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语文基础教学思考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乡村中学教学中也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令人担心问题:只重考试成绩,不考虑实际,还是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不理学生感受,不顾学生基础知识,为了在某一地区的排名不是倒数第三名的目标,有些老师就为学生考试作答,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国家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行,重视这样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去改变这种现实,必须做到巩固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强化写作,扩大阅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筑实乡村中学语文基础,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人文;离谱;君子口舌成疮;八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1]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1]学者施仲谋先生在《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中说:“语文课程包括了几乎一切学科,举凡语言、文学、哲学、伦理、地理、历史、科学都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人文也好,科学也罢,都囊括于语文教育中。”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每个人都是极为基础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门学科百花争艳,群英缤纷,成果累累,新的观念,新的理论等如雨后春笋,这一切大大促进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作为一名从事教学事业的老师,深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春风吹不到的角落,有许多令人深思的语文教学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基础薄弱,不扎实
  1、拼音差。大多数学生拼音过不了关,普通话说得差,张囗便是乡音土语,地方语言色彩太浓了,说话基本没有卷舌音,把“失”读成“希”,“鱼”读成“姨”,真令人费解,张冠李戴。在写的方面更加离谱了,读了八九年的语文的初三学生,竟分不辨不出声母和韵母,声调分不清,不懂标音,这样的学生在提问之常常遇到。这样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的原因,并且想方设法去改变这样不良的现状。
  2、错别字多。我们的学生平时写的少,老师讲得多,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就很少自觉去做作业了,离开了学校,回家后大多数学生没有父母的管教,不像城里的出乱子有人管教,而在乡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学生多。一旦动起笔来错别字就像晴朗的夜空点点的繁星点缀天空一样,把洁白的作业薄,增添了“色彩”真叫人哭笑不得。最基本的写字不正确,写别字,写错字常有的事,严重影响汉字作为表音、形、义的作用。例如一位学生犯错误了,为了以后改正,要求学生写自我认识,小小的篇幅,表意不明确,错别字比正确的还要多,把“从今以后”写成“虫金雨厚”,遵守纪律的“遵”写成“尊”等,真令人心寒。如此短小的一篇自我认识书,竟然错漏百出,其他作业中的错别字就可想而知了。
  3、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不正确。古代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让人断句、表意、等方面产生多种疑惑,为使表意明确,表达清楚,现代人开始使用语言表意、停顿特殊符号——标点。但有些一知半解的人往往把标点符号这中介者视为语言停顿的奴隶,想用它就用,不想就把它丢在另一旁,往往影响了表达效果。例如有的同学写作文,通篇是逗号,问句也使用逗号,这样真让标点符号的创造者死不冥目呀!
  4、书写极不规范。“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字要认认真真地写,但我们的老师、学生有时对此不认真对待,把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写得像一位醉翁似的,叫人难以辨认,虽然有许多语文试卷中有抄写性的考察,把给出的内容抄写在方格内,白送分题目,可真正符合要求填写的学生微乎其微。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风。我们的学生,字写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平时行为不规范。因此我觉得要规规范范地写字,也是认认真真做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作文陈旧空洞无物。很多同学作文如同亘古不变落日,有如有枝无叶枯藤老树[2],东升西落,枝枯水干,表现出千篇一律,没有时代感,没有生命力。作为语文老师看到学生的作文总是是“有一次,在三年级的时候……”的作文,心中泛出的是苦苦的、酸酸的感觉,因为学生总是常翻百中经,抓耳挠腮,望本子兴叹,感叹作文难啊!满脑子里都是空白,没有材料可选。
  6、课外阅读差,特别对中国名著知道甚少。有些学生竟不知道“三打白骨精”讲述的是什么,都不懂。简直是孤陋寡闻。更不用说外国的名著了。
  二、教师误导,一切为了应试教育,实现升学率
  首先是面对教学质量的压力,教师心中想的,双眼盯的都是质量,抓质量是固然是好的,任何教师的教学最终都是为质量,质量可以说是学校生存的根基,但某些老师对于质量真正如何提高,缺少真正的思考,盲目地、过早的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反学生的学习规律性。于是对于基础的字不认真考查了,书写的规范性也不严格要求了,最基础的用词造句也不管了,什么社会实践课、生活体验课等更不用说了,更谈不上怎样去做了。其次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细节,本身起不到以身作则示范作用,板写潦草,不规范,批改作业马虎不认真,甚至叫学生代改。
  三、课外活动匮乏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几节语文课是不行的,这会限制学生发展,使知识面变得更加小。门心自问,农村中学教师有谁真正带领学生搞过语文读书活动,有谁真正带领学生面对广阔的农村田野抒发心中的情怀。
  针对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拙见,供同仁们共同探讨并解决。
  1、巩固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习如同小孩学走路,来不得点点的弄虚作假,必须在无数次的跌倒、爬滚中反复的锤炼,以学好写好每一个拼音,一个偏旁部首开始。严格要求学生读好每一个拼音,写好每一个字也不是只说不做的“君子[3]”之行,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点滴积累,把握字词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阶段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严格把语音、字词关。初中生识字还不够,对词的掌握不够充分,写作起来无词可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如一地重视拼音、字词的积累教学。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自己首先预习,反复地把读音难的生偏的字词记下,并查找字典,把难懂的词语先查找词典,在讲授新课之时,让学生自己提出存在疑难字词;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增加生字词量的理解和和识记;在练习中对字词的考查;设单元小结中字词查测。
  2、增加词语的积累,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不管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如何,但有些乡村中学老师很多公开课有时只是一种“作秀”,而到了现实课堂形味全变了,又回到了满堂灌的初一、二的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到了初三就变成了终日练课堂,实行题海战术,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一套套不同版本的语文练习,把学生带进亦幻亦真的迷离扑索的语文世界,学生完全成了教师操纵下的机器人。记得朱自清、鲁迅、巴金的原名、代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拜读过《背影》《狂人日记》《家》等名作的凤毛麟角;说得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特点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的也绝非少数。如此舍本逐末的教学,何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何以提高下一代新人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基础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运用笔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诵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己的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否领略到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的神采;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的散文的魅力。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这是毫无疑义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学生语文素养不断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例如,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作三两分钟口头作文,有的说不了,有的说不到三几句,有的虽说了,但是像小陔学话等。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铭记在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助学生找到“米”。这“米”在何独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课堂的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担心越多,讲的越多,学生就是烦,得到效果不理想。淡化一些僵化巳久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现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化熟读背诵。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的熟练程度,主要靠多读多背。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万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文强化必由之路。强化朗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巳成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教师才开始讲解。在老师的启或教导下,经过一定时间,就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略到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材料一下了活起来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比较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语言特点教学高妙之处。不少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然语文教师二、三节课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从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要求背诵来看,以初中教材第二册为例,要背诵的课文及片段,共1400多字,平均每天背诵13个字;高中以第四册为例,共1600个字,平均每天背不足15个字。就是如此低的要,一些学生也难以实现,甚至一个学期背不了三两首古诗,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5]”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当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不仅如此,我们是可以就现有的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段.古代佳作;现代散文是可以多熟读多背诵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
  四、加强写作训,体验生活
  要增加学生语言积累量,可以通过多写作实现,让学生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如把学生带到野外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民的生活等。言为心声,作文就是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真情实感。记得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6]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初中语文教学对此并末够重视。重知,轻写作是普遍现象,部分老师为了走捷径,要求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来应付考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心中装的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感受,把学生置于生活之外,即使是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中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作文大多是新八股文,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局面,加大作文的训练密度是其中方法之一。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练,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呢?当然这要注意两点。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违反规律。恰恰相反,而应当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者加在密度不是加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要独出心裁,从繁琐的精细中改革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费力气。可以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片段与成文结合起来,大作与小作结合起来,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地,可以分步练习,集中练习,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经过这样,春风、春花、春雨也远远地为孩子们的心田开着。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景物时,孩子们就不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写什么呢?随时感悟到自然景物,社会人事变迁,就会觉得有物可写,就不会迷惑了,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
  五、扩大课外阅量,获得更多语言信息
  阅读是现代语文考查的个重要知识点,阅读量越大,学生所获得的有用信息就越多,对于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就越有帮助。在我们乡村中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所占的分数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五,往往学生在这地方失分是最多的,说明我们学生在这方面还是学得不够好,必须加大力度,提高这阅读能力。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书少;二是记住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有词儿。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等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如今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巳是徒有虚名,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等也形同虚设。即使是上网,也只不过是在玩游戏,消磨时间,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学方面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也是常常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巳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巳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人生吃饭、睡觉,不可或缺。真正体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真谛。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扔读物,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
  总之,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把语文学好,但是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核心。只要天天去练,持之以恒,支持不懈,“水”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点,学生就会喝到清新爽口的“甘泉”。
  参考文献: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9
  [2](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3]鲁迅呐喊阿Q正传[M]北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1
  [4](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
  [5](唐朝)白居易与元九书[M]中国教育出版网写作成语词典,WWW.MINGJU.ZZSTEP.CONM,2011-6-28
  [6]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人民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但大量“后进生”的形成与存在,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做好转化“后进生”研究工作,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紧迫。  那么对于这类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如何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呢?  一、用微笑感化心灵  
期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作好幼儿的启蒙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其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意志力、责任心等的发展和养成。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最初阶段,有的人认为孩子太小,根本不懂什么责任心,只有成人才有责任心,他们觉得,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等他们张大了以后再说吧。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实践证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须从小开始,等孩子张大了
期刊
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现如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方式,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人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农村研究性阅读学习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行们一起探究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研究性;感悟  《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法人代表,理应担负起学校的各项职责,带领全体教工为学校的发展作不懈的努力。既要懂得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和时效性,更要针对在不同形势下的不同学校的各个时期,认真执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制定切合农村学校实际、操作性强且有创意的学校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  【关键词】如何;小学;学校管理;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促动全体教工根据校长的办学思想积极追求、认真实施,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产生阅读激情。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发掘教材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探索,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理解中体会形象美;在阅读想象中丰富意境美;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阅读;培养;体念;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做一个技艺高超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位名
期刊
【摘要】解决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隐忧,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把人口资源变成人才优势,这关系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和完善农村素质教育中的存在的隐忧,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隐忧;建议  实行素质教育有几年的时光了,然而,纵观现今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下面就我们之观察来谈谈存在的隐忧及建议。  一、素质教育
期刊
对于有求于佛的人,人们常会说:“心诚则灵”。其实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心诚”更重要,只不过这里的“心诚”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诚恳、谦和、热情、客气,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问题,“灵”则是得到家长的谅解、配合与支持。  有一天我带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文思琪小朋友自己不小心摔在地上,上嘴唇擦破了一小点皮,我知道是一个小问题,给家长说一声应该是没事的。可是下午天下起了大雨,文思琪的妈妈请邻居卢禹燊的家长一起接
期刊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快快乐乐地获得知识,又能让学生自自在在地运用知识。良好的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就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总结如下:  一、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的阅读,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阅读;自主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读书而不能读死书,要懂得应用应于生活,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