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给目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鲜的活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为此,我们要理性地面对课改,注重课堂实效。
一、积极发言与学会倾听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课堂有了“动”感。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课堂氛围活跃,却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收他人的正确观点,摒弃自己错误的想法。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题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生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必定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是完成自身发展这幕大戏的演员,而教师则是编剧、是导演(必要时也是演员)。演戏需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性,让演员自主、自由地演,这样的戏才能让演员真正投入,演得真切,才能让观众体验真实,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演员演戏必须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只有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才能保证大多数乃至全体参与者的互利共赢;没有规则的自由,助长是个人不良习性的无限膨胀,而不是个性的张扬。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较强的课改意识,但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很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导致了课堂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空洞理解和对教学新方法的形式掌握,关注形式和表面,忽视实效和本质。
合作学习要从情感因素考虑,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从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还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并且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如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办公室的椅子腿松动了,你能想办法帮助老师吗?”小组展开讨论,积极配合,想出了好几种办法:买一把新椅子;用绳子或布条把椅子腿捆好;订木条。师:哪种方法既省钱又能使椅子稳固时间长久?讨论得出:订木条。我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有几种订法,哪种订法最好?经过合作讨论得出:斜着订最好。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对三角形稳定性有进一步认识,而且在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鼓励评价与客观评价
鼓励评价具有教育、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可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树立学习信心,体现人文关怀。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在课堂上我们有些老师经常不假思索地随意表扬学生,对表扬,错也表扬,似乎没有表扬这节课就缺少了什么。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用了27次的“掌声鼓励”和10多次的“吔,你真棒!”来表扬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淡,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
四、花样展示与追求实效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甚至有的领导以课件作为评价好课的标准。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束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課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
一、积极发言与学会倾听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课堂有了“动”感。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课堂氛围活跃,却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收他人的正确观点,摒弃自己错误的想法。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题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生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不去组织,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必定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蜕变成学生主体的自由放任。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是完成自身发展这幕大戏的演员,而教师则是编剧、是导演(必要时也是演员)。演戏需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体性,让演员自主、自由地演,这样的戏才能让演员真正投入,演得真切,才能让观众体验真实,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演员演戏必须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只有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才能保证大多数乃至全体参与者的互利共赢;没有规则的自由,助长是个人不良习性的无限膨胀,而不是个性的张扬。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现在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较强的课改意识,但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很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导致了课堂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理念的空洞理解和对教学新方法的形式掌握,关注形式和表面,忽视实效和本质。
合作学习要从情感因素考虑,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从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还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并且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如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办公室的椅子腿松动了,你能想办法帮助老师吗?”小组展开讨论,积极配合,想出了好几种办法:买一把新椅子;用绳子或布条把椅子腿捆好;订木条。师:哪种方法既省钱又能使椅子稳固时间长久?讨论得出:订木条。我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有几种订法,哪种订法最好?经过合作讨论得出:斜着订最好。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对三角形稳定性有进一步认识,而且在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鼓励评价与客观评价
鼓励评价具有教育、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可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树立学习信心,体现人文关怀。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在课堂上我们有些老师经常不假思索地随意表扬学生,对表扬,错也表扬,似乎没有表扬这节课就缺少了什么。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用了27次的“掌声鼓励”和10多次的“吔,你真棒!”来表扬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是必要的,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淡,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
四、花样展示与追求实效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甚至有的领导以课件作为评价好课的标准。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束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課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