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并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但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费时低效现象,形式大于内容.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评价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方法的指导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标志. 它强调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协作,互助互学,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小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交往和审美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
(一)组间实力差异大,组内分工不明确
在讨论时,学生团团坐,有的组由于学习优秀生多或性格外向者多,讨论积极、主动、热烈,而有的组由于实力差,组员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讨论不积极,有等靠心理、畏难情绪. 在组内,学习好的学生从头说到尾,而学困生则一言不发,被动接受. 没有实现面向全体教学,做到全员参与,优秀生“吃得饱,吃得好”,而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成了“陪读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
(二)时机把握不当,内容缺乏设计
教师未真正理解这一方法的内涵,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复习检查到总结巩固,甚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且形式单一.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合作的任务要求布置不明确,学生找不到重点,或任务设计过于简单,不需要讨论,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就能自己解决,均会造成学生无事可干,而去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争执、吵闹,表面看来讨论很热闹,气氛很活跃. 单一的学习方式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 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一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课堂效率低下. 二是学生容易形成思想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缺乏方法指导,合作不够充分
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有了答案也不想和其他成员分享. 有的成绩好的学生不等其他组员发言,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表现为不愿主动合作,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意识和技能.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由于怕耽误太多时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只要有个别小组完成了任务,就匆忙结束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其他小组是否完成. 这两种情况,学生都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插画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对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只好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这不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合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不能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在平时上课时从不考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学,一是怕麻烦,二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只有在讲课比赛或有人听课的时候为了显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偶尔为之.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深、应用不够娴熟,在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时,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体现不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理念,当合作学习出现问题需要老师调控、指导时,束手无策.
(五)对评价的作用认识不够,评价不够全面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 教师在评价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视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降低了评价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时间久了,会影响个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建议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1. 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男女生、优差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每个小组4~6人. 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体现了机会与地位平等.
2. 合理分工
合作小组内部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员参与,这是合作学习有序、高效进行的保证. 可将组内成员进行编号. 以四人小组为例,一号同学担任小组组长负责任分工及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意见. 二号负责记录成员的发言,三号负责计时,控制每人发言时间. 四号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并定期轮换角色,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干,都能得到能力训练.
(二)把握时机,有效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3. 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与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1. 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会搜集整理资料、会归纳、表达观点、会讨论问题、会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等.
2. 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学习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最有价值,教师应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教师应与时俱进,摆正位置
1. 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研和听、评课活动,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指导时,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既能增进师生友谊,又能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完善评价体系
1. 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2. 总体评价
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 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小组间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总之,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 尽管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追求课堂高效,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郑士强.合作学习的反思及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徐金亮.加强合作学习 优化课堂结构[J].沂蒙教育,2010(10).
[3]罗庄区教学研究室.教研科研通讯,2003(4).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标志. 它强调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协作,互助互学,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小组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交往和审美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
(一)组间实力差异大,组内分工不明确
在讨论时,学生团团坐,有的组由于学习优秀生多或性格外向者多,讨论积极、主动、热烈,而有的组由于实力差,组员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讨论不积极,有等靠心理、畏难情绪. 在组内,学习好的学生从头说到尾,而学困生则一言不发,被动接受. 没有实现面向全体教学,做到全员参与,优秀生“吃得饱,吃得好”,而大多数学生“吃不饱”,成了“陪读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
(二)时机把握不当,内容缺乏设计
教师未真正理解这一方法的内涵,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复习检查到总结巩固,甚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且形式单一.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合作的任务要求布置不明确,学生找不到重点,或任务设计过于简单,不需要讨论,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就能自己解决,均会造成学生无事可干,而去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争执、吵闹,表面看来讨论很热闹,气氛很活跃. 单一的学习方式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 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一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课堂纪律混乱,课堂效率低下. 二是学生容易形成思想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缺乏方法指导,合作不够充分
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有了答案也不想和其他成员分享. 有的成绩好的学生不等其他组员发言,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表现为不愿主动合作,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意识和技能.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由于怕耽误太多时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只要有个别小组完成了任务,就匆忙结束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其他小组是否完成. 这两种情况,学生都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插画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对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只好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这不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合作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不能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在平时上课时从不考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学,一是怕麻烦,二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只有在讲课比赛或有人听课的时候为了显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偶尔为之.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深、应用不够娴熟,在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时,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体现不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理念,当合作学习出现问题需要老师调控、指导时,束手无策.
(五)对评价的作用认识不够,评价不够全面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 教师在评价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视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降低了评价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时间久了,会影响个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建议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1. 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男女生、优差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每个小组4~6人. 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体现了机会与地位平等.
2. 合理分工
合作小组内部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员参与,这是合作学习有序、高效进行的保证. 可将组内成员进行编号. 以四人小组为例,一号同学担任小组组长负责任分工及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意见. 二号负责记录成员的发言,三号负责计时,控制每人发言时间. 四号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并定期轮换角色,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干,都能得到能力训练.
(二)把握时机,有效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3. 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与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1. 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会搜集整理资料、会归纳、表达观点、会讨论问题、会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等.
2. 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学习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最有价值,教师应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教师应与时俱进,摆正位置
1. 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研和听、评课活动,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指导时,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既能增进师生友谊,又能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完善评价体系
1. 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2. 总体评价
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 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小组间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总之,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 尽管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追求课堂高效,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郑士强.合作学习的反思及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徐金亮.加强合作学习 优化课堂结构[J].沂蒙教育,2010(10).
[3]罗庄区教学研究室.教研科研通讯,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