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福布斯》杂志于3月10日推出2005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榜,排行榜根据今年2月11日富翁们的资产在证券市场上的公开交易收盘价为基础、参考同期同一行业的相对产值进行编排。今年上榜者即全球净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人数为691人,比去年多104人;同时他们的总财富增加了3000亿美元,其总和达到2.2万亿美元。另外根据《福布斯》统计,691位富豪中有388人是创业者,占上榜总人数50%强。为何创业者能占据如此比重?个中缘故值得我们探究。
我们都知道,靠固定工资不可能成为亿万富豪,即便金牌经理人也薪水有限,本次富豪榜排名即依据富豪们手中所持股票的公开交易收盘价而定,这是“老板”和“打工者”的区别。其次还必须区分的是,富豪里创业者过半不能得出创业者必然成为富豪的结论,创业的风险性决定了能够成功的必然是少数,能够成为亿万富豪的更是凤毛麟角。这里面有偶然性,但更与创业者本身素质有关,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创业精神”的概念,希望通过对这些“创业型富豪”的分析,得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也希望引起创业者的探讨。
所谓“创业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是指创业者在财富理念、经营韬略、勤勉奋斗等之外,还要有创业者所独具的、非同于常人的眼光和魄力。资料显示,这691名亿万富翁的平均年龄为64岁,其中220人超过70岁,由此我们可以将大部分富翁的发迹上推至20世纪中叶,彼时二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格局重新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资源整合、跨国经营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孕育了大批的社会精英、财富巨子。
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精神”就不仅是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等“传统智慧”所能概括的,它在新经济条件下对创业者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创业者必须能审时度势,对产业形势的变换有清晰的判断。以蝉居全球富豪榜首位11年之久的比尔·盖茨为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盖茨和现居富豪榜第七位的保罗·艾伦在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面世后,认为在“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必然产生对各种计算机程序的需求,预见到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出现,于是合力创办了之后几十年稳居全球软件业霸主地位的微软公司,二人也因此成为超级富豪。
比尔·盖茨的成功是商业达尔文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联姻下的奇迹,也是自由竞争和市场强权双重杠杆游戏下的产物,而比尔·盖茨对产业形势的清醒判断和准确把握,是这个神话的完成的现实依据。同时,微软创办甫初即以配股方式激励所有员工,而非仅限于经理人员,因此随着微软的股票飞涨,它创造了几千个百万富翁和一打亿万富翁,在软件技术人才跳槽风盛行的情况下,保证了员工忠诚度。这同样是一个长远眼光的问题。
观看此次入围的富豪,其所从事的既有软件、证券等新兴行业,又有钢铁、零售业等传统产业。富豪榜前10位里,就有印度汽车大王米塔尔(250亿美元)、瑞典“宜家”家具创始人坎普拉德(230亿美元)、德国超市大王阿尔布来希特(185亿美元)、沃尔玛董事长沃尔顿(183亿美元)。如果说新兴产业出富豪有些“时势造英雄”的味道,传统产业领域富豪的出现,则更有借鉴意义,它提出的“创业精神”是“点石成金”的财富眼光。比如德国阿尔布来希特折扣店(简称“阿尔迪”)的创始人阿尔布来希特兄弟,从一家杂货店起家,实行微利零售扩张,最终发展至每年销售额达300亿欧元之巨的大型连锁超市。他们虽然一直采用传统的廉价销售策略,也从未采用现代的商战传媒手段比如广告,但“阿尔迪”将新概念引进商品销售:“便宜也是好货。”通过全球采购、自有品牌委托加工等成本和质量控制手段,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空间,据统计,在德国所有零售企业中,走低价路线的阿尔迪的盈利能力反而是最强的。
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唯一靠股票暴富的富豪,他的净财富仅排在比尔·盖茨之后,身价高达440亿美元。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投资家,巴菲特在30年内,将名不见经传的波克夏公司发展成一家封闭式基金公司,进而成为股权公司,持有吉利、可口可乐、迪斯尼等诸多世界知名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首富黄光裕,1999年当国美电器在北京站稳脚跟,迈出建立全国网络关键一步的时候,黄光裕却将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自己另外创办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充当资本操盘手,利用商业经营的现金流投资于房地产,获得协同效应。作为创业者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仅仅是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的建设等问题,而必须进行适当的资本运作,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以求得更大效益。这是以上两个例子提出的对“创业精神”的要求,即创业者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业点”,将商业生产和资本运作结为一体。
以上藉以对部分创业型富豪的分析,来剖析“创业精神”所涵盖的意义及其作用,笔者以为,在目前有关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论述中,对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拓等技术性因素的强调已经很多,而通过对此次福布斯富豪榜的分析,解读更为深远意义上的、诸如创业者的财富理念、全球环境下的产业形势判断、企业与资本运作的结合等内容,进而归结出某种“创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笔者还要强调的是,“创业精神”并不是代表某个具体的、固定的、封闭的理念,它是一个开放体,指向无限开阔的创业者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靠固定工资不可能成为亿万富豪,即便金牌经理人也薪水有限,本次富豪榜排名即依据富豪们手中所持股票的公开交易收盘价而定,这是“老板”和“打工者”的区别。其次还必须区分的是,富豪里创业者过半不能得出创业者必然成为富豪的结论,创业的风险性决定了能够成功的必然是少数,能够成为亿万富豪的更是凤毛麟角。这里面有偶然性,但更与创业者本身素质有关,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创业精神”的概念,希望通过对这些“创业型富豪”的分析,得出某些共性的东西,也希望引起创业者的探讨。
所谓“创业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是指创业者在财富理念、经营韬略、勤勉奋斗等之外,还要有创业者所独具的、非同于常人的眼光和魄力。资料显示,这691名亿万富翁的平均年龄为64岁,其中220人超过70岁,由此我们可以将大部分富翁的发迹上推至20世纪中叶,彼时二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格局重新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取得了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资源整合、跨国经营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孕育了大批的社会精英、财富巨子。
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精神”就不仅是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等“传统智慧”所能概括的,它在新经济条件下对创业者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创业者必须能审时度势,对产业形势的变换有清晰的判断。以蝉居全球富豪榜首位11年之久的比尔·盖茨为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盖茨和现居富豪榜第七位的保罗·艾伦在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面世后,认为在“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必然产生对各种计算机程序的需求,预见到了一个庞大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出现,于是合力创办了之后几十年稳居全球软件业霸主地位的微软公司,二人也因此成为超级富豪。
比尔·盖茨的成功是商业达尔文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联姻下的奇迹,也是自由竞争和市场强权双重杠杆游戏下的产物,而比尔·盖茨对产业形势的清醒判断和准确把握,是这个神话的完成的现实依据。同时,微软创办甫初即以配股方式激励所有员工,而非仅限于经理人员,因此随着微软的股票飞涨,它创造了几千个百万富翁和一打亿万富翁,在软件技术人才跳槽风盛行的情况下,保证了员工忠诚度。这同样是一个长远眼光的问题。
观看此次入围的富豪,其所从事的既有软件、证券等新兴行业,又有钢铁、零售业等传统产业。富豪榜前10位里,就有印度汽车大王米塔尔(250亿美元)、瑞典“宜家”家具创始人坎普拉德(230亿美元)、德国超市大王阿尔布来希特(185亿美元)、沃尔玛董事长沃尔顿(183亿美元)。如果说新兴产业出富豪有些“时势造英雄”的味道,传统产业领域富豪的出现,则更有借鉴意义,它提出的“创业精神”是“点石成金”的财富眼光。比如德国阿尔布来希特折扣店(简称“阿尔迪”)的创始人阿尔布来希特兄弟,从一家杂货店起家,实行微利零售扩张,最终发展至每年销售额达300亿欧元之巨的大型连锁超市。他们虽然一直采用传统的廉价销售策略,也从未采用现代的商战传媒手段比如广告,但“阿尔迪”将新概念引进商品销售:“便宜也是好货。”通过全球采购、自有品牌委托加工等成本和质量控制手段,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空间,据统计,在德国所有零售企业中,走低价路线的阿尔迪的盈利能力反而是最强的。
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唯一靠股票暴富的富豪,他的净财富仅排在比尔·盖茨之后,身价高达440亿美元。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投资家,巴菲特在30年内,将名不见经传的波克夏公司发展成一家封闭式基金公司,进而成为股权公司,持有吉利、可口可乐、迪斯尼等诸多世界知名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首富黄光裕,1999年当国美电器在北京站稳脚跟,迈出建立全国网络关键一步的时候,黄光裕却将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自己另外创办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充当资本操盘手,利用商业经营的现金流投资于房地产,获得协同效应。作为创业者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仅仅是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的建设等问题,而必须进行适当的资本运作,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以求得更大效益。这是以上两个例子提出的对“创业精神”的要求,即创业者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业点”,将商业生产和资本运作结为一体。
以上藉以对部分创业型富豪的分析,来剖析“创业精神”所涵盖的意义及其作用,笔者以为,在目前有关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论述中,对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拓等技术性因素的强调已经很多,而通过对此次福布斯富豪榜的分析,解读更为深远意义上的、诸如创业者的财富理念、全球环境下的产业形势判断、企业与资本运作的结合等内容,进而归结出某种“创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笔者还要强调的是,“创业精神”并不是代表某个具体的、固定的、封闭的理念,它是一个开放体,指向无限开阔的创业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