爱谁都会,高尔基甚至挖苦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而教师的专业本领,他的研究能力,可就不是那么简单能学到了。”多么深刻、独到的见解!面对响彻云霄的爱的赞歌和多如牛毛的爱的神话,王老师仍能做到“万人皆醉我独醒”,真是难得。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走向科学,才不至于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呢?王老师给出了科学的思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这就是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我想,教育智慧应该就是从这样科学的个案研究法中生成出来的吧!
掩卷沉思,《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心智的启迪,更是行动的召唤。每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只有以平和的研究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对所遇问题进行科学的个案研究,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并最终获得教育智慧和专业成长!(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