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技巧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一种富有民主、科学、开放、创新的新文化气息逐渐弥散于义务教育的各个领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技能的实践者,成为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因此,课堂小组讨论这一生成性教学形式倍受老师们青睐,在教师与学生个体及群体就相关课题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课堂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开放的课题、开放的师生,使课堂时时泛起层层涟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其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部分数学教师,对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课堂讨论活动望而怯步。其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过程体验,能有效地提高其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所以,数学课堂组织小组讨论无疑是积极的手段。
  一、讨论小组的划分
  小组以前后两排相邻的四人为宜。这是一种随机组合,避免了组合的单一性,使小组成员具有多向性。自由组合的小组虽然相容度提高,但由于组合的互选性,可能有人出现多次组合,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势必把课堂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组合上。况且,自由组合的成员,往往有一定的默契,域性格相似,或爱好相同,或认知水平接近……有时甚至出现纯性别组合。这有可能使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具有同向性,形成一孔之见,甚至群言堂。发言不能包括一定范围的知识和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
  二、讨论课题的提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讨论也应做到“不到愤悱之境不议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者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目前认识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能独立理解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潜在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认识水平)。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课堂讨论就应该杜绝表面的活跃热烈的作秀。课题的提出必须做到有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封闭性的课题。如果课题是封闭性的,这无异于重蹈传统预设性教学的覆辙,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讨论课题应是开放的而且有较深层次,符合高度原则。
  三、讨论气氛的控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对话平台,每个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载体,带着富有个性色彩的经验感受、见闻知识、思想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他们在智慧碰撞中,得到各自的吸纳、丰富和提升。因此,小组成员就学习的意义来说,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鼓励各抒己见,欢迎创新思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那种尖锐的对抗性活动,使他们坦诚相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学会批评,尤其是自我批评。例如,有一道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学校组织长江春游在流速2.5km/h的航段,从A地上船,沿江而下,至B地,然后溯江而上到C地下船,共乘船4h。若A、C两地相距10k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7.5kn/h,求A、B的距离。在小组讨论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C地应在AB之间,另一种认为C地既可以在AB之间,也可以在A的上游。持第一种观点的认为如果上溯到A的上游,水的流速改变了怎么办,或者是悬崖,那就无法上溯了。持第二种观点的认为问题的前提是“学校组织长江春游在流速2.5km/h的航段”上。他们各持一端,争执不休。像这种对抗性讨论我们应持欢迎态度,让学生在倾听中提升。
  四、讨论方向的稳定
  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其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新思想、新创意”,“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正是教育者所期待的。但是,如果讨论目标转移了,学习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同学关系协调的小组,讨论比较随便,很容易转移话题,甚至是不着边际的闲聊,天南海北的侃大山,或者是肤浅的讨论。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约束。
  毫无疑问,小组讨论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极恰当地运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从众心理的存在,学生学习质量会受榜样和别人成绩的影响。所以,讨论小组成员不宜长期固定,有些需要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也不宜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其他文献
摘要:听说能力被列入英语教育的重要培训方向,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能力一般不太好,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新的更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应用于现在教学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设备教学的听说课堂,以便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听说能力 激发兴趣 听说训练     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由于其思想性、教育性强,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难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政治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就如何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 生动有趣 创设情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科整合    初中
期刊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应主要从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结构方面着手,通过对课堂结构的优化,提高课堂45分钟地有效使用率,来提高课堂的效益。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适应时代需求。  教师应由“权威指导”转向“合作伙伴”:老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同学生一起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交流;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向“合作者”:要变“给压力”为“输动
期刊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生生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生生互动就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就是强调合作学习,具有交流、分享、促进的特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从生生互动的形式看,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辩论、互相问答、互相倾听、、互相演示、互相教学、互相考查、互相修正、互相评
期刊
摘要:如今,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英语学科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弱科”。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带领学生走上一条轻松学英语的道路?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高效,艺术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走高效而具艺术性的课堂之路。以下是我走英语教学高效课堂之路的几点建议:  一、指
期刊
【摘要】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形成美的环境,促进学生养成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创造,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 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语言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很自觉地创设情境来教学。如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操作情境探究新知,创设游戏情境强化练习,创设别样情境形成高潮等等。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途径,与同行们商榷。  一、展现生活情境  即把学
期刊
潜能生的问题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许多老师对此望而却步,甚至不愿面对,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不但拖垮了学生,也拖累了老师。学习是儿童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业失败会挫伤儿童自尊心,给儿童的生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甚至会给儿童的一生留下创伤。而长时间的学业失败能够导致沮丧、绝望、焦虑和失望等消极情绪,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这是一个让人懊恼的现实。所以,潜能生的提优补差尤为重要。
期刊
课堂提问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在于“激疑”和“诱导”。如何才能达到以疑启思的目的呢?须在“导”字上做文章。《学记》上说“道而弗牵”便是对诱导的强调。在提问中相机诱导,更是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进行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争论,这样,学生会在逐个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中感受到探索的欣喜,学
期刊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我的学校和班级里,存在着英语差生.同样在许多中学里也有很多差生.他们学英语也特别的吃力.他而且他们讨厌英语。如何激发差生,提高差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认为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一、要有爱心和耐心  只要每一个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感情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