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袋本”:引发“个别化关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班化理念指引下,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成长,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是课堂变革的方向。依托个性化学习“袋袋本”,灵活调整教学目标,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引发“个别化关注”。具体的实施策略为:依托“袋袋本”,鼓励个性化预习,关注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并据此制订个性化教学目标,进而生成个性化教学策略:依“学生发现”设计“教师追问”,依“关键提问”触发“生生互动”,依“个别提问”推送“助学资料”。
  关键词:“袋袋本” “个别化关注” 策略
  在小班化理念指引下,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成长,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是课堂变革的方向。依托个性化学习“袋袋本”,准确把握“学生在哪里?”“学生想去哪里?”“我该在哪里等他们?”“我该怎样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目标,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引发“个别化关注”。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袋袋本”的使用在课堂上引发的“个别化关注”。
  一、依托“袋袋本”,鼓励个性化预习
  课前,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这首宋词,并完成个性化学习“袋袋本”上的“我发现”“我想问”“我探究”“我评价”四个板块的任务。初次备课,我给《清平乐 村居》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词句的意思,习得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能想象词中描述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意境;(2)搜集两到三首宋词进行交流,对宋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次日,我对全班27人的个性化学习“袋袋本”内容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其中“我发现”板块的学习成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预习《清平乐 村居》时共有9项发现。不同角度的发现,说明学生已在课前达成部分学习目标,但也存在模糊的认知。如大部分学生对词牌名已有基本的认知,有一半学生知道词上下阕押韵的特点,并能自主读懂词的含义,也有近一半学生感受到了“词中人家生活幸福、自在”,但对辛弃疾的田园诗词了解甚少,对诗和词的区别了解也不算深入,对词中“小儿”形象的解读则仍停留于表面,如余欣妍同学认为“小儿的可爱表现在‘卧’字上,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趴’‘侧卧’‘仰卧’等不同姿势,也许还在变换姿势。从小儿剥莲蓬的姿势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很顽皮,也很可爱。”对此观点,我是这样分析的:准确地把握了词中的关键词“卧”,可谓一字千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儿的顽皮可爱,但对小儿形象的解读仍显单一。如果仅仅是姿势上的可爱,那这份可爱还是表面的,还算不上真正的“无赖”。如果能将小儿的行为和大儿、中儿的行为联系起来,再结合小儿此时的心理活动进行理解,或许会更深入。也许小儿剥莲蓬不是给自己吃,而是在为父母剥,或者是在为劳动中的大儿、中儿剥。他干不了两个哥哥干的活,就要找些能干的。若非如此,一个只顾自己吃莲蓬,而置父母、哥哥于不顾的小儿,他的可爱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针对这个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很有必要。
  对“袋袋本”中“我想问”“我探究”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统计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
  从学生个性化学习“袋袋本”中,我记录了10个问题。从图2可以看出,课前未解决的问题有5个,都是学生提出的真实的问题。经过阅读、分析,我注意到,除了对“小儿无赖”的理解仍有疑问外,大部分学生对“宋词和唐诗的区别”“词牌名的来源”“宋词的阕”“辛弃疾的田园诗”的认知还不是很深入,如杨丽磊同学在“袋袋本”中写道:“我觉得唐诗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诗中每句话字数都相同,而这首宋词中的句子有的字数相同,有的字数不同,没有规律性。”对此,我是这么分析的:这个观点代表了学生初步接触宋词时的理解,他们认为宋词是长短不一的句子,表达形式更自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其一,将唐诗定义为“绝句”和“律诗”这样有规律的诗,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蜀道难》等率性而发的无固定格律诗,是对唐诗形式理解的单一化;其二,对于宋词的格律,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更多的宋词,对词的格律缺少规律性的认知,才导致误解“词是自由体”。事实并非如此。对此,我有必要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借助“袋袋本”,制订个性化目标
  學生在个性化学习“袋袋本”上记录的信息反映了他们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发现,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是学生理解的正误、程度有所不同,这类发现就是我在二次备课时要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会给这部分学生足够
  的展示空间和时间,通过再现文本、交流发现、追问跟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形成正确认识;其二,所发现的内容不涉及重要目标,但具有语文性质,这需要根据课时划分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表达欲望的提升,以一个学生的发现带动同伴学习,拓展学生发现思维的角度;其三,所发现的内容不具有语文性质,但学生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这样的发现通过
  “袋袋本”上的师生个别书面互动予以肯定和指导,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即可,不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有了以上分析后,针对学生“我发现”“我想问”“我探究”中的具体问题,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1)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能根据词中的线索“溪上”“溪东”“溪头”想象词中鲜明的人物形象;(2)通过上、下两阕所写内容,体会“夫妻和”“兄弟睦”的画面,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知足乐”的意境;(3)借助推送资料,对词牌名、词的格律、词的类别、经典宋词有粗浅了解,能对宋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两相比较,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袋袋本”自学情况调整后的目标,更准确地对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起点,对目标达成途径的表述也更具操作性。
  三、利用“袋袋本”,设定个性化策略
  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生成的触发点,据此设置教学目标后,教师还要为不同类型甚至不同个体的学生推荐学习路径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指导。具体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三个策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关注”。   策略一:依“学生发现”设计“教师追问”
  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袋袋本”中的发现和疑问,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解决少数学生还没掌握的问题,以观照到个体。接下来,又针对学生发现的、突出的、仍有疑惑的且和文本难点直接相连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
  【片段1】
  生 老师,我发现这家人的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过得幸福、自在。
  师 (追问一)从这首词中你看出这家人的幸福来自哪里呢?
  生 我是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看出的,老两口喝着酒,互相亲密地说着什么,是因为大儿、中儿很孝顺,小儿很可爱,日子过得好,所以他们感到幸福。
  师 (追问二)你说的我很赞同,但是有个疑问,你看大儿、中儿都在劳动,而小儿啥也没干,他可爱在哪里呢?
  生 我觉得小儿的样子很可爱,他是“卧剥莲蓬”,这个“卧”可以理解为趴着、躺着、侧着,也许他还会变换姿势,比如说滚上两下。从他的姿势就能看出他很可爱。
  师 (追问三)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不过,现在老师要把句子中一个字换掉,你听听好不好?
  (教师把“溪头卧剥莲蓬”改成“溪头卧吃莲蓬”。)
  生 老师,我觉得把“剥”字改成“吃”字不好,会给人“懒惰”的感觉。他们家人都在忙,而只有他一个人躺在那里吃莲蓬,与全家人勤劳的气氛有些不协调。
  生 我也觉得改了“剥”字不好。“小儿卧吃莲蓬”显得这个小儿比较自私,也许他是要剥莲蓬给父母吃,也许是要剥给两个正在劳动的哥哥吃,这样就显得小儿更可爱了。
  (其他学生点头称是。)
  师 看来,样子可爱,只是表面的可爱!是啊,这个村居人家茅屋虽小,日子虽不富裕,但是夫妇和,兄弟睦,可见幸福不一定和生活条件有关。
  根据学生对词中小儿形象的理解程度以及疑惑,教师根据课前对此发现点的关注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设置了有坡度的三次追问,引导未发现或对此关键话题理解不深的学生逐渐被带入学习情境,之后还能和有所发现或已有一定理解的学生在同一层次上进行交流,进而对词中画面、关键字眼所传达的情感、意境有更深的理解,能从表面的理解走向深度的阅读体验。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发现”设计“课堂追问”,达成核心目标的做法,就是以学定教,依学而教。
  策略二:依“关键提问”触发“生生互动”
  上文已经提到,在个性化学习“袋袋本”中的“我想问”“我探究”板块中,大部分学生对“宋词和唐诗的区别”“词牌名的来源”“宋词的阕”“辛弃疾的田园诗”的认知还不是很深入。于是,在观照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我们先在交流中消化了“我想问”中的其他问题,然后围绕“宋词释疑”作为以学导学的主问题,先推送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然后组织他们进行互动交流,鼓励思辨,以帮助他们对词的格律、创作时的主题性有所了解,进而产生兴趣。
  阅读完推送资料中的《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 年年雪里》《清平乐 六盘山》三首词后,学生发现,原来词也有严格的规律,词牌名决定了每一首词的固定格式。看着他们恍然大悟的神情,我对学生神秘一笑,手指轻轻一点,大屏幕上便出现了一首词——《清平乐 长绳》,作者是“金老师”。这个教学灵感源于课间学生跳长绳的场面,当时兴致一来,就填了一首词。
  学生一看是老师写的词,写的又是他们跳长绳的场面,立即来了兴致,个个瞪大了眼睛,开始对着大屏读起来:“西风渐起,落叶泊石椅。上下翻飞弧线里,儿童个个欣喜。男儿疾飞如电, 。两边恩师摇绳,惹得旁人惊羡。”
  “咦,老师,为什么中间一行没有写?”学生的好奇心被词中的那行横线激发了。我故意面带愁容地说:“哎呀,这句话实在不知道怎么写,我可都愁了一天了。”立即就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帮你写。”于是在小组合作之后,学生给出了非常多的答案,比如:“如同离弦之箭”“引起掌声一片”“女孩身轻如燕”“绳打也不怕疼”“没有一个断绳”“女儿疾过如燕”……
  听了这么多有创意的答案,我回复道:“谢谢大家帮我想出这么多好句子,那我该选哪一个呢?你们能不能再帮我选一个最好的呢?然后再告诉我为什么选这句!”于是学生的小脑袋又开动起来了,小嘴又辩起来了,小手又举起来了。有的说:“我觉得‘女儿疾过如燕’填得好,因为这句押的韵是对的,‘引起掌声一片’和‘没有一个断绳’这两句押韵都错了,这句应该押‘ian’韵,不该押‘eng’韵。”还有的说:“我认为‘如同离弦之箭’和‘引起掌声一片’没有‘女孩身轻如燕’和‘女儿疾过如燕’好,因为前两句只写了男生跳长绳,忘了写我们女生,选这两句不但押韵,主语也呼应呀!”还有的说:“我觉得‘女孩身轻如燕’最好,‘女儿疾过如燕’与上句有重复,因为‘疾’字在上句中已经用过了。读读‘男儿疾飞如电,女儿疾过如燕’是不是感觉很累赘?”……
  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我就面带笑容地和他们一起讨论着,选择着。小结时,我对大家的赞扬溢于言表:“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好点子真是让我大长见识!是呀,填词不仅要句句符合主题,要押韵,还要注意用词的变换等。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景都可以填词,你们有没有兴趣填填词呢?”小手再次高高举起,有的学说要填《清平乐 踢毽子》,有的要填《清平乐 下课》,有的要填《清平乐 考试》《菩萨蛮 等车》……课后,他们认真地在“袋袋本”上充实自己的发现,丰富自己的探究,不少学生还在班级QQ群里发表了自己的填词处女作。
  实际上,这个教学环节并没出现在我初次备课的教案中,但因为从“袋袋本”上的“我想问”中发现了学生疑问,我一下子就有了想法。事实也证明,由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出发,才能带动每个学生的激烈互動和热心探究,促使他们通过读、辩、填等尝试,对词产生浓厚兴趣。以学导学,教为学设,鼓励思辨,这也是个性化学习“袋袋本”带给我的启发。   策略三:依“个别提问”推送“助学资料”
  “袋袋本”的使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都会出现个别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适时向学生提供“援助”,适时通过班级QQ群向他们“推送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1.课前推送。
  进行个性化学习前,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情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探究提供支撑。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前,我向学生推送了两份资料:一是经过教师重新整理的有关辛弃疾生平的阅读材料,旨在避免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面对诸多内容无所适从,耗费大量必要的时间;二是三首《清平乐》,指向词和诗的区别,旨在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拓宽眼界,分别发现诗和词的特点,节省课堂时间,以引导学生尝试填词,形成对词的规律有更深一步的体验和认识。
  2.课中推送。
  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袋袋本”中呈现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先进行归类、汇总,然后搜集资料进行推送。教学本课,我前后向学生推送了三种资料:一是上文提到的《清平乐 长绳》填句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体验词中句子在押韵、格式、主体统一方面的规律,进而矫正课前自学时的一些误解,观照“每一个”,培养其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二是辛弃疾三首不同风格的词,是根据某位学生课前自学时对“辛弃疾”词风提出疑问的一个回应和引导,这是想让这位学生体会到词人的创作与其生活经历和不同心境的关联性,启发这位学生再读古诗文时不要形成思维定式;三是经典宋词五首,这是想让学生在掌握宋词特点的基础上能积累一些经典宋词,闻一知十,拓寬眼界。
  3.课后推送。
  课堂上对学生的特别发现和关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释疑后,仍会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清平乐 村居》中,“袋袋本”中呈现的“词牌名是怎么来的?”“宋词是不是都分两阕?”等。如何给个别对宋词持有独特兴趣的学生以学习引导呢?教学完本课后,我又向他们推送了两类资料:一是《蒋勋说宋词》片段和单调、双调、三叠三类词各一首,这是根据个别学生的疑问而设计的,如余欣妍同学对“词牌由来”提出了疑问,赵锦雯同学对“词的体例”提出了疑问,阅读这些资料,有助于他们了解词牌及词格律的形成,避免对词的体例形成思维定式,适合对词感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进行个性化学习,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些引导;二是教师楷书作品《清平乐 村居》以及全国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标准格式用纸两张,前者为教师硬笔楷书作品,后者为空白书写纸,意在以教师的书写诗词作品优势带动感染学生,使其有将中华古诗词与书法结合,规范、美观书写的意愿,进而产生热爱中华诗词文化的自豪感。如果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主动临摹优秀诗词书法作品,教师会将此贴在班级展示栏中进行展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推送资料中一般都会附有教师的阅读提示,如推送了《蒋勋说宋词》片段和单调、双调、三叠三类词各一首后,就会相机出现阅读提示:“现在你知道宋词的词牌是怎么来的了吗?摘录一些你感兴趣的词牌名,并对它的由来做个探究吧!‘百度’能给你帮忙哦!”
  以上的资料推送都非作业,只是想为学生进一步的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提供一些引导。如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又有了新发现、新问题、新资料,也可以在班级QQ群里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推送。如上完《清平乐 村居》一课后,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填词,不少学生都主动把自己填词的处女作发到群里,有的甚至还发送了不少与填词相关的资料。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家长竟然也积极参与其中。
  自依托“袋袋本”教学以来,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近年的区域学业质量调研中,我班学生的成绩逐渐由名不见经传飙升至名列前茅;学生更自信、更善学、更善辩。仅2016年,我班学生就三次在市区级重大教研活动中献课,他们的表现得到观摩教师和专家的交口称赞。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前,这样的展示机会和影响力都是没有过的。
  小小“袋袋本”,让我清楚地看到了每个学生的起点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个别化关注”。学生快速生长拔节,我在这里静待花开。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以QQ语音的方式,在QQ群里自由交流、尽情表达,降低写话门槛,激发其说话热情,唤醒其表达动力,鼓励其积极表达,逐渐爱上写话。根据课标、教材以及相关资料,搜集整合学生喜欢的交流主题,设置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快乐表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进行“评价”“互学”“互助”“共赏”,激起说话兴趣,提高说话能力。通过QQ语音学着进行文字表达,有效降低了写话的门槛
期刊
摘 要:“教”顺应“学”,并不是让教学活动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跑,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及思维特点恰当地设计教学活动。具体而言,要了解思维起点、展示思维个性、引导思维方向、着眼思维发展。  关键词:顺学而教 思维 探究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历来是计算教学中难啃的“骨头”。造成学生认知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1)已有知识的遗忘。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
期刊
摘 要:儿童的思维是内隐的,而课堂学习又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借助认知心理学的“表征”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外部表征来推测其内部表征情况,以更充分地理解儿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儿童的数学表征能力,则需要教师唤醒儿童的表征意识,丰富儿童的表征形式,增进儿童多元表征间的联系。发展表征能力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儿童学习,具体做法有:沟通表征联系,推进学习活动的深入;善用表征错误,深挖数学概念的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践行“能力与智慧的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群体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包括数学学习的性质、数学学习的发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方法、学生数学行为的变化、数学学习的迁移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数学思维特征,即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是怎样学习数学的。教师可通过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设计适切的数学活动、借助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学习心理 数学学习 思
期刊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能把符合条件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已是难得。此时,教师不应过多关注知识本身及教学任务,而应“蹲下来”,关注学生的疑问,把问题进一步明晰,让学生思有方向。课堂上,教师唯有要在心理上、行动上、情感上“蹲下来”,学会用“童眼”观察,用“童心”思考,用“童语”表达,才能聆听  “拔节”的声音。  关键词:蹲下来 心理 情感 行
期刊
摘 要:绘本通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织、互动讲述故事,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美观性等特点,符合低幼儿童的认知规律,深受儿童的喜爱。开启绘本阅读“六步曲”,让儿童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并终生爱上阅读:第一步:导,感受阅读之趣;第二步:读,发现故事之乐;第三步:看,品味构图之妙;第四步:演,享受情感之韵;第五步:绘,体悟情节之美;第六步:评,深化思维之旅。  关键词:绘本阅读 认知规律 “
期刊
摘 要:计算是一种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知识提取、技能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学生心理出发,可以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和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有着很大的关联。计算教学不妨围绕强化首次感知、丰富多样表征、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坡度训练、维持有意注意等方面开展,以训练并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 出错 心理成因 教学对策  计算教
期刊
摘 要:度量是对度量对象指定一个合适的数,角的度量满足正则性,即存在度量单位并规定度量单位为“1”。因此,《角的度量》的教学,应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从“器”的朦胧闪现,到“器”的自主选用,到“器”的本质显现,再到“器”的灵活运用,逐步挖掘角的度量的本质。  关键词:量角器 角的度量 本质 视野  古人总是用工具借代测量范围与测量方法,如《汉书·律历志》中提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期刊
摘 要:“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数学教育”在当下尤其重要,更引发我们深思: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立场,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基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应当创设能满足儿童心理认同感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儿童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反省,培养他们的  “元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心理素描”和“课堂的特写与聚焦”,走向对儿童的“帮助性促进”。  关键词:心理认同感 元认知 帮助性促进  陈建功先生在《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
期刊
摘 要:“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上个学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较多的操作活动,这一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情境,在矛盾冲突中引入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通过角色扮演,在辨识应用中巩固新知。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角色扮演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上个学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