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调控于无形,达无为而高效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调控的目标与其拘泥于表面的有序,不如追求深层的良序;课堂调控的方法与其诉诸于有形的惩戒或强制性的禁止,不如练好教师的内功,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优质的教学吸引学生,寓调控于无形,达到无为而高效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有序;良序;课堂调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13-03
  我相信,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梦想和追求“高效课堂”。这不难理解,只要课堂教学还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效果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业进步、身心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高效课堂一定是有良好秩序的课堂,即有效调控的课堂。课堂教学与课堂调控好比是马车的双轮、飞鸟的两翼,课堂调控作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问题是,怎样的课堂秩序是正常、高效的?如何才能建立这样的课堂秩序?
  一、课堂调控目标之辨:有序与良序
  课堂秩序的有序对于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应该是不证自明的,但什么样的秩序才是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即什么样的课堂秩序才是有效乃至高效的呢?这个问题尚有争议。我比较了国内一些名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示范课和美国的小学教学课堂录像。乍一看,显然我们的小学课堂是“有序”的,美国的小学课堂则是“无序”的。反复观看之后则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和反省。我细细品味两种课堂秩序,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表象上的有序和无序,隐含着两点深层的区别。第一,课堂上学生活力的表现不同。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即使其间有很多阅读、思考、情感体验、讨论、认知修正与完善等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活动环节,也不难感觉到设计者对生动活泼氛围的营造,但总体上依然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美国小学语文课堂严肃不足却活力四射。尤其是学生发自儿童天性的好奇与投入在两种课堂中的表现明显不同。第二,师生的角色功能不同。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功能是主导者,不仅主导课堂目标、过程、环节的设计,而且主导设计方案的实施(更有甚者,有些公开课连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回答、如何回答等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兼编剧,学生只是演员);美国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功能是指导者和辅导者。这里体现的是大家常说的问题:教师与学生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或者教与学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是教师要学生学,还是学生请老师教?
  我无意对两种小学语文课堂做优劣之分,要做评价的话,我承认各有千秋。通过比较,引起我深思的问题是:有序与有效是对应的吗?秩序井然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吗?或者说课堂秩序只有一种吗?哪种秩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呢?
  说到秩序,不只有有序和无序之分,还有隐显之分、良恶之分。
  有些学者的书桌,常被批评为杂乱,在杂乱中,学者自己却可以“取之左右逢其缘”,一经整齐归类往往让学者找不到自己要找的东西。看似杂乱的学者书桌就是一种隐性的秩序,摆放整齐的书桌是一种显性的秩序。美国小学语文课堂显然同样是教师设计的,也包含教学任务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的预设。两种小学语文课堂的区别与其说是有序与无序,不如说是显性的秩序与隐性的秩序。
  专制统治下百姓小心翼翼,没有言论的批评,也没有行动的抗争,一切都统一规范有序,但这是一种恶序,不是没有问题,只是压制了问题。苏格拉底被罗马法庭判了死刑,他可以在法庭上发表抗议、发表演说,指斥判决的荒谬与无稽,但他不肯接受学生的安排越狱,而是选择接受死刑,因为这是以法的名义做出的判决,尽管他不承认法庭给他定的罪名,但他尊重法律。苏格拉底所尊重的是社会的良序。
  秩序的有无是表象,隐显是其表现方式,良恶才是其本质。我们在调控课堂秩序时必须反思的不是课堂秩序的有无、隐显而是其良恶。应该反思我们所追求或构建的课堂秩序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或者说,要反思一下这种有序是否同时是良序。
  二、课堂调控方法之辨:有形与无形,有为与无为
  (一)无形胜有形
  无形的调控,即隐性管理。所谓课堂隐性管理,是指老师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的前提下,对于那些不认真听讲或者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所采用的隐含在教学活动中的、有针对性的、非公开的管理方法。课堂隐性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与课堂显性管理相比,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艺术性的特点。课堂隐性管理的策略很多,最常用的有表情示意法、走动示意法、手动示意法、变音示意法、提问示意法、兴趣示意法、表扬示意法等。通过应用这些隐性管理策略既能把那些没有主动投入学习过程的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同时又呵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注重课堂隐性管理策略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努力的一个方向。
  有形的课堂调控,有时是必需的,但依笔者的经验无形的隐性调控应作为优先选择,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最好不用有形的调控措施。
  (二)无为而自治
  提高课堂管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的根本途径,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知识的延展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平常评价一节课的标准,可能重在课程目标的完成上:如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运用,甚至会炮制一个测试标准。但我觉得给学生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给教师课堂教学一个定量定性的标准,还不如在教师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在教学中留下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在探究中阅读、搜寻、讨论、验证,即所谓的“举一反三”、“在做中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课堂良序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扩充,也是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化课堂调控于无形的有效方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为例,用不多的时间很快完成(甚至只需预习)字词学习和内容的掌握等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对“坐井观天”的寓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再补充鼠目寸光、夜郎自大等成语故事进行相互印证,强化认知。再补充相关动物成语典故,如守株待兔、兔死狐悲、亡羊补牢、歧路亡羊、盲人摸象、狐假虎威等,利用学生看过的卡通片、幼儿园时读过的拼音读物和喜爱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安排,都遵循着信息量大、指向性强、相关度高的原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能够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中国古人视无为而治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的教学水平足够高,方法足够灵活多样,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调控或管理”同样可以无为而治。
  三、课堂调控之三忌三要
  课堂调控应是艺术的而非生硬的,是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养成过程,而非临时动议、一蹴而就的粗暴干涉。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课堂调控之三忌三要。
  (一)忌给学生贴标签孤立学生,要以正面的期许让学生融入团队
  给学生贴标签,是将学生偶尔的差错放大并固化,结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反而会导致其更加不良的情绪,产生被孤立、隔离的感觉,缺乏团队归属感。在对个别出格的学生进行惩戒或批评时,切忌将批评对象从团队中独立出来,贴上标签,如“你就是一个坏学生”,将他从好孩子中孤立出去。对“刺头”学生,采取“隔离”措施,如座位隔离,课间到办公室独处,体育课、活动课单独安排等,不仅消极,而且适得其反。尽管可能避免一些麻烦,但这只是暂时的,只是延迟了麻烦的发生,把麻烦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任教师。
  使每个学生都融入相应的团队,用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自律自治则是比较有效的调控方法。团队间的竞争会生发团队内的荣誉感、归属感与团队成员对自身的正面期许。因此,培养团队意识,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自我期许来矫正一些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会产生无形而有效的调控效果。
  (二)忌滥用惩戒,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的学生,其性别、个性、成长环境不同,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同样的方式对有些学生可能只是隔靴搔痒,对另一些学生可能就是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惩戒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师生间已建立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把握分寸,用好火候;慎用惩戒,用则必达目的。
  (三)忌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要科学管理课堂时间
  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是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的思想基础,课堂教学时间的低效或无效利用,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也是课堂无序或无良序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调控课堂秩序,教师应首先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时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集中注意听课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节奏张弛有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疏密相间。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难点,要重锤敲,以体现一个 “张”字,但应注意缓而不松,疏而不散。而教材中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只需一言带过,体现一个“弛”字。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有意注意后,可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教学节奏和教学时间,既可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又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社会分层的讨论进行方法论反省。 本文并不就具体的社会分层文献进行细致梳理,而是以分类作为切入点来思考社会分层的前 提预设,尤其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比较市场制度和再分配制度下两类社会结构的差异对分层 标准的影响。本文稍后以雷克斯、摩尔于1967年提出的“住房阶级”为例,指出分类研究在 消费分层领域内的具体延伸。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分类 收入分层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以往“包办”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对英语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教师  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谈恋爱,
摘 要:品德课程的灵魂在于实现学生真实情感的体验,在体验中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认同。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引发学生真切体验道德情绪与情感,获得真情的悟性与感知,获得成长的智慧与自觉。  关键词:品德课堂;情景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氛围;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3-0041-03    小学《品德与生活》
内容提要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
摘要: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讲究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坚定学习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针对性;主动学习;兴趣;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73-02  信息技术课对于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电脑就像个大玩具,用它来玩
摘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对此,有些小学品德课程教师走进了种种误区,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只有在认同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师生才能在品德课程的课堂里“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正确理解;合理重构;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
摘 要:仿写是一种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的方法。仿写词时要注意词的分类;模仿句子时要选取优美的、学生喜欢的而且很容易模仿的句子;仿写段落时要选比较有规律的段落进行仿写。在指导学生仿写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习作;仿写;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52-02  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强烈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第一册;第四课;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61-0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三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身体部位和感觉的单词——Body and Feelings等。本课重点介绍暖和和凉爽这两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和躯干部位英语名称,即学习warm 和 co
摘要:学习语文,有效地积累很重要。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如在阅读中创编,在生活中积累,在运用中提升,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就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有效积累;阅读中创编;生活中积累;运用中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30-02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学习语文,有效地积累很重要
摘 要: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使用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虚拟情况,从虚拟情境“趣”用于复习、“巧”用于新授、“活”用于巩固这三个环节入手,“实”用虚拟情境,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虚拟情境;复习;新授;巩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48-03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当今新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