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届全国改革创新教学大赛已在美丽的呼和浩特市胜利闭幕了,作为大赛的选手经过这次大赛的洗礼,感受很深,想法颇多。观看各地市优秀选手的录像课,让我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及理解;现场评课赛,则使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发现若能从全局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议学、议教,既可改善学生的学习,又可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评课议课?通常我们都会看看教学设计有无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不足之处在哪里?然后根据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而经过深思,我认为在评课过程中其实只要关注到了下面的三点,就抓住了评课的核心。
一、关注主题
本次教学大赛的主题是“改革创新”,因此在评课时必需关注到这节课它有没有创新的东西。我认为在教学中创新含义是创立新的教学设计,或将已有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我们会关心有无创新的实验?有无创新的设计方案?有无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观模大赛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了很多课都有创新点,例如在实验创新方面,浙江温州中学的徐海龙老师在《电容器电容》一课的引入中使用两个不锈钢大碗中间夹塑料薄膜做成了电容器,上海市建平中学的金松老师在《超重与失重》一课中设计纸环下拴着重物自由下落时纸环仍保持圆形来检验完全失重现象,福建厦门一中的郑仁文老师在《摩擦力》一课的设计中把一端拴有测力计的木块放在小小传送带上,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还有老师在讲授《电磁感应》一课中利用线圈把DVD输出的电信号转化成了音箱的音频信号等等。这些实验中有的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或常见的生活用品做成的,有的是在原实验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的现代教育思想。像这样紧扣大赛主题,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智慧的闪光点的课,我们在评课时就应关注到并及时指出。
二、关注策略
教师授课,应讲究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主体活动起来,让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这就是教师的贡献,策略准确便省时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策略是激励性教学策略及自主性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到它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探究?教师是否能创设或指导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本次大赛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好课都关注到了教学策略的使用。例如,上海的邢老师利用令人震撼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引入《机械波》的讲授;一位老师在《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中使用了一个改装后的风扇,没有接电源而学生触摸扇页后却有触电的感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探究兴趣;《摩擦力》一课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画墙,然后让木块叠加模拟两种不同的砌墙方式利用传感器测量出其摩擦力,既直观有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深思。教学过程情景化、活动化,学生在其中被引发了“我想学习,我要学习”的强烈学习动机,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能进行恰当地组织及指导,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正确使用即时评价,有效发挥肯定、欣赏、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那这位老师就是一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一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三、关注设计
本次大赛要求选手的课是“科学探究”的课,众所周知,科学探究教学作为“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1]的一种学习方式,必定表现出科学探究自身所固有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科学探究七要素”实际上反映了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经历的七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实际操作上,作为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的一节课,我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把七个基本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因此在评议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落在一节探究课中教师是如何设计探究内容的?他的设计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学生完成效果怎样?例如,北京四中的李德胜老师的《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课,他的探究设计的落脚点在让学生如何选择测量电路上,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上。
做法是:先根据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线方式描点,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分布不够合理,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更换大电阻,发现电阻调节不够方便,引入应使变阻器分压式接线方式,可得出调节方便并数据分布较均匀的点,顺利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图曲。学生在实验分析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探究,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辽宁大连市二十四中的赵东峰老师的《双缝干涉》一课,实验探究影响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的因素,设计探究的重点落在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干涉条纹间距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老师利用摄像头拍摄出干涉条纹帮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理论探究与实验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收获;而广西玉林高中的李献老师的《电磁感应》一课,探究设计的重点为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利用电子白板和学生共同分析出虽可用不同方法由磁生电,但其本质均是由于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学生对磁生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正因为教师在这些课的设计上花了大量的心思,所以才显得精彩及成功。
如果说,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一、教学目标多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和谐统一,且不偏废,切实改变了单纯追求知识目标的传统教学观,那我们可以说他的教学设计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二、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符合学生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我们便可认为教师关注到了以学生为本;三、教师能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得出物理规律,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那么他就真正把探究式教学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关注主题
本次教学大赛的主题是“改革创新”,因此在评课时必需关注到这节课它有没有创新的东西。我认为在教学中创新含义是创立新的教学设计,或将已有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我们会关心有无创新的实验?有无创新的设计方案?有无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观模大赛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了很多课都有创新点,例如在实验创新方面,浙江温州中学的徐海龙老师在《电容器电容》一课的引入中使用两个不锈钢大碗中间夹塑料薄膜做成了电容器,上海市建平中学的金松老师在《超重与失重》一课中设计纸环下拴着重物自由下落时纸环仍保持圆形来检验完全失重现象,福建厦门一中的郑仁文老师在《摩擦力》一课的设计中把一端拴有测力计的木块放在小小传送带上,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还有老师在讲授《电磁感应》一课中利用线圈把DVD输出的电信号转化成了音箱的音频信号等等。这些实验中有的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或常见的生活用品做成的,有的是在原实验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的现代教育思想。像这样紧扣大赛主题,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智慧的闪光点的课,我们在评课时就应关注到并及时指出。
二、关注策略
教师授课,应讲究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主体活动起来,让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这就是教师的贡献,策略准确便省时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策略是激励性教学策略及自主性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到它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探究?教师是否能创设或指导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本次大赛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好课都关注到了教学策略的使用。例如,上海的邢老师利用令人震撼的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引入《机械波》的讲授;一位老师在《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中使用了一个改装后的风扇,没有接电源而学生触摸扇页后却有触电的感觉,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探究兴趣;《摩擦力》一课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画墙,然后让木块叠加模拟两种不同的砌墙方式利用传感器测量出其摩擦力,既直观有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深思。教学过程情景化、活动化,学生在其中被引发了“我想学习,我要学习”的强烈学习动机,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能进行恰当地组织及指导,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正确使用即时评价,有效发挥肯定、欣赏、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那这位老师就是一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一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三、关注设计
本次大赛要求选手的课是“科学探究”的课,众所周知,科学探究教学作为“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1]的一种学习方式,必定表现出科学探究自身所固有的复杂性。我们常说的“科学探究七要素”实际上反映了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经历的七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实际操作上,作为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的一节课,我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把七个基本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因此在评议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落在一节探究课中教师是如何设计探究内容的?他的设计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学生完成效果怎样?例如,北京四中的李德胜老师的《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一课,他的探究设计的落脚点在让学生如何选择测量电路上,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上。
做法是:先根据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线方式描点,引导学生发现数据分布不够合理,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更换大电阻,发现电阻调节不够方便,引入应使变阻器分压式接线方式,可得出调节方便并数据分布较均匀的点,顺利画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图曲。学生在实验分析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探究,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辽宁大连市二十四中的赵东峰老师的《双缝干涉》一课,实验探究影响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的因素,设计探究的重点落在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干涉条纹间距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老师利用摄像头拍摄出干涉条纹帮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理论探究与实验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收获;而广西玉林高中的李献老师的《电磁感应》一课,探究设计的重点为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利用电子白板和学生共同分析出虽可用不同方法由磁生电,但其本质均是由于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学生对磁生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正因为教师在这些课的设计上花了大量的心思,所以才显得精彩及成功。
如果说,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一、教学目标多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和谐统一,且不偏废,切实改变了单纯追求知识目标的传统教学观,那我们可以说他的教学设计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二、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符合学生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我们便可认为教师关注到了以学生为本;三、教师能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得出物理规律,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那么他就真正把探究式教学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