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德育始终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重智育,轻德育”;小学德育与生活脱节;小学德育方法陈旧,形式生硬。探讨了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重视德育,以身作则;联系实际,面向生活;改革方法,创新形式。
【关键词】小学德育 实效性 内涵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1-02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品德的活动。实效,即实在的效果,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小学德育实效性,即小学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转化为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小学德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更新、方法的创新等都是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讲求实效性,德育工作便毫无意义。
二、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德育教学。不少学校对文化课教学要求十分严格,精益求精,而开展德育则草草了之、流于形式,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难以受到熏陶、感染。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无法得到认真的落实,更无须谈实效性。
2.小学德育与生活脱节
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德育活动,但大部分活动只讲究形式,而忽视了效果。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空,甚至不科学,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达不到目标又必须实施,就会出现名义上的“强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既定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
3.小学德育形式生硬,方法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人接触到的东西和思维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尤其是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天马行空,需要不断有新鲜的、有趣的东西来打动他们,德育亦如此。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改革创新,例如做先进人物报告、校领导定时定点召开德育大会,硬性要求做和德育主题相关的班会和黑板报,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无休止的说教等,这些生硬的形式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三、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重视德育,以身作则
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片面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应重视德育,重视学生的素质和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联系实际,面向生活
小学德育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小学德育离不开生活,真实有效的德育应渗透于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结合小学生的日常来进行,不能脱离实际。
小学德育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小学生的实际,而不应是假、大、空的教条,甚至无中生有,这样小学生们才能有共鸣、有感触,才能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3.改革方法,创新形式
教师开展德育要根据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用更为新鲜、有效的方法,创新更为灵活、生动的形式,让小学生能够从德育教学及德育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身心的洗礼,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习得的品德,以将德育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笔者就改革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1)因材施教,由集体说教转变为个别笔谈
每個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个性和特长存在差异,教师进行德育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就应充当施予爱的角色,多花时间陪伴这样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弄清楚他们的心结所在。“笔谈”是一种隐匿而富有力量的德育手段,无论是在日记中还是书信中,抑或教师写给学生的“爱心卡片”中,亲笔书写的文字仿佛总比不经意的言语更有仪式感,对于学生来说,则更容易将心声毫无保留地吐露出来。教师通过与学生在日记中对话、在书信中对话,用充满爱意而温和有力的文字感染学生,慢慢疏导、打开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学会爱的表达和感恩,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自我,逐渐变得阳光自信,一步步实现德育的目标。
(2)建立班级特色文化,将德育融入班级文化
德育实效性的增强有赖于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班风的形成与班级文化的建立密不可分。对于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可塑性强的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对他们的引领作用和塑造作用不容小觑。除了常规的黑板报、中队角、班级展示墙等常规的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级都应有自己独有的班级文化,并将德育内容“见缝插针”地融入进去,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影响力,于无形中实现德育目标。
(3)与时俱进,利用现代通讯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网络知识,利用好QQ群、微信群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德育。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家长群”,每天在家长群中用文字“直播”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用图片展示班级活动进程,和家长一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弘扬好的行为和精神,对不足和欠缺的表现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督促,与家长合力管理学生,双管齐下实现德育目标。教师也可以经常在QQ空间、朋友圈等发布或转载赏心悦目的德育美文供小学生及家长学习、咀嚼;“晒”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
小学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不是口号,不是空洞说教,而是细节,是在悄然间浸润儿童心田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唯有从点滴做起,把握方法和要领,德育之花方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对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73).
[2]任伟.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
作者简介:戴晓彤(1994-),女,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 实效性 内涵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1-02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内涵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品德的活动。实效,即实在的效果,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小学德育实效性,即小学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转化为小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并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小学德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更新、方法的创新等都是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讲求实效性,德育工作便毫无意义。
二、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德育教学。不少学校对文化课教学要求十分严格,精益求精,而开展德育则草草了之、流于形式,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难以受到熏陶、感染。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无法得到认真的落实,更无须谈实效性。
2.小学德育与生活脱节
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德育活动,但大部分活动只讲究形式,而忽视了效果。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空,甚至不科学,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达不到目标又必须实施,就会出现名义上的“强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既定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
3.小学德育形式生硬,方法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人接触到的东西和思维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尤其是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天马行空,需要不断有新鲜的、有趣的东西来打动他们,德育亦如此。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改革创新,例如做先进人物报告、校领导定时定点召开德育大会,硬性要求做和德育主题相关的班会和黑板报,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无休止的说教等,这些生硬的形式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三、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重视德育,以身作则
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片面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应重视德育,重视学生的素质和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联系实际,面向生活
小学德育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小学德育离不开生活,真实有效的德育应渗透于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结合小学生的日常来进行,不能脱离实际。
小学德育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小学生的实际,而不应是假、大、空的教条,甚至无中生有,这样小学生们才能有共鸣、有感触,才能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3.改革方法,创新形式
教师开展德育要根据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用更为新鲜、有效的方法,创新更为灵活、生动的形式,让小学生能够从德育教学及德育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身心的洗礼,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习得的品德,以将德育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笔者就改革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1)因材施教,由集体说教转变为个别笔谈
每個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个性和特长存在差异,教师进行德育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就应充当施予爱的角色,多花时间陪伴这样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弄清楚他们的心结所在。“笔谈”是一种隐匿而富有力量的德育手段,无论是在日记中还是书信中,抑或教师写给学生的“爱心卡片”中,亲笔书写的文字仿佛总比不经意的言语更有仪式感,对于学生来说,则更容易将心声毫无保留地吐露出来。教师通过与学生在日记中对话、在书信中对话,用充满爱意而温和有力的文字感染学生,慢慢疏导、打开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学会爱的表达和感恩,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自我,逐渐变得阳光自信,一步步实现德育的目标。
(2)建立班级特色文化,将德育融入班级文化
德育实效性的增强有赖于良好的班风,而良好班风的形成与班级文化的建立密不可分。对于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可塑性强的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对他们的引领作用和塑造作用不容小觑。除了常规的黑板报、中队角、班级展示墙等常规的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级都应有自己独有的班级文化,并将德育内容“见缝插针”地融入进去,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影响力,于无形中实现德育目标。
(3)与时俱进,利用现代通讯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网络知识,利用好QQ群、微信群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德育。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家长群”,每天在家长群中用文字“直播”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用图片展示班级活动进程,和家长一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弘扬好的行为和精神,对不足和欠缺的表现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督促,与家长合力管理学生,双管齐下实现德育目标。教师也可以经常在QQ空间、朋友圈等发布或转载赏心悦目的德育美文供小学生及家长学习、咀嚼;“晒”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
小学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不是口号,不是空洞说教,而是细节,是在悄然间浸润儿童心田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唯有从点滴做起,把握方法和要领,德育之花方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对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73).
[2]任伟.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
作者简介:戴晓彤(1994-),女,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