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大部分却是“界定良好”的问题,即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已得到呈现、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常规问题。如何让习题变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凸显教材意图,使习题中隐含着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能够被充分开发与利用,有效引领数学思维,本文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适当放大问题思考空间,从“唯一”走向“多向”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提供巩固应用知识的练习材料时,要对习题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给学生创设较广阔的利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空间。
  【案例1】 苏教版五(上)第18页
  10.下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50平方厘米,
  涂色的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为什么?
  师:(直接出示图1)猜猜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吗?
  经过几分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交流后,学生发言。
  生1:可以将左边的小三角形剪下拼在右边。
  生1上黑板演示:
  生1:这样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等积变形成另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解决问题的想法非常好。
  生2:我可以将这个大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小平行四边形。演示如下:
  生2:1号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是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号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是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阴影大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你能运用前面所学的分割再求和的方法来解决面积问题,说明你很会学以致用。
  生3:阴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你的方法很有价值。
  生4:我还可以画很多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4上黑板示范:
  师:这些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5:这些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都相等。
  生6:这些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也是等底等高,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像这样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能画多少个?
  生(齐):无数个。
  接着出示书上的问题,学生解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解决书上的习题,而是抛出“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搜索已有经验,思考的方法各不相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更开放、更自由、更广阔。
  二、合理选择问题延伸方向,从“聚合”走向“发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教材中的习题,通常关注的是一个狭窄的目标,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一个主题上,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发散”,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 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
  下面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第一组:3厘米,4厘米,5厘米;
  第二组:3厘米,3厘米,3厘米;
  第三组:3厘米,3厘米,7厘米;
  第四组:3厘米,3厘米,5厘米。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的三个数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先来看看第一小题。
  生:这三根小棒的长度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
  师:是不是三根小棒的长度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是的,比如4厘米、5厘米和6厘米。
  生:不对,如果是1厘米、2厘米和3厘米,就不行了。
  师:那么怎样说才对呢?
  ……
  师:再来看第二组三根小棒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由此,你又有什么新猜想?
  生:我发现这三根小棒的长度完全相等。我猜想是不是三根长度完全相等的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他的猜想对吗?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
  师:再来看第三组,同学们能不能变换其中的一个数据,使它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没有止步于书上的问题,而是对问题进行了延伸拓展,引领学生尝试着透过数字这一表面现象,找寻和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对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三、适时抓住生成性资源,从“意外”走向“精彩”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旁逸斜出,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的资源,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细节,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案例3】 苏教版五(上)第62页
  1.我国民间通常用下面12种动物(十二生肖)来表示不同的出生年份。
  师:从今年起再过多少年又是猪年呢?(那一年正好是猪年)
  生1:再过12年。
  生2:再过24年好像也是猪年。
  生3:只要是12的倍数都可以的。
  师:思考逐步深入,真棒,那是为什么呢?
  生:十二个动物分别代表十二年一组一直重复下去的。
  师:很好,那你们是属牛的,比你们大多少岁的人和你的属相一样呢?
  生1:12岁,24岁……
  生2:这里只要是12倍数的岁数也都可以的。
  (将错就错,继续追问)
  师:那240岁也是12的倍数,可以吗?
  生:不行的,人的岁数是有限的。
  师:老师今年是30岁,属蛇,我的儿子也是属蛇,他今年可能是多少岁呢?
  生1:18岁。
  生2:6岁。
  师:是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如果是18岁的话,刘老师12岁就结婚了,那不可能!
  (这时,许多学生恍然大悟。)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咱们解决数学问题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
  “动态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在数学习题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生成资源,巧妙地挖掘数学思考的问题所在,把习题解决的过程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让习题变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在一次听课中,执教老师在黑板上没有进行板书,他认为:课件上都有了,没必要再在黑板上板书。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课件注重的是教师的预设,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引导学生怎么学的内容很少,课堂实时板书是课堂上师生智慧生成的表现,体现了师生独特的创造性和不可复制性,其作用是课件永远不能达到的。  一、抓住关键,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  数学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理性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好的板书,能
期刊
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的第48页“整理与复习(一)”中,教材创设了文具与食品两幅购物情境图。如下:  课始,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提炼数学信息。学生们踊跃发言,教师凭借多媒体整理相关信息,然后让学生按要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要求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式口头解答。  生1:一个书包的价钱是一块橡皮的几倍?  生2:16÷
期刊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等方面下工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它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启迪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为核心”和“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原
期刊
设计思考:  “视图与投影”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因此,教材在第九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
期刊
一、主题与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在如何理解符号感中也指出:“无论在哪个学段,都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于是,众多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符号感的培养,在课堂中提倡符号化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为符号化而符号化的教学现象,引人深思。如何正确对待符号化,并利用好符号化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下
期刊
近日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了三年级的“平均数”一课,教师巧妙的设计让平均数这一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显得生动鲜活,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关于平均数的基本知识,更对平均数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男女队都是4人,统计图(略)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师:现在想知道谁套得准一些,可以怎样比?  生1:可以比男生、女生一共套中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例1】甲乙两枚大小相等的硬币。现将硬币甲固定,让硬币乙沿硬币甲的周围滚动,当硬币乙滚动一周,回到原来位置时,硬币乙旋转了几圈?  当时很多人认为硬币乙旋转了1圈,但如果我们亲自拿硬币做个试验,就会发现:硬币乙竟然旋转了2圈。  实际结果怎么会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将非常熟悉物体在直线上滚动的规律运用到物体在圆周上滚动的情形,实际上这两者却有着重大区别。那应该如何理解硬币乙
期刊
前不久,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乘法”中的“连乘实际问题”时,恰当的引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学生的独特发现也开阔了我的教学视野,引发了我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引导  教材第80页的例题如下: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用图出示5个零散的乒乓球和“乒乓球每个2元”的价格,然后让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5个乒乓球多少元?接着我把这5个
期刊
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这一基本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精心编排练习,更要注重设计练习过程中的有效提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普遍认识到练习设计和编排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又往往采用一题紧接着一题练习,然后进行简单校对的方式。事实上,这样的练习方式忽略了对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结了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经验,分析了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再次明确了“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如何通过“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