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介语理论
1972年,赛林格(Selinker)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即 “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结构上它处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这是最早的中介语定义。到了中国以后,该理论有了新的诠释:中介语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与的规律进行不正确的归纳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同于学习着的母语,有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新词汇时,有的是将新词与头脑中的表征直接相联系,有的则是通过母语的对应词而对新词的概念进行间接联系。 当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不能够用学生的母语表达词意时,中介语(大部分为英语)就成了必要的工具,对外汉语教学也无一例外。积极的来讲,有些词语在英文中可以找到意思相对应或是相似的词语,可是当词语在汉语和中介语英语之间的语义不能够完全重合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特别强调二者的区别,让学生做到真正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且在不同语境中做到运用自如。
本文针对初级水平对外汉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中介语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选取了一些使用广泛的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作为范本,对其中的中介语解释汉语生词部分进行分析。
二、教学中的中介语使用偏误
中介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一方面,它可以在外语学习者的头脑中有效迅速地建立起相应的概念,而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它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肥” 和“胖” 在英文中对应的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at”,可是从用法和词的情感色彩上却不尽相同。虽然在英文中“fat”和中文里的“肥”指人的身材时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可是“肥”这个字在中文里的用法还可以指衣服的大小或者动物的肉是否油腻。再者,“胖”这个字的使用相对来说,感情色彩较为中性,如果加上程度副词,例如,“有点儿”(有点儿胖),词的情感色彩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否定意义,大大区别于“肥”这个字。虽然意思相近,但用法和情感色彩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出现这类词语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
再例如,在零起点的留学生口语课堂教学里,句子 “我今年19岁。” 的使用同样因中介语而出现差错。这是因为该句子相对应的英语是“I am 19 years old.”英文中be动词"am"直译过来为“是”,而中文里的句子却没有这个动词。所以,很多留学生会习惯性地表达为“我今年是19岁”。这个对于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具有英语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不小的障碍。只有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通过反复纠正错误才能逐渐弱化中介语英语的负面影响。
三、 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某些中介语偏误分析
生词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然而,在某些对外汉语教材中对该词的解释却选择了词的其他意思而忽略了在该语境中的意思。
在《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听力教程修订本》第二册,有几处错误。例如, “学术”(第四课, 第22页) 中的英文解释是:"learning ;science"(学习;科学),在文中这一词则指“有系统的、专门的学问”(systematic and specified learning)。再者,“指”(第六课,第34页)的英文解释“refer to”,在文中的语境是“指着房间”,则中文意思则为“用手指向某个东西” (point to)”。“分别”(第十课, 第59页)的英文解释:"to part, to leave, to say goodbye."而在文中则说的是另一个中文意思则为“分头,各自。”(respective)
四、较为好的范本教材
有的教材通过中英双语解释或者中介语(英语)解释新的生词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介语偏误的产生几率。《初级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该教材将中英文解释都引入到了词汇教学中,比如, “濒临:approach, close to,一个情况马上要发生了 ”(第十六课,第144页)再比如, “素质: quality,质量(常常用来说人)”(第十八课,第164页)这两个词都较为抽象,如果只用中介语英语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时未免抽象并容易产生偏差,可是加入相应的中文解释之后,大大降低了偏差的产生。
笔者发现另一本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加入生字或生词在汉语中的搭配帮助学生对该词进行理解:“笑:laugh; smile:笑着,笑着说,别笑了,喜欢笑,大笑”(第二十五课,第 226页)。这种新的解释和搭配也可减少中介语英语理解时产生的一些问题。
五、结论
克拉申(Krashen)曾经提出过,输入的语言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应该符合“i+1”的标准。中介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虽然英文和中文在语义上有很多重叠,可是教师在课堂使用中介语的时候应多多注意其中的区别,以免给学生带来语言负迁移作用。同时,对于教材生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会给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应加强识别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及时指出这些偏差,为学生扫清障碍。
1972年,赛林格(Selinker)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即 “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结构上它处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这是最早的中介语定义。到了中国以后,该理论有了新的诠释:中介语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与的规律进行不正确的归纳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同于学习着的母语,有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新词汇时,有的是将新词与头脑中的表征直接相联系,有的则是通过母语的对应词而对新词的概念进行间接联系。 当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不能够用学生的母语表达词意时,中介语(大部分为英语)就成了必要的工具,对外汉语教学也无一例外。积极的来讲,有些词语在英文中可以找到意思相对应或是相似的词语,可是当词语在汉语和中介语英语之间的语义不能够完全重合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特别强调二者的区别,让学生做到真正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且在不同语境中做到运用自如。
本文针对初级水平对外汉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中介语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选取了一些使用广泛的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作为范本,对其中的中介语解释汉语生词部分进行分析。
二、教学中的中介语使用偏误
中介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一方面,它可以在外语学习者的头脑中有效迅速地建立起相应的概念,而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它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肥” 和“胖” 在英文中对应的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at”,可是从用法和词的情感色彩上却不尽相同。虽然在英文中“fat”和中文里的“肥”指人的身材时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可是“肥”这个字在中文里的用法还可以指衣服的大小或者动物的肉是否油腻。再者,“胖”这个字的使用相对来说,感情色彩较为中性,如果加上程度副词,例如,“有点儿”(有点儿胖),词的情感色彩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否定意义,大大区别于“肥”这个字。虽然意思相近,但用法和情感色彩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出现这类词语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
再例如,在零起点的留学生口语课堂教学里,句子 “我今年19岁。” 的使用同样因中介语而出现差错。这是因为该句子相对应的英语是“I am 19 years old.”英文中be动词"am"直译过来为“是”,而中文里的句子却没有这个动词。所以,很多留学生会习惯性地表达为“我今年是19岁”。这个对于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具有英语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不小的障碍。只有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通过反复纠正错误才能逐渐弱化中介语英语的负面影响。
三、 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某些中介语偏误分析
生词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然而,在某些对外汉语教材中对该词的解释却选择了词的其他意思而忽略了在该语境中的意思。
在《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听力教程修订本》第二册,有几处错误。例如, “学术”(第四课, 第22页) 中的英文解释是:"learning ;science"(学习;科学),在文中这一词则指“有系统的、专门的学问”(systematic and specified learning)。再者,“指”(第六课,第34页)的英文解释“refer to”,在文中的语境是“指着房间”,则中文意思则为“用手指向某个东西” (point to)”。“分别”(第十课, 第59页)的英文解释:"to part, to leave, to say goodbye."而在文中则说的是另一个中文意思则为“分头,各自。”(respective)
四、较为好的范本教材
有的教材通过中英双语解释或者中介语(英语)解释新的生词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介语偏误的产生几率。《初级汉语阅读教程》第二册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该教材将中英文解释都引入到了词汇教学中,比如, “濒临:approach, close to,一个情况马上要发生了 ”(第十六课,第144页)再比如, “素质: quality,质量(常常用来说人)”(第十八课,第164页)这两个词都较为抽象,如果只用中介语英语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时未免抽象并容易产生偏差,可是加入相应的中文解释之后,大大降低了偏差的产生。
笔者发现另一本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加入生字或生词在汉语中的搭配帮助学生对该词进行理解:“笑:laugh; smile:笑着,笑着说,别笑了,喜欢笑,大笑”(第二十五课,第 226页)。这种新的解释和搭配也可减少中介语英语理解时产生的一些问题。
五、结论
克拉申(Krashen)曾经提出过,输入的语言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应该符合“i+1”的标准。中介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虽然英文和中文在语义上有很多重叠,可是教师在课堂使用中介语的时候应多多注意其中的区别,以免给学生带来语言负迁移作用。同时,对于教材生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会给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应加强识别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及时指出这些偏差,为学生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