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部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更侧重于景观环境的观赏性,而忽略了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
【关键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越重视,但是大部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更侧重于景观环境的观赏性,对于人性化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现状问题分析
1、居住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在这一类旧居住区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规划设计水平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居住区总体环境景观布局不合理性逐渐显现,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足以满足居民日常各种休闲活动的需要。
2、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缺乏景观绿地。在这一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要、安全需要,主要考虑住宅楼相互的排布和室内户型的设计,而忽略了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绿地景观的设计,主要问题有: a.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环境中仅布置一些简单的宅间绿地,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毫无设计可言。b.绿化植物配置不合理,常绿植物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植物生长习性与种植位置不符,造成绿化景观色彩单调,造型呆板,季相无明显变化。c. 经过多年的居住生活,旧居住区植物生长过高过密,许多高大树木已紧靠居民住宅,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采光、通风及居住安全。还有一些植物由于长期无人维护,已经老
化、偏长,严重影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面貌。
3、道路交通不畅。由于这些旧居住区建设于 20 世纪 80 年代 ~90 年代初,依据当时的城市状况的局限,总体规划设计中对于机动车交通考虑明显不足,造成现在缺少停车空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车辆的随意停放,损坏小区绿地,占用了居住区内原本就狭窄的道路,堵塞交通,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同时也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4、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挤占空间。旧居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套完整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教育设施一应俱全,一些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饭店、便利店、银行等配套完善。这些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设施与住宅楼紧密结合,使用非常方便。但是由于服务设施房屋老化,有些还是临时建筑,因此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安全隐患不断加大。一些建设在住宅楼之间的服务设施用房制造的噪声等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在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的同时,更细微地考虑到个体差异,在服务内容、个性建立、文化塑造、心灵归属等各方面为不同的使用客体提供更细心的关怀。为各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情感的交融,形成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
2、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上讲,园林景观必须符合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除了为人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外,还有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强度、城市防灾、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多项功能,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之间能进行改善和调整,实现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3、比例尺度适宜
每一个开放空间都是若干个小空间的组合体,其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影响人们的交往欲望。首先根据居住区景观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城市为参照进行第一层面的尺度规划,实现大﹑中﹑小景观的正态分布,抑制不科学的超大规模广场的浮夸风。其次根据构成空间组合体的若干小空间的使用功能,以人体工程和行为心理为参照进行第二层面的尺度规划,可依照亲友、陌生人和中间者三种场距进行规划,形成较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第三层面是微观上的构成空间各元素的细部尺寸,如铺装花纹的尺度和比例关系、铺装砖的尺寸、景观灯的高度、垃圾箱的间距等。
四、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创作手法
1、构建人性化的绿地系统空间 绿化植物是居住区中除人以外的主要生命群落,还是生命的象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区室外公共绿地系统是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是构成其他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因素。居住区绿地系统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合理规划居住区中的组团公共绿地、宅旁庭院绿地、公共建筑绿地、道路绿地等等,构建为人所用,服务于民的绿地系统。
(1)生态性
建设多层次植物群落 建设乔、灌、草比例协调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丰富公共绿地空间,加大空间环境的绿化量,保证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保持绿化向空间发展,加快立体绿化进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绿地空间。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对提高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机能有很大作用。
(2)可达性
绿地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 无论采取集中绿化还是见缝插绿,公共绿地都应布置在人群密集并方便居民自由进入的地方。为了引导居民进入,发挥绿地的功能,绿地周围最好不要设置围墙,即使空透的围墙也会产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现在有的小区把中心绿地围起来,只留几个出入口,对居民出入带来不便,降低了居民进入的积极性,导致绿地的使用率不高。居住区绿地最大功能是使用功能,其次才是观赏功能,不实用的绿地只是摆设,人性化设计也无从谈起。
2、建立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居住区室外空間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人性化需求,因此需要营造多样化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1)老年人活动空间 老年人活动空间应设立于中心活动区,由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组成。动态活动区要注意地面平坦防滑,保证老人健身活动时的安全,同时结合绿荫布置座椅,以供老人活动后休息。健身步道路面可铺装卵石,让老人在散步的同时还能强身健体。静态活动区可利用树荫、花架、凉亭等园林小品,为老人提供观望、看报、聊天、弹唱的空间。活动空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防止车辆人流穿行,使老人有安全感,还要注意组团内的住宅布置,使空间面向住宅单元入口的位置,促进邻里间的相互交流,提高邻里交往密度,建设和谐小区。
(2)儿童活动空间 儿童游戏场应建立在远离小区主干道,阳光充足,安全开敞的空间,提高儿童玩耍的安全性;同时场地位置应尽量和儿童们常聚集的位置相符合,保证视线不被干扰,以便形成更大的游戏群体。活动空间内内应健全游戏设施,如滑梯、跷跷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创造性的游戏。内容多少可根据游戏场的面积而定,但不能干扰附
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儿童游戏一般由家长带领,因此,游戏场内应当建立桌椅等休息设施,满足家长休息需要。桌椅的设计既要实用,在造型颜色方面又要有标新立异,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3、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居民由居住区外到自己家要经过以下几个空间层次:居住区入口—居住区中心—居住组团—住宅楼—家,每个空间层次的交往活动会有所变化,因而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1)居住区入口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入口是人们回家、外出的必经通道,一般标识性较强,可作为组织活动或聚会时的集合空间。因此居住区入口空间不但要满足交通外出,还应有一较为开敞的空间,能够满足多人聚会,作为集散中心。周围设置一定具有遮阳挡雨功能的建筑设施,如亭阁、风雨廊等,也可结合入口附近的商业设施设计茶室,咖啡厅等。入口空间同样具有约见碰面的功能,为防止等人时间过长而心焦气燥,还可以结合其它设施设置阅报栏。
(2)居住区中心的交往空间 如果把居住区比作一个大的家的话,居住区中心则相当于家中的客厅,是会见朋友、交流谈心的地方。住区中心是人们活动地方,往往带有不同的目的性,因此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空间环境,充分体现其功能,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4、停车设施优化
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从社区内部安全考虑,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最能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但是不少旧居住区用地局促,现有空间仅能为停车提供可能,并不能保证实施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改造。在一些城市周边环境也不宽裕的地区,社区停车设施要尽可能在社区内部解决。主要可通过拆除原有住宅之间的一些低矮的辅助建筑腾退宅间用地来安排机动车停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能给以后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提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饶戎 城市住宅的外部空间环境 世界建筑 2000年
[2]陈清 李建军 住宅外部空间与社区文化网络 广州大学学报报 2000年
[3]王瑶 城市旧居住区环境年代渐进式改造模式探索——结合城市大规模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四川建筑 2008年
[4]朱江 城市型住宅外部环境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02年
【关键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越重视,但是大部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更侧重于景观环境的观赏性,对于人性化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现状问题分析
1、居住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在这一类旧居住区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规划设计水平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居住区总体环境景观布局不合理性逐渐显现,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足以满足居民日常各种休闲活动的需要。
2、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缺乏景观绿地。在这一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要、安全需要,主要考虑住宅楼相互的排布和室内户型的设计,而忽略了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绿地景观的设计,主要问题有: a.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环境中仅布置一些简单的宅间绿地,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毫无设计可言。b.绿化植物配置不合理,常绿植物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植物生长习性与种植位置不符,造成绿化景观色彩单调,造型呆板,季相无明显变化。c. 经过多年的居住生活,旧居住区植物生长过高过密,许多高大树木已紧靠居民住宅,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采光、通风及居住安全。还有一些植物由于长期无人维护,已经老
化、偏长,严重影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面貌。
3、道路交通不畅。由于这些旧居住区建设于 20 世纪 80 年代 ~90 年代初,依据当时的城市状况的局限,总体规划设计中对于机动车交通考虑明显不足,造成现在缺少停车空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车辆的随意停放,损坏小区绿地,占用了居住区内原本就狭窄的道路,堵塞交通,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同时也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4、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挤占空间。旧居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套完整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教育设施一应俱全,一些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饭店、便利店、银行等配套完善。这些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设施与住宅楼紧密结合,使用非常方便。但是由于服务设施房屋老化,有些还是临时建筑,因此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安全隐患不断加大。一些建设在住宅楼之间的服务设施用房制造的噪声等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在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的同时,更细微地考虑到个体差异,在服务内容、个性建立、文化塑造、心灵归属等各方面为不同的使用客体提供更细心的关怀。为各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情感的交融,形成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
2、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上讲,园林景观必须符合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除了为人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外,还有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强度、城市防灾、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多项功能,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之间能进行改善和调整,实现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3、比例尺度适宜
每一个开放空间都是若干个小空间的组合体,其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影响人们的交往欲望。首先根据居住区景观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城市为参照进行第一层面的尺度规划,实现大﹑中﹑小景观的正态分布,抑制不科学的超大规模广场的浮夸风。其次根据构成空间组合体的若干小空间的使用功能,以人体工程和行为心理为参照进行第二层面的尺度规划,可依照亲友、陌生人和中间者三种场距进行规划,形成较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第三层面是微观上的构成空间各元素的细部尺寸,如铺装花纹的尺度和比例关系、铺装砖的尺寸、景观灯的高度、垃圾箱的间距等。
四、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创作手法
1、构建人性化的绿地系统空间 绿化植物是居住区中除人以外的主要生命群落,还是生命的象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区室外公共绿地系统是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是构成其他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因素。居住区绿地系统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合理规划居住区中的组团公共绿地、宅旁庭院绿地、公共建筑绿地、道路绿地等等,构建为人所用,服务于民的绿地系统。
(1)生态性
建设多层次植物群落 建设乔、灌、草比例协调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丰富公共绿地空间,加大空间环境的绿化量,保证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保持绿化向空间发展,加快立体绿化进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绿地空间。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对提高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机能有很大作用。
(2)可达性
绿地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 无论采取集中绿化还是见缝插绿,公共绿地都应布置在人群密集并方便居民自由进入的地方。为了引导居民进入,发挥绿地的功能,绿地周围最好不要设置围墙,即使空透的围墙也会产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现在有的小区把中心绿地围起来,只留几个出入口,对居民出入带来不便,降低了居民进入的积极性,导致绿地的使用率不高。居住区绿地最大功能是使用功能,其次才是观赏功能,不实用的绿地只是摆设,人性化设计也无从谈起。
2、建立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居住区室外空間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人性化需求,因此需要营造多样化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1)老年人活动空间 老年人活动空间应设立于中心活动区,由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组成。动态活动区要注意地面平坦防滑,保证老人健身活动时的安全,同时结合绿荫布置座椅,以供老人活动后休息。健身步道路面可铺装卵石,让老人在散步的同时还能强身健体。静态活动区可利用树荫、花架、凉亭等园林小品,为老人提供观望、看报、聊天、弹唱的空间。活动空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防止车辆人流穿行,使老人有安全感,还要注意组团内的住宅布置,使空间面向住宅单元入口的位置,促进邻里间的相互交流,提高邻里交往密度,建设和谐小区。
(2)儿童活动空间 儿童游戏场应建立在远离小区主干道,阳光充足,安全开敞的空间,提高儿童玩耍的安全性;同时场地位置应尽量和儿童们常聚集的位置相符合,保证视线不被干扰,以便形成更大的游戏群体。活动空间内内应健全游戏设施,如滑梯、跷跷板、秋千、爬梯、转筒、转伞、沙坑等,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创造性的游戏。内容多少可根据游戏场的面积而定,但不能干扰附
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儿童游戏一般由家长带领,因此,游戏场内应当建立桌椅等休息设施,满足家长休息需要。桌椅的设计既要实用,在造型颜色方面又要有标新立异,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3、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居民由居住区外到自己家要经过以下几个空间层次:居住区入口—居住区中心—居住组团—住宅楼—家,每个空间层次的交往活动会有所变化,因而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1)居住区入口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入口是人们回家、外出的必经通道,一般标识性较强,可作为组织活动或聚会时的集合空间。因此居住区入口空间不但要满足交通外出,还应有一较为开敞的空间,能够满足多人聚会,作为集散中心。周围设置一定具有遮阳挡雨功能的建筑设施,如亭阁、风雨廊等,也可结合入口附近的商业设施设计茶室,咖啡厅等。入口空间同样具有约见碰面的功能,为防止等人时间过长而心焦气燥,还可以结合其它设施设置阅报栏。
(2)居住区中心的交往空间 如果把居住区比作一个大的家的话,居住区中心则相当于家中的客厅,是会见朋友、交流谈心的地方。住区中心是人们活动地方,往往带有不同的目的性,因此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空间环境,充分体现其功能,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4、停车设施优化
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从社区内部安全考虑,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是最能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但是不少旧居住区用地局促,现有空间仅能为停车提供可能,并不能保证实施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改造。在一些城市周边环境也不宽裕的地区,社区停车设施要尽可能在社区内部解决。主要可通过拆除原有住宅之间的一些低矮的辅助建筑腾退宅间用地来安排机动车停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能给以后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提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饶戎 城市住宅的外部空间环境 世界建筑 2000年
[2]陈清 李建军 住宅外部空间与社区文化网络 广州大学学报报 2000年
[3]王瑶 城市旧居住区环境年代渐进式改造模式探索——结合城市大规模改造模式对比分析 四川建筑 2008年
[4]朱江 城市型住宅外部环境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