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商人的迷茫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充满了彷徨,通货膨胀的泡沫眼看着已经起来了,可是,这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好的泡沫,还是坏的泡沫?
  
  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回暖的,请举手。”
  “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回暖的,请举手。”
  “认为自己无法判断的,请举手。”
  就在最近的一个多月里,我至少在三个财经论坛上做过这样的现场测试,每次的测试对象是两百到六百位大大小小的老板们。
  而我看到的景象几乎是一样的:前两次举手的各占两成,无法判断者占六成。这样的结论告诉我们,中国的商人们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最近半年,很多企业界人士都成了“气象爱好者”,大家见面的第一个寒暄往往是,“现在有没有回暖呀?”、“冬天真的过去了吗?”、“还会有新的寒流来吗?”那口气,很好奇,很不安,很焦虑。当然,大家问的不是天气,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很显然,这样的景象到今天还没有明朗。
  也许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过去的半年,对于许多中国商人来说,是失去的半年。
  失去的意思有三层。一是,他们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无能为力,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倒闭、歇业、出逃、缩小经营规模成了惟一的选择;二是,在中央政府力图被经济拉出泥潭的过程中,他们成了真正的“旁观者”,巨额的“铁公基”投资与他们几乎毫无关系,产业振兴计划的受益效应也非常的虚幻,有力使不得,有钱不敢使,前景不明,政策不清,陷入了特别的焦虑;三是,他们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充满了彷徨,通货膨胀的泡沫眼看着已经起来了,可是,这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好的泡沫,还是坏的泡沫?
  我最近在商人堆里行走,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反差现象。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冷热反差。上面信心十足,股市上涨了,楼市反弹了,石油涨价了,家电下乡了,汽车卖到全球第一了,总之,各种数据显示一切都在好起来了,在很多人看来,保八不是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官员则表现得忧心忡忡,为什么?实体经济没有起来,进出口贸易还在下滑,工业用电还在下滑,工厂厂房的租金还在下滑,税收还在下滑,那么到底什么在好起来?沿海地区的一位官员对我发牢骚说,中央要保八,省里就一定要保十,市里就一定要保十二,重点的县区就必须保十四,这样的数据会是真实的吗?
  第二个冷热反差,是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冷热反差。无论是四万亿计划还是去年11月份以来的巨量放贷,民营企业基本与之无缘。
  我曾在沈阳举办的一场商人论坛上,做过一个测试,我问,“从四万亿计划中得到了利益的人请举手。现场没有举起一支手臂。我再问,“希望从四万亿计划中分到一点羹的人,请举手。” 现场举起了三分之二的手臂。测试完毕,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可笑。
  第三个冷热反差,是经济学家与企业经营者的冷热反差,目前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定,宏观已经触底,微观开始回暖。但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对这样的判断却很迷茫。
  最典型的一个反差事实是,进入三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对此政学两界欢呼不已,在很多场合,这都被看成是经济回暖的重大指标。而只有做企业的人知道自己的苦,一位正在长江商学院读书的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三个月,棉花涨了四成,有色金属中的铜已经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现在电要涨了,石油要涨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的脑海突然蹦出一个点子:让教授们马上开课,告诉大家,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出现通货滞胀,应该如何活下来。
  目前,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又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营企业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这种两段论让人想起一个比喻:好比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给了大儿子,然后对二儿子说,这个家要维持下去,就全靠你了。
其他文献
没有不好卖的产品,只有卖不好产品的人    某公司招聘业务员,经过重重面试淘汰,有三个人进入最后有复试阶段。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试题是实战演习:“把梳子卖给和尚”,没有任何条件约束,时间半个月。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他们的答卷如下:  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期刊
特许加盟费是被特许人为获得特许经营权而向特许人支付的一次性费用,系合同中关于该费用不予退还的条款符合该费用的性质及行业惯例,且合同系因唐某违约致解除,故加盟费不应退还。    原告:避风塘公司  被告:唐某    基本案情    20**年,避风塘公司与唐某订立特许加盟合同,约定:避风塘公司向唐某授予“避风塘茶楼”特许经营权、传授加盟店知识等,期限为5年,唐某应支付加盟费15万元(无论何种情况均不
期刊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范蠡简传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世称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字少伯,楚国宛城人。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
期刊
在中国的城市里,能够在城市名前冠以“大”字,有两个:上海和武汉。  上海之大,上海之繁荣自不必说。武汉之大,也不必说,然而武汉之繁荣远不如上海。但武汉人始终相信,武汉有追赶上海的潜力和资本。有评论为证:“武汉在中国经济地理大棋盘上的‘天元’。”更有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     基本资料  市名:武汉市,简称汉,别名“江城”,湖北省省会。
期刊
一个有良心的商人短期可能不会发财,但绝不会贪图小伎俩带来的利润。      1835年,犹太人约瑟夫在纽约投资了一家叫做火灾险的小型保险公司。保险的大致内容是,当客户发生了火灾,就得按照一定的比例赔钱,假如不发生火灾,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不少投资者慌了,觉得这种投资亏大了,愿意低价转让自己的股份。这时,约瑟夫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非议声中,把其他股东的股份统统买下。为此
期刊
对于生意人来说,建议先把伸手可及的小钱赚到手,再考虑怎么赚千里之外的大钱。    读了近二十年的书,终于毕业走上了社会。由于经历的是应试教育,考试比吃饭还频繁,为了考个高分光宗耀祖,遂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考好方法。刚走上社会,做生意老是上不了路,日子久了,迫于生活压力,又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赚钱好方法。  我仔细地对比了一下,其实,读书与创业还真是非常相似。往往一个好的读书方法,在经过一番哲
期刊
我没有更多钱去请帮工,更没有钱租门面,唯一的路子就是快买快卖,让有限的资本在流动中实现增值。    创业的热情仿佛埋藏在火山底下的岩浆突然要爆发,尽管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是那曾经压抑在心中的“自己出来做事”的念头却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更加强烈。“总不能一辈子为人打工吧”,一种追逐成功的强烈的使命感让我走上了没有退路的经商旅程。⑴    选自己熟悉的行业做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
期刊
这年头,骗子横行。如果你急着求职,就有人以招聘为名来骗你的财;如果你急着结婚,就有人以征婚为名义骗财骗色;如果你急着买一个手机,就会有骗子用假手机来骗你;如果你想找项目急着赚钱,就有人以“好项目”来诱惑你上当。    双簧骗局    什么是双簧骗局?首先我们知道双簧,这是中国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一般由前面的一个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双簧骗局
期刊
赵子龙长板坡救出少主阿斗的那出戏,刘备居然把阿斗摔地上并大骂“竖子,差点让我折损一员大将”——就这句话,也就足够让赵云誓死跟随一生了。       创业是当下一个热点话题,金融危机让很多失业的人士想到通过创业上岗,一些成功的白领金领们也有着创立自己事业的愿望,国家也在发布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可是,谁都知道,创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三国演义》,我们也许能从三国刘备的身上学习到一些创
期刊
如果老板长期“意已决”,开会只是让员工知道、拥护公司决议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你若提出不同意见就是不拥护决议),那么,一旦动真格讨论,员工又哪里敢谏言?    意已决,开会只是形式    某企业在开会的时候,老板说:“我今天这个薪资改革的想法,各位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各自提一下吧。”结果会场鸦雀无声。为了打破尴尬局面,老板说:“那么今天的会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意见不方便说,会后可以找机会和我谈—下。
期刊