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只要我们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注重培养个性化阅读模式,持之以恒,争取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关键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学习兴趣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有些课文配有意境优美的插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美丽图画,既提示了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既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的情境。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评价激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殷切的鼓励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让他们在激励中不断进步。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完成的重要前提。
二、学习方法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呢?
1.朗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读,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其次,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从而达到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学生逐渐就理解课文内容了。
2.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在指导学生默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时不出声、不动嘴巴、不指读,用眼睛扫视。其次,指导学生读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以及内在联系。
3.略读。略读就是快速地浏览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根据需要快速地搜集课文中的某些信息。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某些问题的粗浅认识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借图阅读。借图阅读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
5.笔记式自主阅读。笔记式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圈点、勾画、批注和摘录,适时地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的体会。笔记式自主阅读不仅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密切了读和写之间的联系,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三、多练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1.词的练习。
1.1换词练习。课文中有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巧妙,可以引导学生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从而领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
1.2增减词练习。教师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
2.句子的练习。
2.1变换句式练习。变换句式就是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
2.2转换语言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提供的可进行语言转换的材料,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替换或重组课文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3.课堂小练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良好的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力保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更要做到循序渐进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會不断提高。
五、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要充分交流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敏捷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反过来又能使人更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要有远大的教学观,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从书本上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动手动脑借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我理解能力。
六、督促课后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加深记忆,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有些知识难点、容易忘记的记忆难点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及时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丽凤,《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网;
[2] 姚丹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3] 马丽萍,《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贵州教研网;
[4] 吕琳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青年文学家;
[5] 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单位:贵州省贞丰县长田镇长田中心小学)
关键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学习兴趣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有些课文配有意境优美的插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美丽图画,既提示了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既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的情境。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评价激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殷切的鼓励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让他们在激励中不断进步。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完成的重要前提。
二、学习方法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呢?
1.朗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读,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其次,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从而达到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学生逐渐就理解课文内容了。
2.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在指导学生默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时不出声、不动嘴巴、不指读,用眼睛扫视。其次,指导学生读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以及内在联系。
3.略读。略读就是快速地浏览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根据需要快速地搜集课文中的某些信息。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某些问题的粗浅认识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借图阅读。借图阅读就是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进行阅读。
5.笔记式自主阅读。笔记式自主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圈点、勾画、批注和摘录,适时地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的体会。笔记式自主阅读不仅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密切了读和写之间的联系,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三、多练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1.词的练习。
1.1换词练习。课文中有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巧妙,可以引导学生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从而领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
1.2增减词练习。教师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
2.句子的练习。
2.1变换句式练习。变换句式就是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
2.2转换语言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提供的可进行语言转换的材料,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替换或重组课文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3.课堂小练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良好的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力保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更要做到循序渐进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會不断提高。
五、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要充分交流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敏捷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反过来又能使人更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要有远大的教学观,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从书本上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动手动脑借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我理解能力。
六、督促课后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加深记忆,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有些知识难点、容易忘记的记忆难点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及时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丽凤,《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网;
[2] 姚丹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3] 马丽萍,《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贵州教研网;
[4] 吕琳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青年文学家;
[5] 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单位:贵州省贞丰县长田镇长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