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萍乡市开发区登岸小学 337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因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语文阅读方法之首,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1 注重范读,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的句子、段落需要以读代讲,读不好便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范读可以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想读好的强烈愿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范读,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指导朗读,训练技巧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整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山中访友》、《和时间赛跑》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山中访友》,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生灵的秀丽可爱,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要朗读《新型玻璃》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新型玻璃》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的。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如果还按照《山中访友》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了。而读诗歌则要求学生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突出重点,产生共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有些符号意蕴深长,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了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进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做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感受到了桑娜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4 熟读成诵,培养习惯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一旦形成习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谓受益终生。 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自然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自由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其意义,受到感染。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恰如张志公先生说的:“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领会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因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语文阅读方法之首,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1 注重范读,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的句子、段落需要以读代讲,读不好便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范读可以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想读好的强烈愿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范读,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指导朗读,训练技巧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整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山中访友》、《和时间赛跑》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山中访友》,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生灵的秀丽可爱,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要朗读《新型玻璃》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新型玻璃》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的。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如果还按照《山中访友》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了。而读诗歌则要求学生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突出重点,产生共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有些符号意蕴深长,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了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进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做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感受到了桑娜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4 熟读成诵,培养习惯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一旦形成习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谓受益终生。 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自然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自由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其意义,受到感染。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恰如张志公先生说的:“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领会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