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推荐
  每个人都有对阅读的个性化见解,阅读也并不是像平时所说的“开卷有益”那么简单,那么如何让自己在读书的选择上独具慧眼呢?本篇作品提出的真意和活水的说法,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原来真的是这个道理,每一种存在都有合理性,但是合理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和智慧,需要激扬文字或者娓娓道来了。细细品来,作者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说出我们没有放开胆量和放手才华的一番话,这真是令我们佩服。何况这如飞叶穿花、珠落玉盘般的优美语言呢?这也是我们活水之畔领略真意的最佳境界吧。
  (指导老师:李宁)
  有些音乐,没有划时代的作用,没有为某种流派开先河,没有“阳春白雪”般高雅得仅有几人能够唱和自如,却依然流淌于时代长河中。像“下里巴人”广泛传唱于民众之间,愉悦大众、脍炙人口。
  有些书,没有被戴上“名著经典”的桂冠,被代代诵咏,没有像文言般被束之高阁,没有像甲骨般成为千古谜题,但它们却以一本再普通不过的“杂书”身份去给人们讲述了最朴实的故事与道理。
  纵观一本书的“成名”历程,首先看是否有出众的背景——是否出自名流大家之手,是否有经典的评论。若扉页上烙下了这些印记,自然出身不凡,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被奉为“经典”。而那些如默默小花般的著作,则需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积累,才能于大浪淘沙中过滤出真正的“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不过是一本“杂书”。“杂书”也许就是未被发现的经典,具有可读性和借鉴性,也有其审美价值,只是也许还未被人发现罢了。就如同那罕有人问津的“桃花源”,静静地躲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有人拂去那扉页上的尘埃……
  托尔斯泰在年老时少有出书,对此他做出解释:“贵妇小姐们在意的,仅仅是扉页上的签名。”我们与其去追逐那些所谓“名流大家”之作,倒不如自由徜徉书海,去邂逅那些形形色色的“杂书”,兴许你就会发现下一个“经典”,探寻到一个还未被发现的世界,品味到其特殊的价值。恰如在暖阳下随性而游,去寻找那些绽放在山野角落的小花,他们默默无闻却装点了整个世界,也恰如在无人的雨夜,卸下“阳春白雪”的铠甲,哼哼“下里巴人”的调子,不也乐在其中吗?
  “书非借不能读也”“拥之而束高阁”故不可取,然只纵横于有形书海,即便群书博览,也只权作一介有识之士而已。读万卷书,不能局限在有形之书。胸怀大志者,有识、有志、有用、有行,识为先,志为魂,用为德,而行则是教育生命的表征。真正的强者,尚应纵横于無形之书海。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那么,也可说生活即书,生活即人格,故有形书海让我们成形,无形书海让我们成活。“活眼”即“假之以种、点石成金”的真谛所在!
  有时候,书就像人,那一本本“杂书”就像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下里巴人”,而那些改变历史、影响世界的伟人就如那“阳春白雪”般的经典。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说:“我们承认伟人在人类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建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是创造这个世界的造物主,每个人都应当流芳百世……
  人既如此,书也亦然。那泱泱世界之文脉,又岂是几本“经典”所能吐纳的吗?很多“杂书”都是文化的载体,都有其阅读价值,只不过还没被人发现罢了!
  老师推荐
  这是一篇语言典雅、行文流畅、颇有思想的文章。本文题目有书香也有书韵,清新脱俗;文中引用托尔斯泰之语“贵妇小姐们在意的,仅仅是扉页上的签名”,可谓一语中的,而“书非借不能读也,拥之而柬高阁故不可取,然只纵横于有形书海,即便群书博览,也只权作一介有识之士而已”之语足显该生创见,随后又引《平凡的世界》中所说“我们承认伟人在人类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建造的”,融理性与才情于笔端。
  (指导老师:胡英)
其他文献
池塘里小船轻轻,轻轻地摇碎满塘的波光;咿呀声荡起春风,小心翼翼勾破门角。茶杯里还残着先前的落花香,树影轻晃,显得午后的闲暇一派柔静。待到树下读书人会心一笑,天地间仿佛恰到明朗。  我捧着书,身下石凳微凉,惬意舒服。正入神读着,那风却前来叨扰,撩得书角一起一伏。轻轻一拂也算握手,退了春风,安了书页。一页又一页,一会儿便积了小半在左手。可不是,这般有趣的书,怎能不耐得住性子品读呢?  初春太阳暖烘烘地
期刊
21世纪后半叶,为了确保人类不沉迷于“愚蠢的幻想”中,让每个人都拥有精英思想,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1984读书法》。该法要求全体人类一致遵从,要求每人每年定量阅读所谓“经典书目”,并要有“学习的心得”,严格限制新书的出版和销售,销毁所有不正统的杂书,严禁阅读网络小说,只能读纸质书。违法者五年有期徒刑起,不设上限。  “老陈,今天还去读书会吗?”杨天翔兴奋地问道。  “你小声点!别人听见就完了,我们
期刊
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目的。一如人呼吸是为了生存,耕作是为了食物,创造是为了进步。即便是随心而动的老庄,也是为了追求无为逍遥的生活而随性着。而阅读亦带有目的性。  林语堂曾说:“读书使我们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读书能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升华我们的人格与情操;读书能让我们挣脱现实臃肿的肉身,自由地拥抱诗与远方。未到过浩渺的宇宙,你却能用手指丈量光年的长度;未见过深邃的大海,你却能用双眼领略
期刊
清晨的图书室里,一片寂静。  粗心的图书管理员昨日忘关窗户,一阵凉风从窗外袭来,吹醒了躺在书架最底层的《鲁迅全集》,长年潮湿的环境使他的老寒腿隐隐作痛。  他皱了皱眉头,幽幽地睁开眼,本想伸伸懒腰,可长期搁置已变黄变脆的纸张使他不敢随意动弹,无奈只得稍稍扭动身躯,抖开头顶新旧叠加的灰尘。  一阵窸窣声吵醒了几层上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他躺在自己众多的“兄弟姐妹”中——书架上三层下三层里外都排满了
期刊
《红楼梦》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将一生都炼入红楼一梦中,向芸芸众生呈现出一出沉浮俯仰的人生大戏。当世之人也许并没有想到这满纸荒唐言竟成为后世人慢琢细品的文学经典,可见书哪有什么正闲之分?经典与杂书从来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好比人呐,一生走来,回环曲折间,有谁敢言一生皆好棋或是错棋布满盘。人生无对错,读书无正闲。  传统精粹非独秀,苇草野芳亦争春。21世纪是一个人权高度自由的时
期刊
闲暇之余,最喜捧一本好书,品一盏茗茶,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枝缝折射下来,驱散寒冷。于是在微暖熹光下,品茶花绵绵,观墨香缕缕,亦是浅淡墨香与清新茶香的升华,沁人心脾。徜徉在文字的暗流中,梦回年少稚嫩时光。  初品《红楼梦》,我还是个懵懂的初学者,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将它深入、透彻地了解。对于刚刚步入书本殿堂的我来说,它是复杂却又简单的,无非就是一个大园子里几个人身上发生的种种故事。以窄小的视野来观察,
期刊
“减负”话题始于21世纪初,小编们作为当时还在上中小学的80后、90后,一定对自己这种独特的教育经历怀有别样的情愫。当时与“减负”语境匹配的,还有诸多媒体宣传的“快乐教育”:欧美的孩子几乎不用学习,每天上体育课,做手工,夏令营,德智体美劳就自然得到了全面发展,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成年后面对这一话题又有何感受?来看看小编们的“吐槽”或心语。  回忆派  庆幸,童年没有“减负”  @清扬  面对这个话
期刊
杂书,即一些随笔、小说、游记等。而说起它,人们对它的印象并不太好,只道是磨人时间、以供消遣的无用之物。然而,我认为,杂书有其妙处,且妙在其“杂”。  杂书,“杂”在内容丰富。若要从一本小说或一本工具书中选取一本读上半天,选小说的人必定是多数;而若要从游戏和小说中选取以供消遣,那多数人们定会选择游戏。但能从游戏中可获取的知识未免太少,而工具书内容太过枯燥,让人读不下去。杂书的“杂”便妙在此。丰富并不
期刊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去探索生命的广袤。读书,正是给予人伸出双翼的机会,书中丰富的知识是人飞翔的條件。阅读,重要的是先明确读书的定位。它不是为了添加资本去侃大山而读书,也不是为了吹嘘自己爱好高尚而读书,而是应当把书当作一张舒适柔软的大床,涵养自己的心灵。想象一下:头脑四肢微陷在其中,或许比功利的追求更重要。
期刊
傳统的文学著作中,被主流所推崇的经典好书睥睨书群,留下那些“无名书籍”被扬尘掩盖。于我而言,经典是史官记载的正统历史,权威全面,杂书便是民间流传的野史,生动有趣。世人大多追捧经典却忽略了杂书具有的价值。  何谓经典?大抵不过反映一段时期、一个阶层的文学,因它们经得起时代的冲刷,所以被人赞扬推崇。可杂书大都不能抵挡岁月的巨浪,只能在某一处寻得一个避风港。世人都道它胆小怯懦,不似经典这位勇士手握击破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