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新教材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交流讨论,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解决,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践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进行。
  1.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使研究逐步深入
  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就是善于按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容易的小问题,或把解决某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再整合出各个小问题间的整体联系,以及解决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例如,化学反应限度是个抽象难懂的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这个概念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探究策略,在分析教学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基础上,构建以下问题线索:
  (1)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全部消耗?
  (3)可逆反应是否会“停止”?怎么解释?
  (4)怎样理解可逆反应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
  2.创设“变化式”问题情境,使研究全面整合
  “变化式”问题情境,指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变化式”问题情境能加深对相应问题群的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有利于把输入的信息按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并由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但若仅停留于此则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化学史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例如,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论是科学假说吗?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与古希腊的原子论有什么不同?
  (3)汤姆生提出的“葡萄于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有什么根据?
  (4)卢瑟福凭什么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5)玻尔为什么质疑行星模型?
  (6)你认为人类目前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已经完美无缺了吗?
  通过上述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从中体验化学家探索物质世界的艰辛和发现的乐趣,认识物质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的志向。
  “变化式”问题情境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又新颖的问题,使对问题的讨论更全面、深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使研究多向拓展
  “开放式”问题情境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的方式有过程开放、方法开放和结果开发。例如上《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时,在讲清酸雨形成原因主要是含硫的矿物燃料燃烧等因素造成的,然后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防治酸雨”的方案,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1)燃烧前除去石油、煤中的硫。(2)工厂排放烟道气前除去SO2和NOx。(3)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控制。(4)调整民用燃料的结构。(5)开展植树造林活动。(6)开发无污染能源,等等。然后请学生根据“绿色化学”的要求,从技术可操作性、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自我评估所提的方案。以此多向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开放式”问题情境中,往往会对同一个问题和现象提出不同的假设和逻辑推理,容易唤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为学生创新求异营造了氛围。学生各抒己见,产生认知的冲突或认知的不协调,这样不但可能使学生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而且学生间的信息交换和智慧碰撞,在适当的时候可能变为真正的创造。
  二、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1.“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状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改中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核心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探究式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2)转换;(3)评价。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同时也影响他们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教师需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的情境。“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来自于诱人的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探索性诱导的“问题情境”下,学生自主感知、自主分析、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逐步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解决,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材,生活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回归生活实属必然。因此,课堂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也应注意生活化,问题背景材料多生活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关注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困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不应是问题的终结,而是要发现更多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成为教育的有心人,平常要阅读大量课外读物,也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并进行分门别类收集,编写出生动、幽默的情境问题材料。例如,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的居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建有配备齐全的新房子,美中不足的是洗澡间通风条件差,为此年年有人在洗澡中,因关闭洗澡间的门窗导致燃气不完全燃烧产生CO而中毒身亡。倘若化学课堂里的“充分燃烧必备条件”问题的“交流与讨论”的背景材料,选择了上面这个发人深省的生活化实例,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此类事件就不会再发生,教育的功能、效果就最大化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落到了实处。此外,学生之间的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学习积累,造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长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生活化背景材料,让每位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都能遇到与自己的长处相吻合的问题,都能说上话。
  3.“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充当科学家角色的氛围,让他们模仿前人探索真理的科学思路去“发现”、去“创造”,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虽不是真正的创造,但对学生来说仍完全可视为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潜能,把学习过程当作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感到自己和教师都在进行课题探究,于是,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引导的问题情境中去,在“再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拉近了情感距离,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倾向得到了强化,实现了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师生换位”形式有利于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而且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渴望获得新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分析探究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启发探讨,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科学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实践中,使教育达到“行虽微,而旨甚远”的目的。值一提的是,在化学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僵化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但总的来说就是要遵循教学过程、科学探索过程和学生认知过程相统一的原则。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更为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其出发点与归宿都落在“人”上。即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了这一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龚正元,王祖浩.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3]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2).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师都在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一、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要想让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层次教学”,因为一个班中,学生的基础有好有差,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班内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引入不仅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更应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想像力,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关于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一、游戏趣味法课题的引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
传统模式下,教师的教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教师根据教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上,教师必须系统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恰当的学习策略,很多教育专家都说,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如果我们不把学生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就不会有生成能力的可能性,学生能力既需要条件、机会,更
物理实验的教学,一直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由学生自己设计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这种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中学物理实验必须改革,刻不容缓!  新课程的提出就像一阵春风吹活了陈旧、乏味的中学物理实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新课程的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为此,《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一、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实践主体。这种自觉能动性,就是人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考虑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状况显得不堪入目,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虚”、“二繁”、“三无效”,“一虚”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更甚至抄袭他人作业,换
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表达的主渠道,也为发展学生数学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新课程呼唤着数学表达,广大教师呼唤着数学表达,广大学生更迫切地需要数学表达,从学术性数学状态转化为教育性数学状态,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也为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倡导,为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广大师生应抓住这难得的良机,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而努力奋斗。    一、发展学生数学
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本人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项目教学也进行得红红火火,很多教师和学生从中获益颇丰。职业学校电子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尽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岗
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曾接触过很多“谈数学色变”的学生,究其原因:首先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这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的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想寻根问底.同时他们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