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的实际来讲,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明智智举。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主渠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基础知识;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的实际来讲,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明智智举。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传统教育中,师生等级观念过重,所谓“师道尊严”,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虽然利于教学管理,但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了数学的良好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有利于开启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课或参与讨论中,要与学生保持平等、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和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共同探究错误原因,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对学生提出当场难予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坦诚说明自己一时解不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因为创造性思维是诸思维品质的高效综合运用,也是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度协商的产物。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造成联想、想象,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产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它的特征是具有流畅性、能变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寻求变异的创新型思维方式。
3 扩展基础知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渊博遥知识是形成流畅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扩展知识是拓宽思路的先导。如概念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而且应进一步更全面地明确其外延,扩展其运用视野。它为培养学生用同一规律(方法)去分析或解决多种问题和用多个规律去处理同一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保证。这样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利用起来,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使思维极大地得到发散,并能遏止单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4 引导逆向探索,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部联系,许多现象常常互为因果。在教学中,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解题时,要尽可能采用分析法和反证法,探索逆命题是否成立。在章节归纳中,要体现知识间互逆关系等。掌握互逆关系,可以养成对问题双向思维的习惯,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一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有时还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甚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5 引导问题延伸,进入创新思维境界
在学了某个命题或某个问题之后 ,在原命题的基础上再重新组织或构造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为问题延伸。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推广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在教学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习惯于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解”,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某一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当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能马上调节反映,建立联想,从另一层次,另一角度,另一侧面找到思路。
在教學中,教师不仅要用一题多法,还要用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实质,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可使学生的思维适应变化的条件,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
6 正确处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关系
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还只是一种猜测,这样猜测推动人用分析思维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缺乏直接思维会使 思维变得呆板无创造性,就不会有“哥德马赫猜想”,缺乏分析思维又会使直觉思维产生的猜测得不到检验,“哥德马赫猜想”永远是“猜想”,不会有“陈氏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分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思维其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灵敏迅速、流畅少阻,能在短时间内提出众多的解答方案,形成思维的流畅性。帮助学生摆脱定势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良好的变通性。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善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不会云亦云,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主渠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08-3-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基础知识;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的实际来讲,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明智智举。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传统教育中,师生等级观念过重,所谓“师道尊严”,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虽然利于教学管理,但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了数学的良好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有利于开启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课或参与讨论中,要与学生保持平等、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和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共同探究错误原因,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对学生提出当场难予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坦诚说明自己一时解不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因为创造性思维是诸思维品质的高效综合运用,也是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度协商的产物。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造成联想、想象,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产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它的特征是具有流畅性、能变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寻求变异的创新型思维方式。
3 扩展基础知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渊博遥知识是形成流畅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扩展知识是拓宽思路的先导。如概念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而且应进一步更全面地明确其外延,扩展其运用视野。它为培养学生用同一规律(方法)去分析或解决多种问题和用多个规律去处理同一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保证。这样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利用起来,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使思维极大地得到发散,并能遏止单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4 引导逆向探索,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部联系,许多现象常常互为因果。在教学中,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解题时,要尽可能采用分析法和反证法,探索逆命题是否成立。在章节归纳中,要体现知识间互逆关系等。掌握互逆关系,可以养成对问题双向思维的习惯,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一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有时还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甚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5 引导问题延伸,进入创新思维境界
在学了某个命题或某个问题之后 ,在原命题的基础上再重新组织或构造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为问题延伸。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推广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在教学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习惯于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解”,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某一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当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能马上调节反映,建立联想,从另一层次,另一角度,另一侧面找到思路。
在教學中,教师不仅要用一题多法,还要用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实质,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可使学生的思维适应变化的条件,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
6 正确处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关系
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还只是一种猜测,这样猜测推动人用分析思维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缺乏直接思维会使 思维变得呆板无创造性,就不会有“哥德马赫猜想”,缺乏分析思维又会使直觉思维产生的猜测得不到检验,“哥德马赫猜想”永远是“猜想”,不会有“陈氏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分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思维其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灵敏迅速、流畅少阻,能在短时间内提出众多的解答方案,形成思维的流畅性。帮助学生摆脱定势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良好的变通性。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善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不会云亦云,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主渠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08-3-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