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诉银联:中国为何不上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关键主张、要求已经实现,美方提出的银联‘垄断’之说被驳回,而且世贸组织同意中方有序开放市场的主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如是解释中国为何不上诉。
  一场持续近两年的跨国纠纷,眼下总算有了结果。
  2010年9月15日,美国贸易办公室向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提出申诉称,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以下简称银联)垄断中国的本地电子支付业务,限制外国电子支付服务,损害VISA国际组织(以下简称VISA)、万事达和美国运通等美国企业的利益。
  时隔近两年后,2012年7月16日,世贸组织网站发布初步裁决结果:银联并未形成市场垄断地位,但中国应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跨境方式提供电子支付服务。按规定,在世贸组织初裁结果公布60日内,双方均可提出上诉,但截至9月中旬,中国商务部并未采取类似措施。
  “我们的关键主张、要求已经实现,美方提出的银联‘垄断’之说被驳回,而且世贸组织同意中方有序开放市场的主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此前提下,按照我们的步骤开放这个市场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市场最终是要开放的。
  从伙伴到对手
  世贸组织裁决宣布之日,也是银联和VISA竞争进入白热化之时。
  VIS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1995年,VISA与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此后,VISA在中国的发展就与信用卡绑定在一起。不过,VISA真正大规模在中国开展业务,还得等到2002年与银联成立合资公司。
  当时,银联成立还不到一年,其股东囊括近80家国内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各商业银行之间跨行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的交易清算,其性质类似证券结算登记公司。由于涉及到人民币清算业务,银联的成立还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归口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分管。
  此前,VISA、万事达等主要竞争对手在中国已经经营多年,其清算标准、仲裁体系完善,相形之下,银联则是“一穷二白”,因此,成立之初,银联也迫切需要与一家全球性的支付清算公司合作。
  一位曾经在中国银联任职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合作之初,VISA曾派出专家常驻银联在上海总部的办公室,帮助其解决收单、银行卡解决中心、国际认证等问题。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带有“银联”“VISA”标志的双币卡在国内迅速增长。这种双币卡的推出,打破了VISA等国外公司此前在中国进行市场推广的瓶颈:即无法进行人民币清算。
  中国银联和VISA合作亦步入蜜月期:VISA在中国只能提供境外银行卡的转接、收单等业务,一旦涉及人民币的支付清算转接,得走银联通道;但在境外消费双币卡时,其资金清算需走VISA的渠道,随着中国人海外消费激增,VISA亦从中获益不浅。
  不过,这种“以国内国外为界、井水不犯河水”的微妙平衡,最终还是随着银联不甘心局限国内市场而被打破。
  2004年,银联在香港开展POS机(刷卡机)消费、ATM机查询和取现业务,走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据银联提供的数据,到了2010年,银联处理的中国商业银行卡跨行交易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份额,而VISA几乎无足轻重。
  VISA占据优势的国际市场,近年来也被银联蚕食。例如,在境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刷银联卡,不收货币转换费;如果走VISA通道,一般要收取一到两个百分点的货币转换费,因此很多持卡人还是会选择银联通道。
  截至2010年底,已经有117个国家受理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银联在国内市场份额很高,而且地位稳固,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10年6月,VISA曾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当年8月起,各银行在处理VISA与银联共同发行的联名卡国际支付交易时不要使用中国银联的网络,同时将对境外违规收单银行采取惩罚措施。
  后来,银联和VISA均否认此事,但双方仍在暗地较劲。
  此时,VISA、万事达在中国的发展也再度进入瓶颈期,VISA、万事达的卡在国内刷只能走银联的渠道,对VISA而言没有什么利润空间。目前,VISA虽在国内拥有较多用户,但始终无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发卡程序。
  银联试图通过推广金融IC卡,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压缩VISA的生存空间。2011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部署,银联联合国内商业银行,基本实现了金融IC卡在大部分境内商户POS机的受理,并按计划协助推进ATM机的受理改造。
  由于国际上的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公司大部分采用的仍是磁条卡,与IC卡并不兼容。因此,一旦中国的银行卡完成从磁条卡向IC卡的全面升级,加之VISA、万事达等卡组织在中国境内的POS机上无法单独受理,必须附上银联的标识,届时VISA在中国的业务将面临更大挑战。
  2010年9月15日,VISA、万事达等美国公司通过美国贸易办公室,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中国银联垄断中国的本地电子支付业务,限制外国电子支付服务,已经损害了上述美国公司的利益。银联和VISA之间矛盾至此正式公开化,而美国贸易办公室调解未果,最终上诉世贸组织。人民币清算开放悬念
  由于美国贸易办公室的介入,银联和VISA的纷争,最终升级为中国是否应该开放人民币清算业务的争论。
  在美国贸易办公室向世贸组织提交的申诉书中,首次把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定义为“电子支付服务”,认为属于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的“所有支付和货币汇划服务”。而中方则认为,电子支付服务中的“清算和结算”属于中国未作承诺的“金融资产的清算和结算”,中国没有违反世贸承诺,这是此次诉讼的核心焦点之一。
  从世贸组织采纳的专家组意见看,中美双方各有胜负。
  在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信息部主任龚柏华看来,专家组认为中国有遵照承诺开放相关市场的义务,这是美国最大的赢点;但专家组也支持了中方的一些关键论点,驳回了美方关于外国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跨境方式提供电子服务的主张,认定涉案的中方监管措施没有违反市场准入原则,没有确立银联的垄断地位。裁决基本支持了中方有序开放支付服务市场的主张。   不过,在梅新育看来,美方的这一要求,主要为自己占优势的发卡机构开辟国际市场,并非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乐意人民币国际化。”梅新育说,美国只是希望中国向外资开放电子支付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一般与该国崛起同步推进。美国也并不希望看到另一种强大的国际货币,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对美国来说,拿下中国清算市场,更多的是为了推动该国公司布局全球。
  目前,国际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银行卡品牌和转接清算机构都在美国,VISA和万事达两家跨国银行卡公司就占领了全球超过75%的银行卡跨行转接市场,并掌握着全球银行卡相关业务、技术标准和清算系统的主导权。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银行卡结算业务长远看会开放,但由于涉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其开放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会一步到位。
  因此,世贸组织的判决即便生效,但VISA、万事达等公司何时能够在中国独立发卡,目前仍不明朗。
  目前,银联仍然是中国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卡跨行清算的机构,此外,银联实际上还执行了部分行政职能,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卡的BIN号就是由银联来分配。银联的这一特殊的市场地位,与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大环境有关。国内亦有银行界人士呼吁开放清算市场,希望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使银联改进服务,增进消费者福利。
  VISA中国区公司事务总监刘婕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将受益于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支付产业,它将更好地推动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涌现,而这必将最终造福中国的消费者,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前车之鉴。此前,澳大利亚及台湾在开放中失去了自主银行卡品牌,市场被VISA、万事达占据。一度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JCB卡,近年来在VISA、万事达的夹击中也日渐式微。
  中国金融系统的开放程度与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尽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银联资产总量已接近14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当年净利超过10亿元,发展势头咄咄逼人。但是,与有数十年历史的VISA、万事达等老牌公司相比,银联仍然是小块头,其年交易额规模不到VISA的六分之一。
  差距还不仅仅体现在交易规模上。“目前银行卡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基础条件有些脱节。”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银联的银行卡发行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实体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财富管理能力,与国外同行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其他文献
得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将迎来开播三周年庆典时,我刚从伦敦奥运会报道现场回到北京。伦敦时刻犹在脑海。  从北京到伦敦,世界体育的中心舞台完成了一次美好的交接。从伦敦到北京,带回的不只是38枚金牌的记忆,也引发了对于实力与影响力、竞技场和舆论场的再认识。显然,这不止于运动场。  世界的竞技舞台风云变幻,中国是这个舞台不再缺席的舞者。2009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开播,第二年
1980年代,国门洞开,西学涌进,尤其是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康德,成为这个年代学子不同专业的共同“自修课”。也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哲学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哲学这门专业,也如同现今所谓的“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一样,很是热了一阵,热到学历史专业的我,竟然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哲学方面的书。因为迷上了,所以周辅成先生主编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也读得津津有味。不过,现在想
或许在未来,二氧化碳这种毁坏地球环境的气体也能帮助我们戒掉对石油的依赖    二氧化碳(CO2)早已被戴上了邪恶分子的头衔。它们源源不断地从汽车排气管和发电站烟囱喷出,是全球变暖的最大原因。因此,人们普遍将它当作一种坏东西。  可是,一组先驱研究人员却愿意让人们看到CO2作为一种有价值资源的另一面。他们研究出一种收集技术,可以回收那些可能污染大气的CO2,利用其中的碳原子合成碳氢化合物(烃),这些
人员流动、通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世界上的许多问题现在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全球化。科学地构想城市模式,是人类迫切需要的全球化解决方案之一    仅仅几千年的时间,人类就创造了非凡的文明:城市、运输网络、政府,还有充满了专门劳动力和众多文化标识的巨大经济体。假如我们可以重来一次,设想一下,如果人类的“文明1.0”版明天人间蒸发,留给我们的只是无限的人力、积极肯干的人们,以及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假如
一个听诊器挂在这个头发花白的美国人耳朵上,红色的听诊线弯曲着,伸向一个孩子的胸口。老人窝着腰,一手握着听诊器,另一只手扶着孩子,侧耳倾听。孩子的身后,是长长的队伍,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地,希望这个被称为“教授”的人来听听他们的心脏。  “教授”名叫狄加诺,69岁,六年多前,他客居云南,并创立了名为“中加心脏健康检查”(以下简称“中加”)的非政府非营利医疗救助机构,救治当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农民义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天,电视台播放邮票收藏节目,提到某种邮票,我母亲瞄了一眼,轻描淡写地说:“这个邮票,我本来有很多。”我大惊,连忙问:“本来?很多?后来去哪里了?”我母亲语焉不详地说:“退回去了。”“为什么要退回去?”我母亲看看我父亲,笑说:“以后告诉你。”  1968年,我母亲20出头,在新疆策勒县当话务员。据她说,工作十分轻松,五个女孩子倒班,每人每天只需要上班五六个小时,而且通常整天也没有
美国《时代》10月15日  关于事实的战争  在今年选战中,共和民主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再一次为事实而战: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声称对手对于事实的把控存在问题,试图通过错误事实来误导选民。两人分别承诺自己将在选战中保持诚实和公平。事实上,两人似乎都未遵守承诺。虽然媒体加大了核实信息的努力,但对于改变竞选中的不当行为成效不大。  英国《新政治家》10月8日  英国保守党大会特辑  英国保守党年度党代表大会日益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在河南高校调研时透露,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要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国务院已同意,将适时发布。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与讨论。  原因很简单,截至2011年秋季,仅北京和上海两地,就分别有47.8万和超过5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户籍儿童在当地就读,而在全国, 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就达到了997.1万名。这些数
又到“幼升小”“小升初”的季节,各地围绕择校,又传出各种新闻。比如,某地一所小学发现,前来报名的一个孩子户籍的门牌号原来是一个公厕。  这是择校乱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条子生”、择校费、“占坑班”,可以说,为了让孩子能进更好的学校,家长们使出十八般武艺,而学校、社会机构也推出各种措施,来“满足”这种需求。  针对择校乱象中十分典型的择校乱收费问题,今年2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计署印
对身处北京的报刊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冬。  11月9日,绵延数月的《财经》之变,终于以胡舒立携团队离开收场。  而一年前甚至更早,作为中国新闻时事报刊中第一个走市场化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就发生过类似的震荡。它在当时遭遇的问题,以及8年来的经营和经历,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的样板,同时它也是某种暗示或启迪  本刊记者/杨时   5年前,财富正在迅速膨胀的《京华时报》,遭遇到曾经精诚团结的创业团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